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9年的北京,刚开馆没几年的军博还透着股新鲜劲儿。馆长贾若瑜少将,天天泡在展厅里,盯着每一件文物的摆放。
1959年军博硬气时刻:有人下令撤彭老总陈列品,贾若瑜少将顶回去:历史没法“交代”
1959年的北京,刚开馆没几年的军博还透着股新鲜劲儿。馆长贾若瑜少将,天天泡在展厅里,盯着每一件文物的摆放。
他总跟工作人员说,这些东西不是摆着看的,是给后人讲革命故事的,半点儿都不能马虎。
一天上午,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进来几个穿干部服的人,脸色挺严肃,开口语气就硬:“把彭老总的有关陈列品,全部撤掉!”
贾若瑜当时正拿着放大镜,看一份西北野战军的作战电报,听见这话,手猛地一顿,抬头盯着来人,没应声。
来人又往前凑了凑,重复了一遍:“这是上面的意思,赶紧安排人撤,别耽误时间!”
贾若瑜放下放大镜,站起身,心里头翻江倒海的。他琢磨着,这哪是说撤就能撤的?
展厅里平江起义的展柜里,还摆着彭老总当年用过的马刀,刀身上的豁口,是跟敌人拼杀时留下的,讲解员每天都要提这事。
红一方面军的展区里,有一面褪色的军旗复制品,当年彭老总跟着毛主席指挥部队,这面旗跟着跑了多少山头,撤了咋说清来历?
八路军的展柜更少不了,彭老总在百团大战时用的望远镜还在那儿,镜片都磨花了,那是他盯着前线指挥时一直攥着的。
还有西北野战军的部分,有份彭老总亲笔写的作战命令,字里行间都是果断劲儿,当年解放大西北,全靠这些命令一步步推进。
抗美援朝展区更不用说,彭老总作为志愿军司令,那顶带着弹孔的军帽还在玻璃柜里,多少人看了都忍不住停下脚步。
贾若瑜看着来人,语气挺沉:“不是我不执行命令,这些文物撤了,平江起义、红一方面军、八路军、西北野战军、抗美援朝,这些历史都没法‘交代’啊!”
来人听了脸一沉:“让你撤你就撤,哪来这么多理由?出了问题自然有人担着,不用你管!”
贾若瑜没松口,他指着窗外的展厅方向:“军博是展历史的地方,每一件文物都是见证。我要是撤了,后人问起这些事,我咋说?”
来人急了,声音也拔高了:“这是命令!你一个馆长,还敢抗命?”
贾若瑜也没怕,说:“我是军博馆长,就得对历史负责。彭老总为国家做的贡献,不是撤几件展品就能抹掉的,我不能干这事儿。”
俩人吵了几句,来人见贾若瑜硬顶着不松口,甩了句“你等着后悔”,就气冲冲地走了。
贾若瑜没管这些,转身就往展厅走。他走到彭老总的展品前,盯着那把马刀,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些东西绝不能动。
当天下午,他把展厅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交代说:“彭老总的那些展品,谁也不能动,不管谁来问,都说我不让撤,有事儿我担着。”
负责人有点担心:“馆长,这要是真得罪人,您可就麻烦了。”
贾若瑜叹了口气:“麻烦我不怕,可历史不能丢。咱要是把这些东西撤了,将来孩子们问起彭老总,问起那些战役,咱拿啥证明?”
接下来的几天,贾若瑜天天都去展厅转。有时候看见游客围着彭老总的展品听讲解,他心里就踏实点。
有一次,他听见一个老兵跟孩子说:“当年彭老总带着咱们打鬼子、打反动派,这望远镜就是他指挥打仗用的,可不能忘了。”
贾若瑜站在旁边,眼眶有点热。他知道,自己没做错,这些展品不只是物件,是老兵们的记忆,是国家的历史。
后来,也有人再来催过撤展的事,可贾若瑜每次都硬顶回去,要么说展品在整理,要么就说历史不能断,愣是没让动一件。
他还悄悄让人把彭老总的作战日记、亲笔信这些珍贵文物,搬到了军博的地下库房,找了专门的箱子装起来,加了锁。
他跟管库房的同志说:“这些东西比我的命还重要,就算天塌下来,也得保住它们,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
再后来,日子一天天过,没人再提撤展的事了。那些展品,就一直留在军博里,陪着一代又一代人了解过去。
现在还有老北京人记得,当年去军博,必看的就是彭老总的展区,听讲解员讲马刀的故事、望远镜的故事、带弹孔军帽的故事。
贾若瑜少将当年的硬气,不是耍脾气,是守住了一个军人对历史的敬畏。他知道,军博的每一件文物,都连着无数先烈的血和汗。
彭老总为中国革命、为抗美援朝立下的功劳,不是靠几件展品撑着,但这些展品,是能让后人摸得着、看得见的历史凭证。
想撤掉这些展品的人,是想抹掉历史的痕迹,可真正懂历史的人,会像贾若瑜那样,把保护历史当成自己的责任。
不管过去多少年,那些为国家、为人民拼过命的人,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他们的痕迹不该被抹去。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交代”,也是对后人最好的教育。
文献来源:1.《贾若瑜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2.《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3.《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4.《新中国军事文化建设史料汇编》(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