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明德”与“卓越”!贵阳孔学堂秋季论辩开讲,解锁中西德性古今演变密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9:05 1

摘要:10月18日,贵阳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举行,主题为“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本次论辩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全球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邓安庆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0月18日,贵阳孔学堂秋季论辩大会举行,主题为“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本次论辩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全球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邓安庆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伦理学研究室主任赵琦,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韩玉胜共同参与。针对当前国际冲突频发的现实,四位专家从中西文明互鉴视角,先从学理层面探讨中西哲人对德性的不同论述及古今演变(如德性是天生还是后天习得、是内在属性还是需外在规范),再聚焦现实探讨德性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论辩主持人邓安庆教授指出,“中西文明互鉴视域的德性之辩”在孔学堂这一“道德论辩总堂”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轴心文明时代各自发展出德性文化,若脱离与其他文明的互鉴,易陷入自我中心;而当前世界分裂、战乱频发的现状,更凸显了本次论辩的现实价值。他还提出,中国民众的聪明、勤劳与创造性,或与传统文化强调的“真德性”相关;面对西方对中国崛起的阻碍,哲学研究者应承担使命,在文明互鉴中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转型。围绕主题,邓教授设定了三个论辩子主题:(1)中西德性之差异;(2)中西德性论在各自道德体系中的地位;(3)儒家伦理学与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关系,以及如何扬弃中西古今的德性论,发展出现代的德性论。

陈乔见教授从中国传统经典中说明和辨析“德”“德行”“德性”和“美德”等概念。他首先辨析“道”与“德”的关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道”往往指某种普遍性的原理,“德”则是指个体对普遍性的道有所得,所以凡言“德”大都是就个体获得某种品质而言。孔子用“德行”而不用“德性”,我们熟悉的孔门四科十哲,第一科即“德行”科,以颜渊、闵子骞为代表。《中庸》开始讲“德性”,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与《中庸》讲“天命之为性”具有内在关联。《荀子》开始使用“美德”概念。这里面最主要的区别是“德行”与“德性”,后者与性善论传统相关,表明人性固有某种道德意识。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大学》所谓“明德”概念值得一讲,因为儒家认为人性中固有光明的德性,这大概是西方学者不会有的主张。

然后,陈乔见扼要梳理了儒家传统的德目清单,从孔子讲仁、义、礼、孝悌忠恕、直等,到孟子更具结构化的四德五伦,即仁义礼智四德与“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议,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再到汉代以后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最后是理学家朱熹理气视域下的德性论,强调人性中固有仁义礼智,但是由于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这些德性会受到遮蔽,因此后天工夫在于变化气质,涵养德性,最终恢复性之本体。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儒家的德目表与西方比如古希腊有较大差距,古希腊四枢德为正义、智慧、勇敢与节制,儒家最重要的德目是“仁”,仁是全德;古希腊最重要的德目是“正义”。

赵琦研究员从西方学术史梳理德性概念:当代西语中,“伦理”(英语ethics)源于希腊语ἠθική(ēthikḗ),“道德”(morality)源于古罗马西塞罗创造的拉丁词“mos”(意为“风俗、习惯,规则”),两者内涵与所指在现代前基本一致。

在西方传统中:德性最初指“卓越”,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智慧、阿喀琉斯的勇敢、奥德修斯妻子的忠贞均属德性;且德性可用于万物(如刀的德性是锋利、马的德性是奔跑),德性基于天性并成就天性,故而“石头下落”等自然属性不算德性。

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德目涵盖广泛,包括技艺、推理性知识(如科学)、非推理性知识(如数学公理)等,远超伦理或道德的范畴。

西欧中世纪整合希腊和希伯来的“两希”传统,形成“四主德”(柏拉图提出的智、义、勇、节,需后天习惯习得)与“三神德”(信、望、爱,以“爱”统摄所有德性)的德性结构。此时德性核心是“对治心灵缺陷、使人趋近至善者上帝”。

近代演变,德性论衰微,义务论和功利主义占据主导,20世纪后半叶,英美学界逐步复兴德性理论,形成以新亚里士多德和新托马斯主义等为代表的当代德性伦理学。

而且,不同哲学家对道德、伦理的界定不同(如黑格尔认为伦理是共同体的秩序与规范、而道德是人内在的向善意志),但古典,中世纪与现当代的许多哲学家不区分二者;德性兼具客观性与内在根基,虽不要求人人践行,但对追求真正幸福与自我价值实现者却不可或缺。

接下来,韩玉胜副教授认为中西德性的探讨不能脱离中西文化差异,一般来说,中国是一种耻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伦理型文化样态,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塑造了“仁义礼智信”的不可替代地位;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论证上帝存在”,确立了信望爱在西方文化当中的道德权威。他认为,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伦理道德发挥作用需依赖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三大约束,一旦传统习惯与内心信念失效时,社会舆论则是尤为重要的特殊形式,人们常批判“道德绑架”(这里更多指的是道德约束),但它却是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外在舆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慎独”能力形成有效互补。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形成正义友善、善恶分明的社会舆论环境,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最终都是受害者,这就是强调移风易俗的意义。这一观点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进而,韩玉胜认为,内在德性需外化为行为规范,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决定了“君子”需兼具“内圣”(心性涵养)与“外王”(胸怀天下),而非仅停留于书斋修身。

随着论辩的深入,诸多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比如德性与天性的关系、德性与规则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道德绑架”等。三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谈了各自的看法,主持人邓安庆教授则在每个环节都对三位学者论述的差异进行概括和总结,帮助听众更清晰地把握论辩背后的问题意识,引领听众思考。

经过三个环节的辩论,时间不知不觉从9:30到了12点多,尽管论辩嘉宾和听众意犹未尽,诸多重要问题涉及却来不及展开。最后,是开放听众提问环节。听众提问涉及中西德性中的关系性和个体性的差异,儒道两家德性论之不同、在现代社会修身养性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等等。主持人与三位嘉宾对上述问题逐一回应和解释。大会最后,8位幸运观众获赠孔学堂文创产品,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据悉,孔学堂四季论辩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光明日报社、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自2015年起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术争鸣”为宗旨,四季聚焦不同主题邀请专家论辩,旨在打造当代“鹅湖之会”。其论辩成果多次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版、国学版)整版刊登,2020年起由光明网提供技术支持并设专题报道,截至目前已举办39场。

特约通讯员 唐应龙 覃伟

贵州教育报记者 刘小钰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王宁 赵宏斌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