工作本来就非常忙了,那为什么还要写评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7:31 1

摘要:善于评论写作,就是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毛主席不是说了“我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而善于总结工作,无疑会促进基层治理,讲好基层故事。

工作本来就非常忙了,那我为什么要写评论?

常常有些基层干部这样问自己,或者问培训班的老师们。这涉及的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还有一些人认为,写作特别是评论写作,是“笔杆子”的专利,不专门负责材料的基层干部,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

……

真的是这样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善于评论写作,就是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毛主席不是说了“我就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而善于总结工作,无疑会促进基层治理,讲好基层故事。

事实上,基层工作是评论写作的广阔天地,也代表全媒体时代评论写作的方向,因为讲好“身边的事”,挖掘鲜活的故事细节,是评论以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这不正是我们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吗?

工作与写作,不是必然的二元两分,而是融为一体的存在。写作是经验、能力的提升,工作是回应、解决民众的诉求。写作即工作,工作即写作。

更具体一些说,或许我们还要认清两方面的问题:

从认识上看,对基层工作来说,评论究竟有什么价值?

评论是网群“黏合剂”,可以助力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评论,尤其是那些善于运用网言网语、体察民意的评论,能扮演“翻译”和“连接”角色。

它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共情的表达,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又将群众的朴素诉求提炼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这个过程,让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大合唱”,促进多方共同参与基层事务,促进了共识的凝聚与行动的统一。

评论是宣传利器,助力讲好基层故事,解读大政方针。

解读政策是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前置。基层宣传工作的核心难点在“最后一公里”的效能转化。

政策文件的语言是严谨的,但也可能是抽象的。评论的作用就是完成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办”的转身。

它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生动贴切的案例、高屋建瓴的视角,将宏大的官方叙事分解、消化、重组为具体可感、可信可学的表达,为政策的落地落实扫清了认知障碍。

评论是了解社情民意窗口,助力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

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端,评论则是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鲜活的反映。

一篇及时、权威、坦诚的评论,能够第一时间回应公众关切,厘清事实真相,驳斥谣言谬误。

同时,通过设置公共议题,倒逼问题解决,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鲜活的决策参考,并对政策效果进行持续监督与反馈,推动基层治理更加科学、民主、高效。

从方法上看,基层干部如何学习并进行评论写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评论的生命力源于对政策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对基层实际的深刻洞察。基层干部学评论写作,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既不能脱离中央精神空谈“本地事”,也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大道理”。

要把政策理论学深悟透。基层是政策的“落地点”,但许多干部对政策的理解停留在“知道”层面,缺乏对背景、目标、逻辑的系统性认知。只有通过研读文件原文、参加培训辅导、关注权威解读,才能在评论中准确传递政策意图。

要把实践调研做实做细。评论的“烟火气”来自一线观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层干部的评论优势,恰恰在于能从“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践中提炼观点。

工作与写作相结合

基层干部日常处理矛盾调解、项目推进、民生服务等工作,本身就在积累丰富的问题素材库和经验。学会用评论思维反哺工作,既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推广有效的实践经验。

更重要的是,评论写作能训练“结构化思考”能力。写评论能让人学会把碎片化的工作经验串成逻辑链,这种思维训练会反过来帮助干部在工作中更清晰地分析矛盾、制定方案。

问题与方法相结合

评论的本质是“观点的输出”,而观点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基层干部学评论写作,要避免空泛议论,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拓展思考深度,最终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首先是培养“找问题”的敏锐性。基层每天都在发生具体矛盾,比如政策落实中的“温差”、服务群众的“盲区”、治理机制的“短板”等等,这些问题就是评论的富矿。

其次是训练“想办法”的系统性。评论写作的逻辑要求,本质上是在训练干部“从现象看本质、从局部看整体、从当前看长远”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的问题导向写作,基层干部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面对同类问题时,能快速调用历史案例、对比分析、经验总结,这种能力的积累比写一篇评论本身更有价值。

模仿与学习相结合

初学者可以从学习经典优秀评论作品入手。模仿,不仅仅是单纯学习词句,更是学习如何洞察问题、结构论点、驾驭语言,感受其中的思想高度与笔法力度,从而找到自己发声的支点。

写作的本质是交流,而一个优质的学习圈子,能让写作者之间相互激励,彼此见证,思想的价值正是在交流与辩难中得以彰显。

在模仿与交流之中,权威专家的指导至关重要。他们既会讲授理论上的写作方法,又从实战中剖析写作技巧,帮助写作者转化思维方式,训练表达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实践平台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一篇没有公开发表、未能产生传播力的评论,终究只是“习作”。唯有将其置于真实的舆论场中接受检验,写作才完成了它的最终使命。你的观点是否清晰?逻辑是否说服了他人?情绪是否引发了共鸣?读者的点赞、评论、转发乃至批评,能促使写作者不断促进自己、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