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4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几天,一家小学突然停课,全班三分之一的孩子拉肚子、呕吐。医院一查,竟然是诺如病毒感染。同样的事情,还在广州、成都等多地上演。
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病毒,为什么总能“悄无声息”地让一群人集体中招?它到底有多厉害?我们该怎么防?
别慌,今天就来把这个“拉肚子界的王者”——诺如病毒,彻底讲明白。
很多人以为,吃坏肚子就是肠胃炎,顶多拉一拉就好了。但如果你被诺如“盯上”,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诺如病毒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肠胃炎元凶,它不是什么新病毒,早在1968年就被发现了,只不过以前不太引人注意。时至今日,诺如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急性胃肠炎病因之一。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诺如病毒每年在我国引发的肠胃炎病例超过2000万例。尤其在秋冬季节,幼儿园、小学、养老院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最容易爆发。
如果要给诺如病毒贴个标签,那一定是:“病毒界的泥石流”。它的传染方式太多了,多到让人防不胜防。
你可能以为得诺如病毒,得吃坏东西才会中招。但其实,它的传播方式远不止这一种:
接触传播:摸过患者用过的门把手、水龙头、玩具等,再摸嘴巴或吃东西,就可能感染。
飞沫传播:患者呕吐时,呕吐物中的病毒颗粒会形成微小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
水源污染:被污染的水或海产品(比如未煮熟的生蚝)中,也可能带有病毒。
手口传播:孩子之间传玩具、手拉手,病毒就这么轻松“接力”传开。
更可怕的是,诺如病毒的感染剂量极低,只需要10~100个病毒颗粒就能让人发病。而一名感染者拉一次肚子、吐一次,就可能排出数十亿个病毒颗粒。
也就是说:哪怕你只是碰了下门把手、吸了一口空气,都有中招的风险。
诺如病毒发作时,真的可以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快的只要12小时,慢的也不过48小时。
一旦中招,典型症状包括:
频繁呕吐(尤其是儿童)
腹泻(水样便为主,成人更常见)
恶心、腹痛、低热、头痛、乏力
大多数人会在1~3天内自行好转,但过程非常难受,容易导致脱水,尤其对小孩和老人更危险。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吃坏了肚子”,掉以轻心,继续上班、上学,结果病毒就这样悄悄扩散开来。
而且,即使症状消失,体内病毒仍可能持续排出7~14天,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看起来“好”了的人,其实还在“播毒”。
每次诺如病毒爆发,几乎都是“一窝蜂”地生病。特别是在学校、养老院、食堂这些场所。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很多人早上还好好的,中午就开始吐,传播速度极快。
症状相似,很容易误判。不少人以为是食物中毒,错过了早期隔离。
传染力太强。哪怕清洁不彻底,也能让病毒残留传播。
病毒顽强,消毒难度大。诺如病毒对酒精不敏感,普通的洗手液、酒精喷雾根本“杀不死”它。
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有1个孩子得了,可能全班都要停课,甚至需要整栋楼消毒。
虽然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但并非无计可施。想要有效预防,关键是掌握正确方法:
勤洗手,但要用肥皂+流水。别以为酒精洗手液就够用,对诺如病毒,它几乎无效。务必用肥皂认真搓洗20秒以上。
呕吐物要及时、规范处理。戴手套、口罩,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擦拭地面、衣物和器具。记住:清理时不要用抹布反复擦,会让病毒扩散更广。
避免生食海鲜,尤其是生蚝。海产品要彻底加热至100℃以上。
患者症状消失后,继续隔离至少3天,别以为不拉不吐了就可以自由行动,病毒还可能在体内“潜伏”排出。
公共场所定期通风、消毒,尤其是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地带。
目前,诺如病毒没有特效药,也没有被广泛使用的疫苗。所有治疗都是对症支持:补液、休息、调整饮食。
近年,我国已经在研发诺如病毒疫苗,并进入临床阶段,但尚未上市。
所以,与其等药,不如从日常防护做起。尤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学校老师、养老院工作人员来说,一旦发现疑似症状人员,立刻隔离+消毒,是最有效的阻断手段。
诺如病毒不是“吃坏肚子”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极具传染性、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广的病毒性肠胃炎元凶。
在没有疫苗、缺乏特效药的当下,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提高警惕,做到早防早控,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别小看一场“拉肚子”,它背后的病毒,远比你想得厉害。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诺如病毒感染防控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诺如病毒知识问答》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年第40卷《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防控策略》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神经科健康科普W博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