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明知道前面是枪口,还敢为了朋友家的老婆孩子把“后门”悄悄留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到底是傻还是胆子太大?台北的深夜里,警笛一响,普通人连吭声都不敢,结果有人偏要顶在风头浪尖,别人不敢管,他偏要偷偷去做——这是胆量还是人心?为什么总有人要冒着大祸临头的风险帮别
一个人明知道前面是枪口,还敢为了朋友家的老婆孩子把“后门”悄悄留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到底是傻还是胆子太大?台北的深夜里,警笛一响,普通人连吭声都不敢,结果有人偏要顶在风头浪尖,别人不敢管,他偏要偷偷去做——这是胆量还是人心?为什么总有人要冒着大祸临头的风险帮别人?
吴石和陈诚,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保定军校。吴石是高两届的师兄,学炮兵,战场上画火力图成了新兵的“秘籍”。陈诚刚入学就听说有这么个厉害的人,后来真的上了战场,见到吴石的本事,才打心底服气。吴石去日本留学,拿下第一名,还写过战术小册子,陈诚一直把这些收在包里,逢人就说:“这人,给他十万人都能让部队有不一样的结果。”
抗战时,陈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信得过。武汉外围的战壕,陈诚被日军压着,眼看出不来,是吴石冒着炮火带人进去,把陈诚背了出来。桂南会战前,吴石三天三夜没合眼,天天盯着敌人的暗堡,把“死地图”画活了,用图纸换下了三千多条命。打完仗后,眼见着身边的人抢地、抢房子,听到老百姓骂军队,吴石心里越来越别扭。
吴石的选择变了。他偷偷把长江防线和台湾要塞的图给了中共,被毛主席称为“密使一号”。这是当着命做的事,拎着脑袋走。1949年,蒋介石让吴石当“参谋次长”,要他盯住部队,结果没想到,人家直接上岸,带着秘密去了台湾。那年五月,吴石把老婆和一对儿女送去台北,陈诚的日记里只留下了一句:“此君耿直,家小须看。”没人多想,可这其实已经埋下伏笔。
很快,出事了。1950年1月,蔡孝乾落网,硬扛不住,吃了顿牛排,嘴里吐出“吴次长”三个字,还查到吴石亲签的特别通行证。保密局直奔吴家,三月一号半夜,蒋刚宣布“复职”没几天,特务破门而入,吴石和妻子王碧奎当场被带走。两个孩子穿着单衣站街头,连件外套都没带,街上一片死寂。
陈诚什么都没说。他日记里记下:“不可胜骇异。”知道这一人头落下,没人能保。他站在北伐勋章前坐了一夜,泪水把奖章都泡花了。
“救不了他本人,至少要保住他的家人。”
吴石临刑前给家里留下一纸绝笔:“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六月十号,马场町枪声响,吴石走了。王碧奎先判了九年重刑,陈诚反反复复在判决卷上批字,先写“缓办”,再写“恤其孤”,最后干脆拍桌质问:“妇道人家懂什么政治?”硬生生把九年砍到只剩七个月。
出了狱,没人敢收留王碧奎娘儿仨。陈诚让副官在六张犁找了个矮小的屋,又联系保密局放出风声,“不要去打扰她们。”他还托人把王碧奎安排进纺织厂做绕线工,每月有人送米送油,王碧奎问是谁,对方只说:“老战友让带的。”这些事,陈诚一句话都没对外说。
街头两个孩子无家可归,到处乱跑,两天后,陈诚又用他年轻时的化名“陈明德”帮忙,副官把小儿子带去建中报道,又找人帮大儿子进了圣心学堂。费用全包,伙食和学费都给够,月初还塞二百元新台币,那时候一个学徒工资七十块,二百元够娘仨吃仨月……
大儿子发高烧,陈诚身边的谭祥特意熬了雪梨汤,托副官夜里送过去,特地叮嘱:“千万别提陈字。”这一切,陈诚守口如瓶。公事档案里直到他去世才看到——1961到1973年,每年账本都有笔“吴氏子女教育金”,甚至连“台师大注册费1200元”,都单列并登记上去。
到1962年,吴健成想出国,正常审批要封锁大半年,陈诚找人搭桥沟通,三十天批下来。签证、机票、波音公司等出国手续,全是他一手张罗,别人插不上话。一直资助到1973年,陈诚临终嘱咐:“吴石的孩子有难,按老办法处理。”吴家兄弟隔离多年才发现,那位“陈明德”就是陈诚。等到2000年档案解密,这笔良心债的始末才真正公开。
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烈士;1994年,他和妻子的骨灰,才安放在北京香山。吴石自己选了一条路,生死不回头。陈诚虽然没有公开和蒋对着干,最后却把所有愧疚都补偿在吴石的家属和孩子身上,那是拐着弯保护的温情。
有人说:“在那样的乱世,命就跟草一样脆弱。”可总还是有人愿意做点“多此一举”的事,也许心里始终装着一个“家”,或者一个亏欠的人,才会在规矩的夹缝里留点希望。
人性复杂,你说这到底是胆量,还是怕夜里做梦对不起人?
同样的境遇下,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像陈诚那样选择?还是更多人会选择保全自己?你怎么看?你身边有这样做人的例子吗?欢迎说出你的想法,或许有不一样的答案……
来源:聪明湖泊4rHbQ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