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艳丽 | 文过去一年,汇添富基金科技战队的马磊,业绩确实令人感到惊叹,4只在管基金中,有3只实现了翻倍,净值表现均跑赢基准。①摘要:数字只是结果。业绩背后是马磊为代表的汇添富科技战队,以一种近乎「做实业」的方式,去打造科技投资的长期「阿尔法引擎」——不追求短期风口,不依赖个别明星,而是像经营企业一样,沉浸产业研究、深耕技术变革、搭建人才梯队。
数字只是结果。业绩背后是马磊为代表的汇添富科技战队,以一种近乎「做实业」的方式,去打造科技投资的长期「阿尔法引擎」——不追求短期风口,不依赖个别明星,而是像经营企业一样,沉浸产业研究、深耕技术变革、搭建人才梯队。
正是这种长期、专注、系统化的「实业式投资」方法论,让他们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定力,在纷繁的变化中捕捉主线。
在6月初的硅谷调研之后,马磊上修了对AI产业发展进程的预期。7月份,他撰写文章,题为「全球AI大模型已实现飞轮正循环」。飞轮正循环一词随后迅速在市场上流行,且正逢新一轮AI行情开启的时点。
拆解马磊的组合,基本都是配置了他在去年就撰文表达的、反复斟酌之后的成长股的两条主线:「以AI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以芯片半导体为代表的自主可控。」此外还有一条副线: 以港股科技龙头为代表的平台型公司。
这并不是马磊第一次「踏准节奏」。2024年秋,他在汇添富官网及诸多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把握创新时代机遇,做产业研究最硬的脑袋》的文章就写道:「布局中国科技产业的两大投资主线——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在此之前,马磊用了2-3个月时间专门研究了OpenAI「草莓计划」。
2024年市场对AI是有分歧的,2025年突然拐点向上。
2025年1月份DeepSeek的出现,被解读为「算力通缩」的利空。而实际上,当4月份大家的注意力被特朗普和关税战所吸引的时候,海内外大厂Token调用量却出现明显加速拐点,全球大模型都在悄然发育。
汇添富科技团队在4、5月份大量的研究之后,6月初赴硅谷的产业一线调研,尤其在硅谷访谈了大量AI前沿科学家、上市公司高管,他们发现,DeepSeek反而激发了全球科技龙头在AI领域的「军备竞赛」。
「这一轮AI革命的传播速度远超以往的科技创新。」回国之后,马磊进一步明确了以AI算力为主线的方向。公开资料显示,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在2025年二季度末大幅加仓AI算力相关的服务器、光模块、PCB龙头。
正如马磊在一年前撰文写下的:全球正加速步入「Tech Big Bang」科技大爆炸时代。
1.
马磊涉猎的基金种类很多元,业绩都不错,一方面是因为他看准了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两大主线,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每年在三两个重点股票上找到了关键时间点。」
以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为例,他提前布局了某国产GPU芯片龙头、某晶圆代工龙头和某半导体设备龙头,在确定性很高的少数胜负手股票上大幅超配。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则抓住了机器人、新消费两大北交所主线行情。
诚然,马磊是一个典型的选股型选手,但其投资框架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自上而下找到产业主线」。
产业主线是全局视野+横向中观反复比较而来。就像4月份,马磊明显感受到全球大模型的变化,在与软件、传媒、消费电子、半导体设备材料等反复比较之后,他得出结论:以海外AI算力为代表的主线是今年业绩增速最快、最会被上修的板块。
很明显,马磊是有一个拼图的,对全市场科技行业各个细分领域保持着认知,每个方向都可能有变化,但很多时候变化暂时没那么重要,放到版图之中,不断更新,当突然有一个行业出现重大变化,「你能明显感觉到,会发现它。」核心是全面性视野。
如何实现这一点?马磊称,自上而下通过大量一线调研,必然有很多「产业触点」。成长股投资就是如此,「必须游走在产业的第一线。」如此则在行业发生变化的那几天时间里,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就是能否抓住关键时间点的关键判断。
马磊平时就很注重行业最新研究和提前判断。
第二步是「自下而上寻找最核心的公司」。
马磊称之为「真龙头」。
这也是一个反复比较的过程:反复比较之后找到细分方向,再把细分方向的公司反复比较,找到产业地位最确定、感受行业变化最大、最受下游客户认可、最有可能订单起量的公司,左侧买入。
就像5月份当他确认了以AI算力为代表的产业主线,于是剖开产业链,就像剖开拼图上不同环节的一个个节点,分析哪些代表性公司有可能挣到这份「蛋糕」,有的环节中国公司参与率低,有的环节中国公司在全球占主导地位,就像这一轮AI算力行情,马磊重点配置具有全球不可替代性的光模块、服务器和PCB龙头。
在组合管理方面,马磊注重「规则化投资」,并不是完全按照景气度趋势,而是基于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往往股价并不是在景气度变差时见顶,而是领先于景气度半年左右。为了降低组合波动,他还有战略性投资和战术性投资的仓位分配,比如他会在「黑马」上配置1/3仓位。2022年市场调整,汇添富内部布置作业,让每个研究员左侧逆向挑选一两只以三年维度计被低估的公司,马磊反复比较,选择了某光模块龙头,虽然中间股价也有波折,但中长期到现在走势很亮眼。最后,他不会all-in单一赛道,而是挑选最有可能的2-3个产业主线作为配置主力。
2.
马磊最看好的三大核心方向,在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2025年中报中写道,分别是「以AI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以半导体为代表的自主可控、以港股科技为代表的平台型公司」。
具体而言:海内外大厂包括OpenAI/Anthropic/XAI等海外科技巨头,AI大模型军备竞赛仍在加速,DeepSeek等中国科技公司亦在快速追赶。马磊称,趋势尚未走完,目前公认的看起来变化很大的方向是:多模态、以及以数理编程Agent为代表的模型方向。
中国底层硬科技即以半导体为代表的自主可控,过去一年进步斐然,包括先进制程上的进展、国产GPU能力的提升、半导体先进装备材料国产化率的大幅提升等。
半导体是马磊的「舒适区」。
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半导体器件与工艺,九年本硕博生涯都围绕着半导体、芯片和通信相关领域,曾发表多篇SCI国际学术科研论文,也曾在国际半导体龙头从事技术研发实习,近距离感受科技公司内部是怎么运转的。
2018年入行之后,利用汇添富平台优势,马磊在七年间,积累了大量产业触点与资源。
做AI投资很难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财报就能完成,甚至需要「走在科技一线」,信息差和传输难度可想而知。胜负手往往取决于谁能率先占领信息高地,也因此行业内一梯队的科技团队大多数是理工科背景出身,有利于广泛建立产业触点。马磊勤奋、全面,在一些核心领域钻研得很深,为的就是「快速响应产业变化」。上海是半导体、人工智能重镇,马磊每每周末都喜欢跑各种科技论坛,日常出差更是家常便饭。
就像2024年8月,当马磊撰文写下「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是两大投资主线」的时候,市场正处于分歧之中,AI大模型遭遇瓶颈,而马磊用了2-3个月时间研究了OpenAI「草莓计划」,得出重要结论:强化学习逻辑可行、并且刚刚开始。
3.
科技投资的本质是判断产业创新的成功与否,但这也正是科技投资的最大难点,因为很多行业格局和产业趋势并不清晰,且流变很快,唯有把个人能力「合成」为系统能力,才能逐步对多个科技产业链形成完整「拼图」,准确把握哪些趋势真正能带领产业迈向宽广前景,在迷雾中提高胜率。
因此,科技投资确实到了比拼团队的时候。组织变得特别重要,尤其是科技股研究的组织架构,需要跟着全球科技的变化调整到以AI为核心的环节,需要足够多的研究员跟踪到每一个重要的细分方向。
而且这一轮AI投资还强调要从全球一线产业链拿到最新动态,考验团队资源。
这就不得不提到汇添富基金的「垂直一体化投研架构」。
这是汇添富在业内率先探索建立的投研体系,依托横跨境内外的产品布点,构建了相应的行业团队,并坚持定期去海外产业一线调研,以实业投资的视角,开展深入研究和前瞻布局,构筑了坚实的投研底蕴。
这种独特的投研组织模式,强调依靠平台的力量而非个人,从横向来看,研究团队统一管理;从纵向来看,形成多个优势行业、不同投资风格的投研小组,整个投研团队充分分享、高效协同,把一些长期持续增长的行业,做成主动权益特色,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壁垒,促进投研正向循环。
过去三年间,汇添富科技团队在行业低谷期逆势扩张团队(这在全市场并不多见),目前已经成长为全市场较大的科技团队之一。
他们在科技投资领域配置了近20位投研团队成员,其中基金经理就将近10人;团队成员的充实,保证了研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的研究覆盖了电子、半导体、通信、计算机、传媒、互联网6大子行业,这种「细颗粒度」和「广覆盖度」,在业内也并不多见。
因此,在公募基金行业,论团队规模、组织架构完整性、信息获取量和响应速度,汇添富科技团队称得上是第一梯队。
团队内部也形成了一种非常好的机制,每周有固定的「头脑风暴时间」。在信息共享层面,他们专门成立了各种「战队」,比如AI大模型战队、新能源组与科技组形成AIDC战队、科技组与消费组形成AI应用战队。研究员之间每天不停进行信息反馈和交叉验证。
自2011年始,汇添富重点投研团队每年惯例赴海外调研,这是一个传统。总经理张晖对全球视野下的投资特别重视,每次都是亲自带队去海外调研。
汇添富基金管理层鼓励大家走出去,去美国调研AI、医药,去日本和韩国调研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汽车,去东南亚调研国内的光模块、PCB布局情况。在组织架构上,汇添富基金的全球化布局,在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相继落地子公司,亦对科技、医药等投研板块有所助益。
这才有了汇添富科技团队6月初赴硅谷实地调研后,发现算力通缩利空已被全球迅速消化,回国之后重点配置AI的故事。
所以,马磊所展现出来的业绩,背后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和认知,但也是整个科技团队组织架构扎实的结果。
①数据来源:业绩已经托管行复核,基准来自汇添富,截至2025/9/24,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马翔自2021-11-23起、马磊自2024-12-10起担任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的基金经理。马磊自2024-04-30起担任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A的基金经理。马磊自2023-08-07起担任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A的基金经理。马磊自2024-11-08起、杨瑨2021-02-24起担任汇添富数字未来A的基金经理。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混合A属于高风险等级(R5)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积极型(C5)及以上的投资者,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汇添富数字未来属于中等风险等级(R3)产品,适合经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测评后结果为平衡型(C3)及以上的投资者,客户-产品风险等级匹配规则详见汇添富官网。在代销机构认申购时,应以代销机构的风险评级规则为准。马磊管理的基金业绩表现如下:汇添富数字未来混合A自2021-02-24成立以来至2024年底各年及2025上半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5.12/-2.53、-28.56/-11.83、-15.9/-6.78、6.91/10.78、1.72/7.24;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混合A自2021-11-23成立以来至2024年底各年及2025上半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28.57/-13.28、28.42/-4.15、27.56/5.51、54.33/32.47;汇添富中证芯片产业指数增强发起式A自2021-12-02成立以来至2024年底各年及2025上半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31.98/-35.75、-0.67/-1.89、26.4/25.42、1.89/2.61;汇添富自主核心科技一年持有混合A自2022-02-21成立以来至2024年底各年及2025上半年业绩及基准分别为(%):-14.32/-15.94、-4/3.03、10.49/17.11、7.46/4.94。业绩及基准摘自产品各定期报告,截至 2025/6/30。基金过往历史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管理人其他基金业绩不预示本基金业绩未来表现。
来源:金融圈女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