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茶禅一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5 21:47 1

摘要:唐朝诗人中有一支特殊群体,出家为僧,却热爱吟诗,称为“诗僧”。《全唐诗》中收录诗僧作品的2913首,其中佼佼者包括灵澈、皎然、无可、栖白、齐己、贯休、智闲等。

唐朝诗人中有一支特殊群体,出家为僧,却热爱吟诗,称为“诗僧”。《全唐诗》中收录诗僧作品的2913首,其中佼佼者包括灵澈、皎然、无可、栖白、齐己、贯休、智闲等。

皎然,俗家姓谢,名清昼,相传为谢灵运十世孙。琴棋诗画样样精通,而且形象俊美,口才敏捷,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卓有造诣。既有“诗僧”美誉,又有“茶僧”雅号,算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清新空明,禅意满满。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这首诗提出以茶代酒的想法,但又特地强调此法为“俗人”不解,刻意表明自己身份,痕迹太明显。太强调世外之身,只会在“有名”中泥足深陷。皎然是佛门弟子,文字上太过刻意,忘不了强调一个“禅”字,反而露了形迹。要说禅诗中最好的还属王维,因为文字不着痕迹,又让人觉得颇有禅意。

陆羽,字鸿渐,曾著有《茶经》三卷,被后世尊为“茶圣” ,凡是略知茶道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可惜虽然后世称赞其“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然而陆羽的诗文传世极少,茶诗只得一首《六羡歌》。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这首诗说,我不羡慕黄金和白玉做的酒杯,也不向往入朝为官、功名利禄。只想念故乡的西江水,滔滔不绝地流向竟陵城边。

陆羽爱茶成痴,文如其人,一生中不求官禄,不慕贤达,只为了一个“茶”字而殚精竭虑,不暇其他,确不负“茶圣”之名。

皎然最好的朋友是陆羽,在他平生诗作中,与陆羽有关的近二十首。陆羽一生致力于《茶经》写作,大半时间都用来攀山越岩,寻找好茶。皎然从物质到精神给予了极大帮助,因为他认识的名流更多,能帮陆羽找到投资。不是皎然,陆羽的日子过得不会那么专心致志。

两人爱茶,迷茶,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每次见了面,从诗到茶,从佛法到禅理,总有说不完的话。皎然写过一首茶诗,从好友相会说到开茶待客,语出天然。接着写采茶、煎茶的过程,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火,什么样的水,写的一清二楚。然后是茶器,以铛煎煮,以碗承之,最后是喝茶,明确地将饮茶与禅院生活结合起来。茶意与禅意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可见自古以来,从有“茶道”开始,茶与禅就已经分不开了。如果把皎然和陆羽放在一起,那最好的形容就是:“茶禅一味”。

日本荣西和尚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和茶道的开山祖师,使得后世人们以讹传讹,以为“茶道”源于日本,“茶禅一味”为日本人首倡,真是大错特错。皎然和陆羽的故事告诉我们,禅茶的祖宗非但在中国,而且比日本早了数百年。

为了采茶学茶,陆羽遍访名山,攀岩涉溪,夜宿山林,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不仅深谙煎煮之道,还亲自种茶采茶。之后隐居撰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47岁时方正式定稿。前后历时二十六年,这便是世界第一本茶叶专著《茶经》的诞生。

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说,越天然越新鲜的水越好。陆羽一生大多时间都住在山中,生活清苦,终身不娶。

而皎然和尚,却是交游广泛,“悟”而不“空”。一生都徘徊在两难的选择中,一边自谓“佳句纵横不废禅”,一边怀疑耽于诗律而扰乱禅心。对诗,他著有《诗式》;对茶,他讲究茶道。他的隐居生涯也是“隐心不隐迹”,一边声称“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一边又频出山门,广结名流。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