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可持续,共青团从江县委建立起高效的一体化工作体系,通过“社会招募+组织招募”的方式,近300名青年志愿者被组织起来,在节假日等人流高峰期间,通过“每日调度、现场整改、闭环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游客提供持续不断的暖心服务。
今年以来,从江的岜沙苗寨、加榜梯田等景区多了一抹亮丽的“志愿红”。这正是共青团从江县委创新构建“1+2+3+N”志愿服务模式下的生动缩影。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可持续,共青团从江县委建立起高效的一体化工作体系,通过“社会招募+组织招募”的方式,近300名青年志愿者被组织起来,在节假日等人流高峰期间,通过“每日调度、现场整改、闭环落实”的工作机制,为游客提供持续不断的暖心服务。
图为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
在“会唱歌的从江”第八届百村歌唱大赛上,20名“小青椒”志愿者全程穿梭,他们不仅是赛事的服务者,更是侗族大歌文化的传播者。除了提供赛程指引、道具搬运等基础服务,志愿者还运用“双语”优势,为外地游客讲解歌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松学斗牛活动现场,170名志愿者则化身秩序维护者和普法宣传员,让游客在感受“牛斗人和”的激烈氛围时,也能收获“观赛知法”的双重体验。
在从江高铁站、高速出口、客车站等关键交通枢纽,5个志愿服务站点格外醒目。32名志愿者以轮班模式长期驻守于此,日均解答咨询超2000次。他们发放的“景区直通车时刻表”“县城美食地图”等折页,成了游客的“旅行秘籍”。在客车站,志愿者更是提供了从购票指导、行李搬运到交通换乘的“全链条”服务,并为特殊群体制定“一对一”的暖心帮扶。截至目前,已累计协助5000余名旅客高效换乘,服务总咨询量超过2万人次。
走进各个景区,志愿者展现出不同的风采。在岜沙苗寨,他们用流利的“双语”为游客讲解神秘的镰刀剃头、树葬习俗;在加榜梯田,他们化身“农耕向导”,带领游客体验稻田抓鱼、稻谷收割;在小黄、占里侗寨,他们组织侗歌教唱,深入浅出地讲解侗族音乐文化;在高华瑶寨,“瑶药足浴体验”等互动项目,则让游客感受从江康养之旅的独特魅力。目前,景区志愿者累计服务游客已突破5万人次,让“志愿红”真正成为全域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这群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当地文旅融合中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他们用热情和专业,将志愿服务打造成了展示从江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为从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德玉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陈丹
三审 周灿璧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