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跌懵了?3个真因+2025年避坑指南,普通人也能看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7:53 1

摘要:前几天打开账户,做医药投资的老周差点把手机扔了——手里的创新药ETF又跌了3个点,算下来从2021年高点至今,中证创新药指数累计跌幅已经超52%。与此同时,医药圈的交流群里却异常热闹,有人吐槽“跌得没脾气”,有人悄悄加仓,还有药企高管在朋友圈转发BD出海的新闻

前几天打开账户,做医药投资的老周差点把手机扔了——手里的创新药ETF又跌了3个点,算下来从2021年高点至今,中证创新药指数累计跌幅已经超52%。与此同时,医药圈的交流群里却异常热闹,有人吐槽“跌得没脾气”,有人悄悄加仓,还有药企高管在朋友圈转发BD出海的新闻。

其实创新药这波大跌,根本不是“突然崩盘”,而是“政策、业绩、资金”三座大山压垮了市场信心。但反过来看,2025年的行业信号正在悄然转变,机会和风险藏在细节里,搞懂底层逻辑才不会踩坑。

先把大跌的真相说透,这事儿得从三把“刀”说起,每一把都戳中了行业的要害。

第一把刀是政策的“降价恐惧”,这是悬在行业头顶的最大不确定性。2021年医保谈判常态化后,“以价换量”成了常态,但降价幅度远超市场预期。就说被称为“抗癌神药”的PD-1抑制剂,以前一年治疗费用几十万,现在直接砍到几万块,最高降幅达70%。更让人揪心的是政策覆盖范围越来越广,2023年谈判纳入147种新药,2024年又加了20种创新医疗器械,连刚上市半年的首仿药都被拉进来谈判。

市场最怕的不是已知的降价,而是未知的恐慌。今天砍肿瘤药,明天会不会砍慢性病药?现在压PD-1的价格,下一步会不会轮到ADC药物?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反映在股价上,某券商统计,2021到2024年医保谈判前一个月,创新药指数平均跌8.3%,形成了“谈判前必跌”的怪圈。但很少有人注意到,2025年政策已经出现微妙变化,医保谈判开始给“真创新”留空间,对首次进入谈判的全球新靶点药物,降价幅度明显收窄,这其实是个重要信号。

第二把刀是业绩的“空转危机”,烧钱换增长的逻辑走不通了。以前投资圈信奉“买创新药就是买未来”,哪怕企业连续亏损,只要管线里有“明星分子”,就能拿到高估值。但这几年市场画风突变,大家开始较真“到底什么时候能赚钱”。

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A股42家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平均涨18%,营收增速却只有12%,还有19家营收负增长;到2024年,30家Biotech公司现金储备不足3亿元,8家直接暂停了核心管线研发。就连“创新药一哥”都没能幸免,2024年净利润跌了40%,市值较高点蒸发70%。

更致命的是同质化竞争把市场杀成了红海。2021年时80家企业挤着研发PD-1,50家抢着做GLP-1减肥药,等到2023年产品扎堆上市,才发现根本赚不到钱。这种“重复研发、集体亏损”的局面,让资本对创新药的耐心彻底耗尽。

第三把刀是资金的“用脚投票”,赛道轮动下创新药成了“弃子”。2021年一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医药板块的仓位高达18.5%,是第一大重仓板块;可到2025年二季度,这一比例跌到7.2%,创了近十年新低。不是创新药突然变差了,而是资金有了更“划算”的选择。

2021年创新药指数PE高达85倍,同期新能源只有40倍;2023年AI指数一年涨120%,创新药却跌了25%。散户的追涨杀跌更放大了波动:2021年医药基金单月发行超500亿,2024年单月不足30亿,很多百亿基金缩水到十几亿,被迫砍仓小盘股,进一步加剧下跌。就像前几天港股创新药大跌5个点,其实不是产业逻辑变了,很可能是指数基金大额赎回导致的短期波动。

把这三把刀理清楚就会发现,创新药跌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伪创新”的泡沫、“乱烧钱”的低效和“高估值”的水分。而2025年的机会,恰恰藏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里。医药圈的人之所以在琢磨,就是因为看到了三个明确的反转信号。

第一个机会是估值跌到“历史洼地”,性价比凸显。经过四年下跌,现在创新药板块的PE已经回落到2018年熊市的低位,很多龙头企业的市值甚至低于现金储备。这时候政策的边际变化就成了“催化剂”——2025年医保+商保的双轨支付体系正在形成,医保托底基础需求,商保承接高端创新药,这等于给创新药的商业化打开了新空间。

就像恒瑞医药,2024年创新药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40%,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5%以上;复星医药的创新药管线进入收获期,多款新药贡献稳定营收。这些“真赚钱”的企业,已经开始被资金重新关注。

第二个机会是BD出海“多点开花”,成了盈利新引擎。以前国内药企出海要么靠仿制药代工,要么是单个药物授权,现在已经升级到“平台型合作”。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就达600亿美元,直接超过去年全年。

最近诺诚健华和海外巨头达成超20亿美元的授权协议,打响了四季度BD行情的第一枪。更关键的是,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正在得到全球认可,以前只能跟在欧美后面做“fast follow”(快速跟随),现在在双抗、ADC等前沿领域,已经能拿出全球领先的临床数据。10月17日全球顶级的ESMO肿瘤学术会议就要召开,多家国内药企会展示最新成果,这很可能成为板块反弹的“引爆点”。

第三个机会是行业“洗牌”结束,真创新企业浮出水面。那些靠“蹭热点、伪创新”的企业要么退市,要么转型,而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活了下来。2025年的创新药赛道,已经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比如专注ADC领域的科伦药业,管线里有10多款ADC药物,覆盖肺癌、乳腺癌等大适应症;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2024年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

这些企业的逻辑已经从“烧钱研发”变成“研发变现”,只要管线推进顺利,业绩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不用再为“不知道谁能成”而焦虑,选择聚焦核心赛道的龙头企业或ETF,风险更可控。

但千万别以为跌多了就可以闭眼买,2025年的风险同样不能忽视,尤其是三个“雷区”必须避开。

第一个风险是研发失败的“黑天鹅”。创新药的核心是研发,哪怕临床前数据再好,到三期临床失败的概率仍有40%以上。2024年就有药企投入10亿研发的抗癌药,因为副作用超标终止试验,股价当天跌停。所以不管多看好一家企业,都得先看它的管线梯队——有没有3款以上进入三期临床的药物,能不能分散风险。

第二个风险是同质化的“老问题”没彻底解决。虽然行业在洗牌,但GLP-1减肥药、PD-L1抑制剂等热门领域,仍有20多家企业在竞争。2025年这些领域会迎来集中上市潮,很可能出现“价格战”,就算产品成功上市,也未必能赚钱。那些管线里全是“热门跟风品种”的企业,依然要警惕。

第三个风险是资金波动的“短期干扰”。创新药的产业逻辑是5-10年的长逻辑,但短期仍会被资金进出左右。就像前两个月创新药刚涨了一波,马上就因为基金赎回跌了回去。如果没有长期持有的耐心,很容易在波动中被洗出去。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普通投资者该怎么把握2025年的机会?其实不用纠结选个股,借道创新药ETF是更稳妥的选择。现在的创新药ETF基本覆盖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龙头企业,既能分享板块反弹的收益,又能降低单家企业研发失败的风险。

操作上可以采用“分批布局”:先建10%的底仓,要是再跌10%就补仓,涨20%以上可以减仓一部分,这样既能应对波动,又不会错过行情。但一定要记住,创新药是长期赛道,至少要拿1-2年,盯着短期涨跌只会徒增焦虑。

最后想说,创新药这四年的下跌,本质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的必经之路。以前靠“讲故事、蹭热点”就能融资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拼的是真研发、真业绩、真创新。2025年的创新药,就像2018年底的新能源——估值在底部,政策在转暖,业绩在改善,唯一缺的是市场信心。

对普通人来说,没必要因为短期大跌而恐慌,也别指望马上迎来暴涨。那些能穿越周期的创新药企,终会用业绩证明价值;而能沉住气的投资者,才能在行业反转时吃到红利。医药圈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你准备好看懂这波逻辑了吗?

来源:九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