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悖论性逆转肥胖与肝脂肪变性!抑制线粒体转录竟促进脂肪燃烧,为代谢病治疗开辟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4 09:50 2

摘要:提到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副作用——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减肥药物DNP,虽能提高代谢率,却因严重毒性被弃用。但最新研究颠覆认知:口服线粒体转录抑制剂(IMT,如LDC4857)竟能悖论性逆转高脂饮食(HFD)诱导的小鼠肥胖和肝脂肪变性,还能改善糖代

提到线粒体功能抑制剂,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副作用——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减肥药物DNP,虽能提高代谢率,却因严重毒性被弃用。但最新研究颠覆认知:口服线粒体转录抑制剂(IMT,如LDC4857)竟能悖论性逆转高脂饮食(HFD)诱导的小鼠肥胖和肝脂肪变性,还能改善糖代谢。这一发现为肥胖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2024, 6:1024-1035)的这项研究,首次证实:IMT通过重编程肝脏线粒体代谢,在降低氧化磷酸化(OXPHOS)能力的同时,选择性保留甚至增强脂肪酸氧化,最终实现体重 normalization、肝脂肪消退和血糖改善。更关键的是,IMT在肝脏中富集,对其他器官影响小,安全性优于传统线粒体干预手段。本研究中使用EchoMRI100设备,对小鼠身体成分的精准检测(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由汇佳生物提供

研究设计:多维度验证IMT的代谢保护作用

为明确IMT的效果及机制,研究团队采用“小鼠模型+分子机制+代谢表型”的三层设计,逻辑严谨且贴近临床场景:

1. 实验模型与分组

- 小鼠模型(核心):

- 雄性C57BL/6N小鼠,4周龄起分为两组:普通饮食(CD,4%脂肪)或高脂饮食(HFD,60%脂肪)喂养8周,建立肥胖/肝脂肪变性模型;

- 随后两组再细分:每日口服IMT(30mg/kg,混悬于0.5%羟丙甲纤维素)或溶剂,持续4周,期间维持原饮食;

- 对照组:CD+溶剂、HFD+溶剂,共4组,总样本量260只,确保统计效力。

- 细胞与分子实验:

- 原代肝细胞分离:从小鼠肝脏提取线粒体,检测呼吸功能、OXPHOS复合物活性;

- 蛋白质组/代谢组分析:量化肝脏线粒体蛋白(如OXPHOS亚基、脂肪酸氧化酶)、组织代谢物(甘油三酯、核苷酸、辅酶Q);

- 胰岛功能验证:分离胰腺胰岛,检测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排除IMT对胰岛的直接影响。

2. 核心检测指标

- 表型指标:

- 体重与体成分:EchoMRI检测脂肪/瘦肉量,H&E染色观察附睾白色脂肪(eWAT)和肝脏形态;

- 肝功能:血清ALT、AST(肝损伤标志物)、白蛋白(肝功能指标);

- 肝脂质:肝脏甘油三酯(TG)、二酰甘油(DG)定量,油红O染色评估脂肪堆积。

- 代谢指标:

- 全身代谢:CLAMS系统检测食物摄入、氧气消耗(VO₂)、呼吸交换率(RER,反映底物偏好)、能量消耗;

- 糖代谢: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评估葡萄糖耐受性;

- 粪便分析:Folch法测粪便脂质,弹式量热法测粪便能量,排除营养吸收障碍。

- 分子指标:

- 线粒体转录:RT-qPCR检测肝mtDNA编码转录本(Nd1、Cox1、Cytb);

- OXPHOS功能:BN-PAGE检测复合物组装,Oroboros高分辨率呼吸仪测线粒体氧耗;

- 关键蛋白:Western blot检测OXPHOS亚基(如CI-NDUFB8、CIV-MTCO1)、脂肪酸氧化酶(CPT1a、ETF-DH)。

核心结果:IMT的“反常识”代谢保护作用

研究从整体表型到分子机制层层递进,证实IMT的核心价值——不依赖“燃烧更多能量”,而是通过“重编程代谢底物”实现保护:

1. IMT减少肥胖,不依赖进食或吸收

- 体重与脂肪减少:HFD+IMT组4周内体重较HFD+溶剂组减少~7g,脂肪量降低30%,瘦肉量无变化(原文献Fig.1b,c);eWAT adipocyte体积缩小50%,脂滴明显减少(Extended Data Fig.1a);

- 排除吸收障碍:IMT不改变食物摄入量(Fig.1d)、粪便脂质含量(Fig.1e)及粪便能量(Fig.1f),说明体重减少源于代谢消耗,而非营养吸收差。

图1 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可预防饮食引发的肥胖,并改善血糖稳态。

上图小鼠的身体成分包括筋肉和脂肪变化由EchoMRI100完成检测

2. 逆转肝脂肪变性,改善肝功能

- 肝形态与脂质:HFD+溶剂组肝脏呈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性,IMT处理后脂肪变性完全消退,肝脏重量降低20%,肝TG含量下降60%,DG下降50%(原文献Fig.2a-d);

- 肝功能恢复:HFD+IMT组血清ALT活性降低40%、AST降低35%,白蛋白水平正常(Fig.2e-g),提示肝损伤逆转。

图2 IMT治疗逆转肝脂肪变性。

3. 线粒体功能重编程:OXPHOS下降,但脂肪酸氧化保留

这是研究最关键的“悖论点”——IMT抑制线粒体转录,却选择性保留脂肪燃烧能力:

- OXPHOS复合物变化:IMT使肝线粒体中mtDNA编码的复合物I(CI)、III(CIII)、IV(CIV)、V(F₀亚基)水平降低40%-60%,但核编码的复合物II(CII)水平升高20%(Fig.3e, Extended Data Fig.7a);

- 呼吸功能特征:肝线粒体氧化棕榈酰肉碱(脂肪酸底物)的能力正常(Fig.3a),但氧化丙酮酸/谷氨酸(糖代谢底物)的磷酸化呼吸(State 3)降低50%(Fig.3c,d);

图3 IMT疗法可选择性维持肝脏线粒体的脂肪酸呼吸功能。

- 脂肪酸氧化酶上调:蛋白质组显示,IMT处理后肝脏中CPT1a(脂肪酸转运酶)、ETF-DH(电子传递黄素蛋白脱氢酶)等脂肪酸氧化关键酶水平升高30%-50%(Fig.3g),GSEA分析证实“脂肪酸代谢通路”显著富集(Fig.3f)。

4. 改善糖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血糖与胰岛素:HFD+IMT组空腹血糖降低15%,空腹胰岛素水平降低40%(Extended Data Fig.3a,b);

- 糖耐量恢复:ipGTT曲线下面积(AUC)较HFD+溶剂组减少30%,接近CD组水平(Extended Data Fig.3c-e);

- 胰岛功能正常:IMT不影响胰岛GSIS和胰岛素合成(Extended Data Fig.3f,g),提示血糖改善源于胰岛素敏感性提升,而非胰岛功能变化。

扩展数据图3 IMT可改善葡萄糖稳态,且不会影响胰岛素分泌。

机制解析:IMT如何“重编程”线粒体代谢?

传统认知中,线粒体转录抑制会全面削弱能量代谢,但本研究揭示了“选择性重编程”机制(Fig.4b,c):

1. IMT的核心作用:抑制线粒体RNA聚合酶(POLRMT),减少mtDNA转录,导致依赖mtDNA编码亚基的复合物I/III/IV合成减少;

2. Q池竞争偏移:复合物I是线粒体呼吸链中向辅酶Q(Q池)传递电子的主要脱氢酶,其减少使Q池“腾出空间”,让核编码的脂肪酸氧化相关脱氢酶(如ETF-DH)更易向Q池传递电子;

3. 代谢底物切换:肝脏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减少脂肪堆积;同时,糖代谢底物氧化减弱,降低肝糖输出,改善血糖;

4. 组织特异性:IMT经口服后在肝脏富集(浓度是心脏/肌肉的5-10倍,Fig.2i),仅重编程肝脏线粒体,避免全身线粒体功能抑制的副作用。

图4 IMT治疗重塑肝脏代谢

研究意义与局限性

1. 临床转化价值

- 全新治疗靶点:首次将线粒体转录调控作为肥胖/MASLD的治疗方向,突破传统“增强线粒体功能”的思维定式;

- 安全性优势:IMT在肝脏富集,对心脏、肌肉等关键器官线粒体影响小,且无DNP的毒性(如发热、组织损伤);

- 代谢重编程范式:证实“不依赖能量消耗增加,仅通过底物切换”即可改善代谢,为其他代谢病(如2型糖尿病)提供新策略。

2. 局限性

- 性别差异:仅在雄性小鼠中验证,需评估雌性小鼠中IMT的效果(临床中女性MASLD患者占比高);

- 长期安全性:研究仅持续4周,需长期给药观察肝脏线粒体功能的长期变化(如mtDNA耗竭风险);

- 人体转化:尚未开展人体试验,需验证IMT在人类中的药代动力学和疗效。

免责声明:

1. 仅供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个人学习和参考使用;

2. 此文为科学信息交流之目的,并非出于临床用药指导目的。文中涉及的分子靶点、干预策略等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

原文出处:Jiang, S., Yuan, T., Rosenberger, F.A. et al. Inhibition of mammalian mtDNA transcription acts paradoxically to reverse diet-induced hepatosteatosis and obesity. Nat Metab 6, 1024–1035 (2024).

来源:百姓健康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