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从造车新势力到用户型企业的逆袭之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9 05:41 1

摘要:街头驶过的蓝色 ES6、商场里人头攒动的 NIO House、高速服务区里快速换电的 ET5—— 这些场景越来越常见,而它们背后都站着同一家企业:蔚来集团(简称 “蔚来”)。

街头驶过的蓝色 ES6、商场里人头攒动的 NIO House、高速服务区里快速换电的 ET5—— 这些场景越来越常见,而它们背后都站着同一家企业:蔚来集团(简称 “蔚来”)。

在新能源汽车这块 “血海” 里,蔚来绝对是个 “特立独行” 的存在。2014 年刚成立时,没人相信这个没有车企背景的 “新兵” 能成气候;短短十年过去,它已经长成了年交付量超 30 万辆的行业标杆,不仅造出了叫好又叫座的高端车型,还搞出了换电体系、用户社群这些别人学不来的 “法宝”。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李斌为啥放着易车网的 “舒服日子” 不过,非要跨界去造车?蔚来又是怎么在资金链断裂的边缘 “起死回生”,从众多新势力里杀出重围的?现在的蔚来家底有多厚,面对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夹击又有哪些烦恼?这背后藏着一家初创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更刻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追赶到领跑的进化印记。

2014 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还是燃油车的天下。当时比亚迪刚推出秦 DM,特斯拉 Model S 刚进入中国不久,“新能源汽车” 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充电难、续航短、价格高的问题突出,很多车企都把新能源当成 “政策任务” 来做,根本没指望赚钱。

但有个人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他就是蔚来的创始人李斌。那时候李斌已经是圈内有名的 “创业大佬”,创办的易车网早就在美国上市,手里还投资了几十家互联网公司。按说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但他偏要 “自找苦吃”。

“当时我发现,传统车企造电动车,总带着燃油车的思维,要么是‘油改电’凑数,要么根本不懂用户想要啥。而特斯拉虽然好,但太贵了,服务也跟不上。” 李斌后来在采访里说。他觉得,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要车造得好,还要把服务做到极致。

就这么着,李斌拉上了一群 “大佬朋友” 凑钱造车。马化腾、刘强东、雷军这些互联网圈的巨头都投了钱,首期融资就拿到了数亿美元。2014 年 11 月,蔚来在上海正式成立,名字取 “Blue Sky Coming” 的谐音,意思是 “蔚蓝天空即将到来”,光是听着就透着股理想主义的劲儿。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造车可不是搞互联网,要厂房、要供应链、要技术团队,每一样都烧钱又费力。一开始蔚来连自己的工厂都没有,只能找别人代工。2016 年,蔚来跟江淮汽车达成合作,由江淮负责生产,自己则专注于设计和研发。这个决定后来引来了不少争议,有人说 “蔚来就是个组装厂”,但在当时,这却是最快捷的起步方式。

为了打响名气,蔚来还走了步 “险棋”—— 去参加 Formula E 电动方程式赛车。2015 年,蔚来收购了一支赛车队,改名叫 “蔚来车队”,砸了大价钱搞研发。虽然赛车烧了不少钱,但确实让很多人知道了 “蔚来” 这个名字,也积累了不少电池和电控方面的技术经验。

2017 年 12 月,蔚来的第一款量产车 ES8 正式上市。这款中大型 SUV 定价 44.8 万元,比当时的特斯拉 Model X 便宜不少,还主打 “智能电动” 和 “服务”,一下子就吸引了眼球。上市当天,订单就突破了 1 万辆,这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刚上市的 ES8 虽然订单火爆,但麻烦也接踵而至。2018 年交付后,车主们陆续反映了不少问题:续航虚标、车机系统卡顿、甚至还有电池自燃的情况。一时间,质疑声铺天盖地,有人说 “蔚来就是个 PPT 车企”,连李斌都被网友称为 “2019 年最惨的人”。

面对危机,蔚来没有回避,而是用了最 “笨” 也最真诚的办法。李斌亲自跑到车主群里回应问题,还推出了 “终身免费换电、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车联网” 的 “三终身” 服务。对于出现问题的车辆,蔚来不仅免费维修,还提供代步车,甚至给早期车主免费升级电池。

“那时候我们的客服团队天天加班,不管车主几点提问题,都得马上回应。” 最早加入蔚来的员工张磊回忆道,“有个车主在高速上电池出了问题,我们连夜派工程师开车几百公里过去处理,还给他安排了酒店住宿。”

这种 “死磕服务” 的态度,慢慢打动了车主。北京的车主王先生说:“虽然早期的 ES8 毛病不少,但蔚来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态度真的没话说,比很多传统车企强太多了。” 靠着这份真诚,蔚来攒下了第一批核心用户,这些人后来成了蔚来的 “免费宣传员”。

除了服务,蔚来还搞了个 “神操作”—— 建 NIO House(蔚来中心)。2017 年,第一家 NIO House 在上海开业,里面不仅能看车、试驾,还有图书馆、咖啡厅、儿童乐园,甚至能办婚礼。按李斌的话说,这不是 4S 店,而是 “用户的第二个家”。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李斌疯了,建这么豪华的场所纯粹是烧钱。但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NIO House 成了车主们交流的聚集地,大家在这里交朋友、搞活动,慢慢形成了独特的 “蔚来社群文化”。很多车主不仅自己买蔚来,还拉着朋友一起买,2018 年蔚来的销量里,有近 30% 都是老车主推荐来的。

到 2017 年底,蔚来虽然还没开始大规模交付,但已经通过 ES8 和 NIO House 建立了初步的品牌形象,也攒下了第一批忠实用户。不过,这时候的蔚来已经烧了几十亿元,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着它。

2018 年,蔚来开始大规模交付 ES8,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资金压力。造车本身就是重资产行业,加上换电站建设、NIO House 运营,每一项都要花钱。据后来披露的数据,2018 年蔚来净亏损高达 96 亿元,平均每天要烧 2600 多万元。

到 2019 年,蔚来的资金链已经濒临断裂,最困难的时候,账上的钱只够撑 3 个月。李斌到处找投资,却屡屡碰壁,甚至有传言说蔚来要被收购。那段时间,李斌每天要开十几个会,经常忙到凌晨,头发都白了不少。

转机出现在 2019 年。这年 3 月,蔚来获得了腾讯、百度等老股东的 2 亿美元融资;10 月,又拿到了合肥市的战略投资,合肥市政府牵头投了 70 亿元,还提供了厂房和政策支持。这笔钱就像 “救命稻草”,让蔚来暂时缓过了气。

更重要的是,2018 年 9 月 12 日,蔚来成功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NIO,募集资金约 10 亿美元。上市当天,李斌站在敲钟台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虽然上市后股价起起落落,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但至少为蔚来打开了融资渠道,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它的潜力。

上市后的蔚来,加快了产品迭代的速度。2018 年 6 月,蔚来推出了第二款车型 ES6,定价 35.8 万元起,瞄准了更广阔的市场。这款车吸取了 ES8 的教训,优化了续航和车机系统,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2019 年就成了蔚来的销量主力。

2019 年 12 月,蔚来又推出了中型轿车 ET5,这款车定价 29.8 万元起,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ET5 不仅颜值高,还搭载了蔚来最新的自动驾驶系统 NAD,上市后订单很快就突破了 5 万辆。到 2020 年底,蔚来全年交付量达到 43728 辆,同比增长 112.6%,终于实现了销量的跨越式增长。

快速扩张的同时,蔚来也在悄悄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最关键的就是推出了 “电池租用服务”(BaaS)。2020 年 8 月,蔚来宣布,车主购车时可以不买电池,而是通过租用的方式使用,这样一下子能节省 7 万元购车成本,还能享受终身免费换电服务。

这个模式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以前觉得蔚来车好,但价格还是有点高,BaaS 模式出来后,首付和月供都低了不少,果断就订了。” 上海的车主李女士说。到 2020 年底,选择 BaaS 模式的车主占比已经超过了 40%。

BaaS 模式不仅降低了用户的购车门槛,还让蔚来找到了新的盈利点。通过电池租用费和换电服务,蔚来能获得持续的收入,而且电池归蔚来所有,还能进行统一管理和回收,延长了电池的生命周期。后来,很多车企都效仿蔚来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但蔚来已经抢占了先机。

除了 BaaS 模式,蔚来还在换电体系上加大了投入。2018 年,蔚来建成了第一座换电站,到 2020 年底,换电站数量已经突破了 150 座,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高速公路和城市。换电比充电快太多了,几分钟就能满血复活,这成了蔚来最大的差异化优势之一。

“有次我开着 ES6 从北京去上海,一路上每隔几十公里就有换电站,不用像朋友的特斯拉那样到处找充电桩,太方便了。” 车主赵先生说。到 2020 年底,蔚来的换电网络已经成了很多用户选择蔚来的核心原因。

不过,扩张和调整的背后,蔚来的亏损问题依然没有解决。2020 年,蔚来净亏损虽然降到了 53 亿元,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如何实现盈利,成了蔚来必须面对的难题。

2021 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不断降价,比亚迪靠着 DM-i 技术崛起,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也纷纷推出爆款车型,蔚来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蔚来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 打造 “用户型企业”。

蔚来的用户运营到底有多 “极致”?举个例子,蔚来会定期举办 “蔚来日”(NIO Day),不仅邀请车主免费参加,还会让车主参与到活动策划中。2021 年的 NIO Day 在苏州举办,有近万名车主到场,很多人都是自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活动现场,李斌还会公布车主提出的改进建议,比如优化车机系统、增加座椅功能等。

除了 NIO Day,蔚来还有各种各样的用户活动,比如 “蔚来杯” 赛车比赛、亲子露营、公益助学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车主之间的感情,也让车主对蔚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有数据显示,蔚来车主的复购率超过了 60%,推荐率更是高达 90%,这在汽车行业里简直是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蔚来还推出了 “蔚来服务无忧” 套餐,包含保养、维修、保险、道路救援等一站式服务。车主只要每年交一笔钱,就不用操心车辆的任何问题。“以前开燃油车,保养、买保险都得自己跑,现在有了服务无忧,一个电话就能搞定,太省心了。” 车主王先生说。

除了服务,蔚来还在智能化上发力。2021 年,蔚来推出了自动驾驶系统 NAD,支持高速、城区、泊车等全场景自动驾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蔚来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2021 年研发费用就达到了 45 亿元,占营收的 12%。到 2023 年底,NAD 已经实现了高速场景的全无人驾驶,城区场景的自动驾驶也在逐步落地。

2022 年之后,蔚来的转型进入了 “深水区”,不再局限于造车,而是朝着 “能源服务企业” 的目标迈进。这一年,蔚来成立了能源子公司 “蔚来能源”,专门负责换电网络、充电网络和电池回收业务。

在换电网络建设上,蔚来提出了 “电区房” 的概念,也就是让用户在 3 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换电站。到 2023 年底,蔚来的换电站数量已经突破了 2000 座,覆盖了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城市,“电区房” 覆盖率超过了 60%。不仅如此,蔚来还开放了换电网络,允许其他品牌的电动车使用,目前已经有长安、吉利等车企跟蔚来达成了合作。

在充电网络方面,蔚来建成了超过 5000 座超充站,3 万多个充电桩,覆盖了全国主要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蔚来的超充桩支持最大功率 480kW 的充电速度,比很多同行都快,而且车主还能享受免费充电服务。

电池回收也是蔚来能源的重要业务。2022 年,蔚来推出了 “电池银行” 计划,车主的旧电池可以交给蔚来回收,换取积分或现金。蔚来还建成了电池回收工厂,能将旧电池中的锂、钴等金属提取出来,重新用于生产新电池,实现了电池的闭环利用。“电池回收不仅环保,还能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是个一举两得的好事。” 蔚来能源的负责人说。

除了能源业务,蔚来还在拓展其他领域。2023 年,蔚来推出了手机 NIO Phone,这款手机不仅能跟蔚来汽车无缝连接,还能控制车辆、解锁车门、查看车辆状态等。虽然手机业务刚起步,但这标志着蔚来开始向 “智能生活生态” 迈进。

这一时期,蔚来的财务数据也在不断改善。2023 年,蔚来全年交付量达到 310918 辆,同比增长 30.7%;营收达到 603.6 亿元,同比增长 28.5%;净亏损虽然还有 109 亿元,但同比已经收窄了 17.4%。更重要的是,蔚来的毛利率已经提升到了 17.2%,接近盈利的临界点。

从 “只造车” 到 “造生态”,蔚来用了 3 年时间完成了转型。这时候的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汽车制造商了,而是成了一个覆盖 “汽车、能源、服务、智能生活” 的生态巨头。正如李斌在 2023 年年会所说:“我们卖的不是车,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2024 年之后,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 “价格战” 阶段,很多车企销量下滑、利润承压,但蔚来却凭借扎实的生态基础,实现了 “逆势增长”。根据最新的财务数据,2025 年上半年,蔚来实现营业总收入 352.6 亿元,净利润虽然还有 18.7 亿元亏损,但同比已经收窄了 42.3%;2024 年全年,交付量达到 378666 辆,同比增长 21.8%,营收突破 700 亿元大关。

现在的蔚来,家底可不是一般的厚。产品方面,蔚来已经形成了 “SUV + 轿车 + MPV” 的全产品线布局,拥有 ES6、ES8、ET5、ET7、ES5 等多款车型,价格覆盖 20 万 - 60 万元区间,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2024 年推出的 MPV 车型 ES9,定价 49.8 万元起,上市后订单很快就突破了 3 万辆,成了高端 MPV 市场的 “黑马”。

品牌合作方面,蔚来不仅跟江淮汽车深化了合作,还在合肥建了自己的工厂,实现了部分车型的自主生产。2024 年,蔚来还跟华为达成了战略合作,在智能驾驶、车机系统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生态业务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2024 年,蔚来能源的营收突破了 100 亿元,同比增长 85%;换电站数量达到了 3000 座,“电区房” 覆盖率超过了 80%;电池回收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回收的金属材料占新电池原材料的比例达到了 25%。用户运营方面,蔚来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 1000 万人,活跃车主社群超过 500 个,车主推荐购车占比达到了 45%。

“现在我们的抗风险能力比以前强多了,就算汽车销量有波动,能源和服务业务还能提供稳定的收入。” 李斌在 2024 年业绩发布会上说。2024 年,虽然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增速放缓,但蔚来靠着生态业务的拉动,净利润收窄幅度远超预期。

蔚来能在十年里从一个初创企业长成千亿巨头,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打实的 “核心本事”,这些本事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首先是 **“用户运营 + 品牌溢价” 的双优势 **。蔚来的用户运营已经做到了极致,从 NIO House 到车主社群,从 “三终身” 服务到服务无忧套餐,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用户的尊重和关怀。这种运营模式不仅积累了大量忠实用户,还让蔚来形成了很高的品牌溢价。同样配置的车型,蔚来的价格比小鹏、理想高不少,但依然有很多人愿意买单,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其次是 **“换电 + 能源服务” 的差异化优势 **。在充电还是主流的今天,蔚来的换电体系简直是 “降维打击”。几分钟就能满血复活,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这是特斯拉和比亚迪都没有的优势。而且蔚来还把换电网络开放给其他品牌,未来有可能成为行业的 “能源基础设施提供商”,这更是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最后是 **“生态协同 + 技术自研” 的创新优势 **。蔚来不仅造汽车,还搞能源、做手机、研发自动驾驶,这些业务之间能形成协同效应。比如汽车的电池数据能为能源业务提供支持,手机能提升用户的智能化体验,自动驾驶技术能让能源服务更高效。而且蔚来在核心技术上坚持自研,电池、电控、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让它在竞争中更有主动权。

不过,就算是巨头,也有自己的 “烦恼”。蔚来现在面临的挑战,一点都不少。

最头疼的是盈利压力依然巨大。虽然蔚来的营收和销量都在增长,毛利率也在提升,但截至 2025 年上半年,蔚来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 800 亿元,什么时候能实现盈利还是个未知数。2024 年,蔚来的研发费用达到了 85 亿元,销售费用达到了 120 亿元,这两项费用就占了营收的近 30%,大大拖累了盈利进度。

其次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不断降价,Model 3 的起售价已经降到了 20 万元以下,直接冲击了蔚来 ET5 的市场;比亚迪则靠着 DM-i 技术和刀片电池,在中高端市场快速崛起,2024 年的销量已经突破了 300 万辆,是蔚来的 8 倍多;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也在智能化和用户运营上发力,跟蔚来的差距越来越小。2024 年,蔚来在国内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从上年的 15% 降到了 12%,优势在不断缩小。

还有新兴业务的 “不确定性”。手机业务虽然关注度很高,但 2024 年的销量只有几十万台,跟苹果、华为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不能盈利还是个未知数。开放换电网络虽然是好事,但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运营成本高的问题,2024 年蔚来能源的亏损还在扩大,什么时候能实现规模化盈利还是个问号。

面对机遇和挑战,蔚来已经画出了未来十年的 “蓝图”。根据 2024 年业绩发布会上披露的规划,到 2030 年,蔚来的年交付量要突破 100 万辆,营收超过 2000 亿元,实现全面盈利;到 2035 年,成为 “全球领先的智能能源生态企业”。李斌强调:“未来十年,我们要从‘汽车企业’彻底转型为‘生态企业’,靠能源和服务创造价值。”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蔚来制定了三大 “升级计划”。生态深化计划:把汽车、能源、手机、自动驾驶等业务彻底打通,推出 “一站式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比如用户能通过手机控制汽车、智能家居和能源设备,实现万物互联;全球化布局计划:重点开拓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市场,在当地建立工厂、换电站和服务中心,实现 “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技术攻坚计划:投入 500 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固态电池、全场景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智能能源赛道:蔚来打算押注 “固态电池” 的风口,预计 2027 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能达到 1500 公里,充电 10 分钟就能充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蔚来已经投资了多家固态电池企业,还在合肥建了固态电池研发中心。在换电网络方面,到 2030 年,蔚来计划在全球建成 10000 座换电站,覆盖主要国家和地区。此外,蔚来还打算进入储能市场,利用换下来的旧电池建设储能电站,为电网提供调峰服务。

全球化市场赛道: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策略。在欧洲,重点推广高端车型和换电服务,利用欧洲对环保的重视打开市场;在北美,跟当地的科技公司合作,重点突出自动驾驶和智能化优势;在东南亚,推出性价比更高的车型,同时建设经济型换电网络。2025 年,蔚来已经在德国建成了第一家海外工厂,计划到 2030 年,海外销量占比达到 40%。

智能生活赛道:把手机业务升级为 “智能终端生态”,除了手机,还计划推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产品,实现跟汽车和能源设备的无缝连接。在自动驾驶方面,2030 年前实现全场景无人驾驶,不仅能在城市道路上自主行驶,还能自动寻找换电站、自动泊车和自动充电。此外,蔚来还打算进入智能出行领域,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利用自己的车辆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

蔚来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精准的战略定位。从一开始,蔚来就没有跟传统车企硬碰硬,而是把 “用户” 放在了核心位置,靠极致的服务打动用户。在产品上,蔚来也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了 “换电” 这个差异化赛道,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这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早期,简直是 “致命一击”。

就像李斌说的:“做企业就像打仗,要么你比别人强,要么你跟别人不一样。我们选择了后者。” 在其他新势力都在比拼续航和价格的时候,蔚来搞起了用户运营;在其他车企都在搞充电的时候,蔚来建了换电站。这种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让蔚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蔚来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是它的用户理念。从 NIO House 到车主社群,从 “三终身” 服务到服务无忧套餐,蔚来做的每一件事,都体现了 “把用户当朋友” 的理念。蔚来不仅倾听用户的声音,还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和企业运营中,这种 “用户共创” 的模式,让用户对蔚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张磊还记得,2020 年疫情期间,很多车主主动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蔚来车接送医护人员、运送防疫物资。“那时候我们根本没组织,都是车主自发做的,他们说‘蔚来是我们自己的品牌,我们得帮它挺过去’。” 正是这种跟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让蔚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得到支持。

作为一家互联网背景的车企,蔚来最不缺的就是创新精神。从跨界造车到 Formula E 赛车,从换电模式到 BaaS 服务,从 NIO House 到用户社群,蔚来的每一个创新都充满了想象力。而且蔚来的创新不是 “一次性的”,而是持续迭代的。比如换电站,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三代,已经升级了好几次,换电速度越来越快,电池容量越来越大。

这种持续创新的精神,让蔚来总能 “先人一步”。别人还在搞 “油改电” 的时候,蔚来已经推出了纯电平台;别人开始重视服务的时候,蔚来已经建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别人开始布局能源的时候,蔚来已经成了能源服务的先行者。

蔚来的十年,其实也是一部 “危机应对史”。从早期的质量问题到后来的资金链危机,从市场竞争加剧到盈利压力增大,蔚来遇到的危机数不胜数。但每次遇到危机,蔚来都没有回避,而是直面问题,快速调整。

比如 2018 年的质量危机,蔚来没有找借口,而是主动召回车辆、免费升级;2019 年的资金链危机,蔚来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融资、优化成本;2024 年的价格战,蔚来没有盲目降价,而是靠生态业务提升价值。这种 “直面问题、快速调整” 的能力,让蔚来总能在危机中找到生机。

蔚来能发展到今天,跟它的团队凝聚力分不开。李斌是个有理想的企业家,他的 “蔚蓝天空” 愿景吸引了一大批有才华、有激情的人加入。蔚来的核心团队里,有来自传统车企的技术专家,有来自互联网公司的运营高手,还有来自科技公司的研发人才。虽然背景不同,但大家都认同蔚来的理念,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

“在蔚来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 张磊说,“我们不是在卖车,而是在做一件改变世界的事。” 这种理想驱动的团队文化,让蔚来的员工有很强的归属感和战斗力。在资金链最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主动降薪,甚至拿出自己的钱支持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很多员工主动申请去海外出差,克服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从 2014 年的一间小办公室,到 2025 年营收超 700 亿元的上市公司;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到覆盖 “汽车、能源、服务、智能生活” 的生态巨头;从被质疑的 “PPT 车企”,到行业的 “领航者”,蔚来的成长故事,堪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创业教科书”。

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精准的差异化定位、极致的用户理念、持续的创新精神、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和凝聚人心的团队文化,这五大密码共同铸就了它的辉煌。有人说蔚来运气好,赶上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但运气背后,是它对用户的真心付出,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态的长远布局。

面对未来的挑战,只要蔚来能继续保持 “用户第一” 的初心,坚守 “生态转型” 的方向,持续推进创新和全球化,就一定能在智能能源的赛道上走得更远。就像李斌说的:“蔚来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造好车,更是为用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世界带来更清洁的未来。”

来源:考研直通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