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剧六丑”名单一出,评论区瞬间炸成两派:一派狂点赞,说终于有人敢讲真话;另一派甩表情包,反问“你行你上”。
“短剧六丑”名单一出,评论区瞬间炸成两派:一派狂点赞,说终于有人敢讲真话;另一派甩表情包,反问“你行你上”。
可吵归吵,名单里的六位姑娘——郭宇欣、岳雨婷、韩雨彤、王小亿、姜十七、李柯以——流量不降反升,广告邀约一个接一个。
怪事?
一点也不怪。
这份“黑榜”恰好把短剧行业最隐秘的七寸给掐住了:观众一边骂颜值,一边用钱包投票,平台一边喊“审美升级”,一边给“非典型脸”开绿灯。
看懂这股拧巴,才算看懂当下580亿的短剧生意。
先说名单。
它像一面照妖镜,把“快餐表演”的底片全冲了出来:郭宇欣的“五官各演各的”、岳雨婷的“韩式半永久僵脸”、韩雨彤的“五五分身材+P图拉腿”、王小亿的“法令纹夹死蚊子”、姜十七的“刀工下巴”、李柯以的“兔牙出戏”——每条吐槽都精准踩在普通观众的槽点上。
可镜头一转,这些人却是2023年分账破千万的“流量六边形”。
为什么?
因为短剧的第一性原理不是“美”,而是“爽点密度”。
一张有记忆点的脸,比标准美人更省时间——观众三秒就能完成“人设扫描”,立刻进入剧情高潮。
换句话说,“缺陷”成了高效标签,省下了传统影视剧要花几集才能立住人物的铺垫成本。
但标签也是双刃剑。2024年1月广电总局新规落地,明确把“低俗审美”“畸形人设”列入重点审核对象,岳雨婷主演的《折腰》首当其冲被下架。
平台连夜开会,得出的结论不是“换脸”,而是“换体系”——先让演员“合法上岗”,再让他们“持续进化”。
于是,一场“补丁行动”悄悄铺开,名单里的六位姑娘,恰好成了第一批实验体。
郭宇欣3月签约芒果TV短剧工作室,新剧《御膳房小娘子》5月开机。
经纪公司给她排了“表情管理私教课”,每天对着镜子练“微表情九宫格”,力求把“五官各演各的”升级成“眉目传情”。
岳雨婷则跑去中传短训班,补“微短剧表演”学分,顺带给已拍完的存货做“二次表情捕捉”,用AI替换掉过度僵硬的镜头,争取早日重新上线。
韩雨彤与王小亿一起进了腾讯“短剧演员扶持计划”,前者拿到造型指导,后者直接上AI换脸,把《便利店小姐》里被吐槽的“疲态”帧帧修掉,成本只多花3%,却换来过审绿灯。
姜十七最聪明,把“刀工下巴”申请成商标,顺势拿下医美App的“自然美”代言,用“自黑”换“自洽”。
李柯以走得更远,她把“兔牙”做成UGM(用户生产模因),在抖音发起#兔系女孩挑战#,8亿播放直接把“缺陷”升级成“萌系资产”,宠物食品、美妆品牌排队送钱,单条报价翻十倍。
平台也学乖了。
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先后上线“短剧演员认证”入口,把“持证上岗”做成流量池:拿到证书的艺人,作品优先推荐,分账比例上浮5%。
姜十七、李柯以成了首批“官方盖章”的头部案例,用真实数据告诉市场——“丑”可以,但必须“丑得专业”。
中传、北电顺势开设“微短剧表演”微专业,2024级报名首日系统被挤爆,原因很简单:短剧缺人,缺的是“既会演又会修”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显示,2023年短剧产量超3万部,70%主演非科班出身,平台急需“可快速迭代”的脸和演技,而“六丑”名单正好提供了最具讨论度的样本库。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六丑”根本不是颜值贬义词,而是行业转型的“补丁接口”。
观众骂归骂,手指很诚实——郭宇欣新剧预告片点赞破两百万;岳雨婷复拍路透冲上热搜第一;李柯以的兔牙贴纸上架当天卖空库存。
平台、品牌、演员三方心照不宣:先把“缺陷”做成“记忆锚点”,再用专业手段补齐短板,既满足政策,又不损失爽感。
一句话,短剧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第一批被拎出来“打补丁”的人,反而拿到最大红利。
所以,下次再看到“最丑短剧女主”这种标题,别急着跟风骂。
想想名单背后那套高速运转的工业化流程:观众吐槽=免费焦点小组,平台下架=产品回炉,演员补课=技术升级,品牌接盘=商业闭环。
每一个环节都在告诉你——“丑”不是终点,而是短剧时代“快速迭代”的起点。
毕竟,在580亿的市场里,谁先修好补丁,谁就拥有下一季“爽点”的定义权。
来源:果园收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