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国经济,即将迎来重大部署。
10月20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此次全会是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在会议召开前,《人民日报》便连续推出8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系列“钟才文”文章,围绕“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等议题,系统阐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即将到来的四中全会带来前瞻思考,引发广泛关注。
按照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惯例,四中全会一般聚焦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具有承前启后的战略意义。回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四中全会,其分别释放出怎么样的信号?又在彼时给茶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时间:1979年9月25日-28日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叶剑英代表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奠定政策基础,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当年,正值农村改革起步的关键节点。彼时,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包括茶业)仍以生产队集体经营为主体,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农民按工分参与分配。但局部改革已埋下伏笔,随后,政策逐步放开,1984年,国务院关于同意商业部《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的75号文件正式发布后,“包产到户”在茶区全面推广,全国性的集体种植模式被彻底打破。
△《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时间:1985年9月16日
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并决定关于进一步实现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为“七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蓝图。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决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粮食、棉花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并逐步放开茶叶等农产品价格,加快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茶叶购销也开始不断朝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实行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多渠道收购原料的格局。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时间:1989年6月23日-24日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全会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全会为稳定大局、延续发展预期起到关键作用。
198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指出,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的、资源性的、国际市场垄断的和某些特殊的出口商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由指定的一家或几家外贸、工贸进出口总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其中便包含茶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进一步为茶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1989年,全国茶叶出口量达到20.46万吨,这是20世纪以来我国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斯里兰卡(20.33万吨),跃居世界第二位。
△《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时间:1994年9月25日-28日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强调,农村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在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994年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一年,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一年。1994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随后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限,促进产业经济发展。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印发《茶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促进茶叶贸易迈向新阶段,同年,中国茶叶出口迎来重要转折,中国茶叶出口量首次稳定在20万吨以上,结束了此前7年的波动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情况(图片来源:中国茶叶)
时间:1999年9月19日-22日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跨世纪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999年,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加速转型,茶产业亦是如此。普洱茶领域涌现出昌泰茶行等多个私营茶厂,多元化包装及商标形式也开始出现,普洱茶开始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时间:2004年9月16日-19日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全会全面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改革开放深水区的风险应对提供了政治保障。
2004年,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中央发布“三农”的一号文件,实行以“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新政,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扭转了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达到4.69亿吨。同样,茶产业产量也在这一年崛起。2004年,中国茶叶产量达83.5万吨,百余年来首超印度,恢复世界第一产茶大国的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时间:2009年9月15日-18日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对于当时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茶产业需要找准锚点谋求发展。200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明确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政策推动下,2009年,我国茶叶产值在70亿元以上的有福建、云南、浙江三省,到2014年,新增四川、贵州、湖北、安徽、陕西、河南等6个省份。
△(图片来源:《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
时间:2014年10月20日-23日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底座。
依法治国的主题,一定程度上反映茶品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为茶品牌的打造提供根本遵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管理机制也由此逐步完善。《2015中国农产品品牌网络声誉研究》显示,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网络声誉得分最高,为86.33分,茶叶类品牌在平均知名度、认知度、好感度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品类品牌,具有较好的品牌传播表现。
△(图片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时间:2019年10月28日-31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制度建设总体目标(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49年全面实现)。同时提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2019年,国家层面对茶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从中央一号文件中将“茶”与“果”“菜”并列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之一。从政策层面明确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到中国主导推动将“国际茶日”确定为5月21日,促进中国同各国茶文化的交融互鉴,共同维护茶农利益。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茶产业迎来诸多机遇。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千年传承到全球共享,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回看历届四中全会,均在历史拐弯处落下关键一子,茶行业也在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传递着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眼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即将召开,中国茶产业又将在时代浪潮中,开启怎样的新变革?“说茶”与大家共同关注。
责编 / 姚艺玲
编委 / 王妙容
来源:微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