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约50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2023年11月,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成功举办,“浙江宣传”曾探讨了为何研究中国的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研究和发展世界中国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今天,我们聚焦“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深刻联结,一起尝试在世界中国学的学术图景中,探寻其当代路径与未来方向。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籍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中写道:“了解中国并无终南捷径……但这样的企图总是值得去尝试,因为中国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且足堪我们借鉴。”长久以来,中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学者的目光。
从纵向看,世界中国学贯通“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揭示出中国道路、制度与文化的深厚文明根基。从横向看,它跨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构建起跨领域的研究体系,以多元视角和全球视野书写着一部真正的“世界学问”。如美国学者魏美玲在其著作《革命的身体:重新认识现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中,就从舞蹈文化的角度丰富了世界中国学的内涵。
世界中国学承续并超越了传统汉学与中国学,发展为一个全球性的学术体系,不仅构建起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也推动了跨文明对话,助力中国叙事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共同推动世界中国学站上更广阔的国际学术舞台。
人们不禁追问:中国这个国家,何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崛起,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中国学,正是回应这一时代之问的关键路径;而世界中国学大会,则为中外学者提供了平等交流、思想碰撞的“百家争鸣”的平台。
像本届大会就围绕“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等议题,与会学者从不同学术维度进行了充分交流,积极推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
正如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所说:“世界中国学的核心是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来了解。”
二
当前,个别国家鼓吹“脱钩断链”,给全球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举办世界中国学大会,从中国的实践与理念中探寻应对全球挑战的答案,意义深远。
搭建对话之桥,走出闭门造车、纸上谈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内研究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然而,学术研究难免受到研究者视角与条件等限制,比如当前一些海外青年学者,由于来华机会有限、研究经费不足等,对中国的认知大多“隔海望月”,止步于书卷。想要突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局限,实现真正的学术创新,唯有踏上这片土地,切身感知中国文化的脉搏与现实发展的脉动。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举办,正是搭建起了一座跨越国界与代际的对话之桥。
重塑中国叙事,呈现鲜活立体、真实可感。长久以来,部分研究多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导致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存在偏差甚至误解。比如海外社交平台上曾出现这样一个热门话题:“你去过的国家里,有哪个是与之前听到的描述完全不一样的?”众多回答直指“中国”。还有一些外媒反复渲染“贫穷落后”“山寨抄袭”等标签,或炒作“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然而现实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因此,如何构建植根于中国实践、基于文化主体性的知识体系,帮助国际社会建立客观、全面的“中国观”,成为当务之急。世界中国学大会正是这样一个推动认知纠偏、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更多海内外学者得以准确理解中国,并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转化为世界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讲述历史何以造就今日之中国。
融汇世界视野,成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只有一个,但观察中国的视角可以多元。西方与东方视野各有所长,兼收并蓄才能拼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图景。有学者表示,过去中国缺乏从世界的视野出发对自己进行研究的传统。世界中国学大会致力于融汇世界视野,通过坦诚对话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也让中国能够借助“他者”之镜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从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增添源头活水。同时,世界中国学还不断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与治理经验中提炼智慧,在全球治理、减贫降碳等重大议题上提供更多“面向实践的回答”。
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中国的学科,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引人关注。透过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笔者认为有三组关键词值得研究。
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就像此次来上海参会的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的那样:“要理解中国,就必须着眼于它悠久的历史。”研究中国须贯通古今,这是当前众多学者的共识。世界中国学借由历史中国这把钥匙,或许可以让更多人理解当代中国。比如,中国文化史专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就对“美丽中国”有独到理解,他认为这项中国当代的重要实践与中国文化中长期积淀而成的自然观密不可分。可以说,随着中国学内涵的丰富,世界中国学大会等平台正推动着古今中西的多维度对话,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数智时代与学术创新。如果把世界中国学这个学科比作中外交流的一座桥梁,那么数智时代的到来让这座桥梁成为了高速路。比如,加载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极大提升了中国传统文献的释读效率。像海外的“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国内的“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等,不仅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也让文明对话有了更多的平台。正如有专家说,数字人文“将中华文明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时空,延续到当下与更久远的未来”。
青年力量与对话传承。不管是什么事业,未来必定是属于青年的,中国学也是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研究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中国学建设。像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就专门设置了分议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积极吸纳青年声音,让文明互鉴始终生机勃发。联合更多的中外知名高校打造中国学研究交流计划,设立专项奖学金和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青年利用新的传播载体发布成果等,都有助于让世界中国学与世界的对话更加有声有色。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世界中国学,正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面貌。通过深化古今对接、推动技术融合、促进代际传承,世界中国学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播音:李星霖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