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他小时候的友人李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19:11 1

摘要:李复是陆羽的恩人李齐物之子,比陆羽小六岁,因竟陵亦名复州,李复就被他的父亲取名为“复”。当陆羽被李齐物发现时,陆羽只有十二岁,六岁的李复自小就与陆羽以兄弟相称,在李齐物离开竟陵之前,李复没少和陆羽一起玩耍。

代宗大历七年(777),颜真卿离开湖州赴长安;次年,颜真卿到长安任上。

不妨做一下这种推测:陆羽送走颜真卿之后,也离开了湖州。

陆羽去了哪里?

我认为他是去找了他小时候的友人李复(字初阳,739—797)——此时,李复正在饶州做刺史。

李复是陆羽的恩人李齐物之子,比陆羽小六岁,因竟陵亦名复州,李复就被他的父亲取名为“复”。当陆羽被李齐物发现时,陆羽只有十二岁,六岁的李复自小就与陆羽以兄弟相称,在李齐物离开竟陵之前,李复没少和陆羽一起玩耍。

李复以荫仕,为江陵司录参军。很快,他的才华就受到了卫伯玉(?—776)的欣赏,卫伯玉在广德元年(763)拜江陵尹、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使,他上表举荐李复为江陵令,迁少尹,然后又先后任饶州、苏州二州刺史。

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认为李复任饶州刺史的时间约为大历末年(779)至建中二年(781)。

《新唐书》卷一九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中,有一条与李复在饶州有关的记载:

陈饶奴,饶州人。年十二,亲并亡,窭弱居丧,又岁饥,或教其分弟妹可全性命。饶奴流涕,身丐诉相全养。刺史李复异之,给资储,署其门曰“孝友童子”。

有个叫陈饶奴的少年,只有十二岁,家中的长辈都不在了。在遇到荒年的时候,有人劝他,如果想要活下来,就要舍掉他的弟弟和妹妹,陈饶奴不答应,他希望弟弟妹妹能和他在一起,都能熬过饥荒之年。当李复听到这件事之后,就给陈饶奴送去了粮食,在他家的门上还贴了“孝友童子”四个大字以表彰之。仅此一件,足见李复为政之仁慈。

另外,为了防洪,李复到任之后马上组织人力修筑抗洪堤。文献是这样记载的:“李复,建中初为饶州刺史,筑堤捍江,民德之,号曰李公堤。”

颜真卿离开湖州之后,陆羽在大历末年和建中初年的行程,或许是在饶州境内——因为此时的李复,正在饶州刺史任上。

饶州在地理上囊括了江西五大河流的饶河、信江流域(婺源、玉山两县除外),处于赣东北的黄金地带,因而这里向来有“七县之会饶州府,锦绣江南鱼米乡”美誉。

隋平陈后,于开皇九年(589)置饶州,州治鄱阳县。大业三年(607),复为鄱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为饶州,州治仍在鄱阳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今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德兴市,以及景德镇市全境、鹰潭市余江区,均为古饶州府辖区。

乾元元年(758),颜真卿曾被贬饶州,任饶州刺史。在此期间,他为表彰张巡的忠烈精神,择三江交汇处的秦家山建靖忠王庙。

在李复任饶州刺史期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陆羽身在何方。然而,在后世尤其是地方志文献中,却记载了他在饶州时留下的大量遗迹。

我无法直接断定陆羽就是在李复任饶州刺史时来此访茶探水,但至少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方向,因为如果能够证实陆羽曾在李复任饶州刺史时来过这里,那他对饶州茶业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我们也可以豁然明白,为什么在陆羽之后,浮梁茶会有那么大的产量和名气。

现选择几个重要的遗迹列在下表中:

地点事迹出处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陆羽灶,《明一统志》:“在冠山,唐陆羽凿石为灶,取越溪水,煎茶于此。今灶尚存。”《名胜志》:“上有煮泉亭。”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一《古迹·饶州府》余干(今江西省余干县)水为龙窟河者,去治西南十五里……在县治前,即市湖,盖信州兴业水之余者也。中有越水,天气晴朗,泓然无波,其纹或圆似镜,或长似练,不与众水混。味甘且重,陆羽取烹茶。韩彦长曰:羽以味似镜湖水。镜湖,越地也。康熙《余干县志》卷之二山川
曰茶灶,陆羽尝品越水为天下第二水,故居思禅寺,凿石为灶,煮茶。康熙《余干县志》卷之二古迹
冠山,在余干县治东。平地崛起,巍然如冠,一名双覆峰,又名羊角峰。上多奇树怪石,前瞰琵琶洲。相传唐陆羽于此烹茶。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山川·饶州府》
在市湖中,天气晴朗,泓然无波,或长似练。味甘且重,陆羽取烹茶。韩彦长曰:“羽以味似镜湖水。镜湖,越地也。”或曰:“水在干越,故名。”又载羽尝品越水为天下第二水。按:欧阳永叔《大明水记》云羽说二十水,庐山康王谷第一,无锡惠山石泉第二。刘伯刍载羽为李季卿论水,次第有七品,扬子江为第一,惠山泉为第二,皆不及余干之越水。又考《茶经》:“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并取汲多者。初不著次第。而此水质重而傍山,色白而味甘,殆乳泉乎?当仍前志曰越水,不当以天下第二水溷之。道光《余干县志》卷八

参见吴觉农辑:《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第296-298页。

在上述地方志文献中,冠山有陆羽留下的茶灶,陆羽也品尝了余干的越水。

冠山现名东山岭,是江西省余干县中心的一座山峰,南临市湖,北抵竹根岭巷,山不高,海拔只有56.2米。上有东西两峰,状如羊角,旧名“羊角山”。南朝时,山名“羊角峰”或名“双覆峰”。天宝六年(747),改为余干山。至宋代,以其平地崛起,巍然如冠,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冠山”,东峰名羊角峰,西峰名花蕊峰。明时,羊角峰改称为龙角峰。清代,以岭居县治东侧,称“东山岭”,又名“东岗岭”。冠山与另一座冕山遥相对峙,人称“冠冕山横”,是干越八景之一。

站在东山岭上,整个县城与信江下游的广阔平原都可以尽收眼底。东山岭西峰有一眼泉,为圆形小水池,传说齐梁时代有龙盘于池中,四季不竭,名曰“龙池”。陆羽凿石挖灶、取水煮茶,即在此处。

这些地方志中与陆羽有关的记载,当非空穴来风——我相信陆羽并非偶尔路过,而是应李复之请来此。

浮梁为什么会成为唐代中后期重要的产茶地?

在唐朝,浮梁属饶州。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江西省的婺源县和安徽省的休宁县,西毗江西省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的祁门县和东至县,居于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和二湖(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因而不难想象,它曾经是盛唐时期的茶贸都会和千年瓷都的摇篮。

浮梁县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从鄱阳东界析出,置新平县。由于水患,县治多次迁移,最终在唐开元四年(716)改为新昌县,县治设在昌江与其支流东河交汇处的南城里;开元二十八年(740),析东南游金乡与休宁县西南合置婺源县;天宝元年(742),因溪水泛滥,民众伐木为桥,故更名为“浮梁”,并沿用至今——此地所产茗茶,为“浮梁茶”;永泰二年(766),析浮梁北境入歙州合黟县南置祁门县——祁门茶区诞生;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因水患,县治迁往昌江之西的高地,即今日的浮梁镇旧城村,从此历1100年不变。一直到1960年,浮梁县建制撤销,行政区域由景德镇市直辖。

据史料记载,在唐初,江西就是全国七大茶区之一,而产量多集中在浮梁县。成书于宪宗元和八年(813)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江南道四》特意记浮梁县每年“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可见浮梁茶行业之兴盛,以及税收之丰厚——唐代每年的茶税是四十万贯,浮梁茶税竟然占了全国的三分之八——浮梁茶是横空出世吗?

后世人们熟知浮梁茶,则是因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

元和十年(815),淮西节度使吴元济(783—817)谋反,宪宗委任宰相武元衡(758—815)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与淮西互为犄角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六月三日,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副手裴度(765—839)亦遇刺受伤。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是唐代设立的太子侍从官职,主要职责为辅佐太子的品德与学业,兼具谏议职能——上书请急速捉拿刺客,但被朝中嫉妒他的人以白居易并非谏官,属于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江州与浮梁距离较近,白居易常到这里来看望其在此任职的兄长,他的名篇《琵琶行》就作于此处,其中特别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足见浮梁乃当时茶叶尤其是商品茶之集散中心。王敷《茶酒论》中提到的“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也反映出当时浮梁兴盛的茶贸情况。

浮梁所以能在白居易时代成为南方茶叶的主要集散地,我觉得这里应该有陆羽的一份功劳,当然,也与饶州刺史李复分不开。

来源:愙斋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