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瞩目的挑战之一。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病以其高患病率、漫长病程和高死亡风险,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1,被称为“沉默杀手”。在疾病进展过
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备受瞩目的挑战之一。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病以其高患病率、漫长病程和高死亡风险,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病之一1,被称为“沉默杀手”。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急性加重(AE)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约70%的慢阻肺病患者至少伴有一种合并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普遍,患病率高达50%左右2。急性加重事件的出现,往往使病情发展急转直下,它不仅沉重打击本就脆弱的呼吸系统,还可能推波助澜,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致命性心血管事件。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令患者陷入心肺功能彼此拖累的恶性循环,严重危及长期生存预后,甚至导致患者过早死亡。
面对如此复杂的挑战,呼吸科医生和心内科医生应携手推进“心肺共管”的优化诊疗模式,共同为慢阻肺病护航。
为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汇聚创新产业资源,培育青岛呼吸健康产业新生态,青岛市人民政府拟于2025年11月1日青岛香格里拉酒店举办“2025年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为深入探讨这些关键话题,会前特邀呼吸领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文富强教授和心内科领域来自北京医院的杨杰孚教授,为大家解析从不同领域如何更好的管理慢阻肺病,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Q:在临床中,为何需要高度重视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肺风险,呼吸科医生如何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
呼吸科 文富强教授:慢阻肺病一般多见于老年群体,且常以多病共存为特征,其与心血管疾病的交织尤为密切。有数据显示,相较于非慢阻肺病人群,慢阻肺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循环衰竭以及动脉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非慢阻肺病人群高2~5倍3。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慢阻肺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相互影响,联系紧密4.5。一方面,心血管疾病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引起的肺泡及支气管水肿等多种方式导致慢阻肺病患者发生急性加重6,另一方面,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通过炎症、过度充气、低氧血症等三大机制导致心肺风险进一步增加7,从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即便是一次中度的急性加重,也足以拉响心肺风险的警报,为后续的心肺相关死亡风险敲响警钟。研究数据更为触目惊心:在中重度急性加重后的10天内,患者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飙升至平时的10倍之高,该风险将持续3个月8。正是在此背景下,全球多学科专家共同提出心肺风险的定义:慢阻肺病患者发生严重呼吸和/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不仅是对呼吸科医生的提醒,更是对心内科医生发出的协同号召,强调双方应打破学科壁垒,关注共病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守护患者生命线的关键所在。
对呼吸科医生而言,GOLD指南提出了更高阶的治疗目标:不应止于控制当下症状,更需主动预防未来风险。这要求医生在评估阶段,全面审视患者的症状、合并症与急性加重史等维度,从而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更积极的干预策略。
在药物治疗上,GOLD 2025指出,在目前现有的慢阻肺病治疗药物中,固定三联吸入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症状与肺功能,更是#唯一被证实可同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与死亡风险的药物。因此,综合来看,对于存在急性加重高风险的慢阻肺病患者,优选固定三联吸入治疗,无异于为其构建了一道“三重防护网”:有效减少急性加重,降低死亡风险、提升生活质量,是实现理想获益的重要选择。
(注脚#:GOLD2025指南提及,药物治疗中,唯有三联治疗与双支扩相比,在慢阻肺病急性加重高风险患者中,相对死亡风险降低。)
Q:在临床实践中,心内科如何对存在心肺风险/心血管与慢阻肺共病患者进行管理?
心内科 杨杰孚教授:心血管疾病与慢阻肺病共病率高、且二者并存往往预示着更差的临床预后。然而,心内科当前对慢阻肺病的关注仍显不足,诊断率偏低,研究显示,心内科对慢阻肺病的漏诊率高达87%9。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类疾病的部分临床表现存在重叠。例如,心衰的患者也会存在呼吸困难,容易掩盖同时存在的慢阻肺病,此时应提高警惕,注意甄别。如患者同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听诊闻及肺部啰音或哮鸣音,则更应高度怀疑合并慢阻肺病的可能。此外,若在CT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肺气肿、空气潴留、气道壁增厚或黏液堵塞等征象,也提示存在慢阻肺病相关的气道和肺部结构性异常。对此类患者,建议进一步进行肺功能检查以明确诊断10.11。
确诊慢阻肺病主要依赖肺功能检查,此为诊断的“金标准”。对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
更重要的是,两科医生需建立常态化的协同作战机制。心内科医生应树立整体观念,成为识别慢阻肺病的一道防线,主动筛查并启动积极的药物干预;呼吸科医生则需将心血管风险评估纳入慢阻肺病患者的常规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为共病患者构建一道无缝衔接的生命防线。
此外,心内科与呼吸科医生还需携手澄清常见的用药误区,为“心肺同治”扫清障碍。对心内科医生而言,需明确知晓,慢阻肺病患者不应拒绝使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多项研究证实,慢阻肺病患者若因心血管问题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加重发作时停用该药,反而会加重肺部疾病的远期不良预后。对呼吸科医生来说,则应确立信心:固定三联吸入药物对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不会额外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在此基础上,两科医生应在动态监测中为患者共商个体化的“心肺同治”方案,确保用药决策既精准又安全性良好。通过设立联合门诊、共定诊疗路径等方式,构建高效的沟通平台。面对复杂共病患者,唯有推动两科早期介入、共同决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医疗。真正为为患者筑起一道稳固的心肺防线,最终切实改善其远期预后。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25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四届呼吸周】:大会将设立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涵盖嗜酸性粒细胞相关肺疾病、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儿科呼吸、上皮科学等多个领域,届时,还将有众多呼吸领域大咖莅临参会,并就各领域研究热点、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活动日程
慢阻肺病分会场
扫码预约观看
专家简介
文富强 教授
历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主任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病学研究室主任
我国首位呼吸病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全球慢阻肺诊治策略委员会成员及中国负责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
中国生理学会呼吸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阻肺学组副组长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阻肺联盟副主席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副主编
Respirology-Case Report、国际呼吸杂志副主编
在国际专业学术杂志发表英文SCI论著两百余篇
被包括NEJM, Nature, JAMA 等国际杂志引用1万余次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三项
主编出版专著五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六项
爱思唯尔(Elsevier) 2023 “中国高被引学者”
杨杰孚 教授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专业方向: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心力衰竭、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第一完成人)及中国医师奖等10余项。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届及十一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及第七届);中国老年医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会长;中国医院学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
牵头制定“2014及2018中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及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20余个,参与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主编 «心脏病药物治疗学»及«心脏急诊»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牵头国家及省部级科研科研项目10多项。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