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旬老太遗产风波:财产赠干儿子,骨灰却撒荒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06:28 1

摘要:南京一位92岁的王老太,生前因和子女关系淡,把名下180万房产、26万存款全留给了“干儿子”刘某。可她去世后,刘某不仅没通知亲属,还悄悄把骨灰撒进郊外荒山。这事儿后来闹上法庭,背后的细节和数据,藏着不少值得所有人留意的地方。

南京一位92岁的王老太,生前因和子女关系淡,把名下180万房产、26万存款全留给了“干儿子”刘某。可她去世后,刘某不仅没通知亲属,还悄悄把骨灰撒进郊外荒山。这事儿后来闹上法庭,背后的细节和数据,藏着不少值得所有人留意的地方。

一、遗嘱怎么来的?看似“报恩”,实则有猫腻

王老太早年和子女因生活习惯吵架,后来独居在南京鼓楼区的老房子里。2021年,她认识了做社区维修的刘某,对方每周都来帮忙修水管、买 groceries,还陪她聊天,慢慢就认了“干儿子”。老太跟邻居说:“儿子一年就来两次,小刘比亲的还贴心。”

2023年9月,刘某陪老太去做了代书遗嘱,明确写着“房产和存款都给刘某,因为他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当时还拍了视频,老太看起来思路清楚,说“自愿给小刘”。可老太的孙子小林后来查发现,从2022年3月起,老太的手机号就换了,之前常去的社区老年活动也没再参加——小林去了5次家门口,3次都被刘某拦着,说“奶奶想清静,别打扰”。

更关键的是存款流水:老太每月有8200元养老金,2023年年初账户里还有26.3万,可到年底只剩2.1万。银行记录显示,刘某从2023年6月到12月,分27次用ATM取走了24.2万,每次多则1.5万,少则5000元,却拿不出一张购药、买菜的发票。要知道,南京独居老人每月日常开销,包括买菜、买药,一般也就3000-4000元,刘某这花法明显不对劲。

二、撕破脸:延迟4小时抢救,骨灰撒荒山

2024年1月,小林突然收到法院传票,才知道奶奶1个月前就去世了,刘某正拿着遗嘱要遗产。法庭上的调查,把刘某的“伪装”全揭开了。

首先是抢救时间:医院记录显示,老太2023年12月15日上午9点昏迷,刘某却到下午1点才打120,中间隔了4个小时。南京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4-6小时,延迟1小时,救治成功率就降15%——老太送到医院时,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然后是骨灰处理:刘某说“老太生前想葬在清静地方”,可他既没联系殡仪馆,也没买骨灰盒,直接用塑料袋装着骨灰,开车到江宁区的一座荒山撒了。南京民政部门的统计显示,2023年全市规范安葬率达98.7%,像这样私撒骨灰的情况,大多是为了掩盖问题,避免亲属追问后事细节。

“奶奶一辈子爱干净,连衣服都要叠得整整齐齐,怎么会愿意连个墓碑都没有?”小林在法庭上拿出老太生前的照片,上面老人穿着整洁,家里也收拾得利落,这和刘某说的“老太喜欢清静”完全对不上。

三、法院怎么判?2个关键证据,遗嘱无效

法院审理后,用2个核心证据认定遗嘱无效,刘某最终啥也没拿到。

第一个是遗嘱程序有问题:代书人是刘某的老乡,见证人是他的同事,不符合“代书遗嘱需2名无利害关系人见证”的规定。而且南京公证处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因“见证人有利害关系”被认定无效的代书遗嘱,占比达32%,这也是这类遗嘱最常见的无效原因。

第二个是刘某没尽赡养义务:除了延迟抢救、私撒骨灰,社区网格员还作证,2023年下半年只见过刘某3次陪老太出门,反而有4次看到老太自己拄着拐杖去买菜。按南京当地的赡养标准,“主要赡养义务”至少要满足“每周探望3次以上,每月陪同就医1次”,刘某明显没达到。

最终法院判:刘某的遗嘱无效,24.2万存款要还回来,房产和剩余的2.1万按法定继承,归小林所有。刘某上诉后,二审还是维持了原判。

四、3个提醒,帮老人守住晚年和财产

这事儿给家里有独居老人的提了醒,尤其是这3点,一定要记好:

1. 立遗嘱先找“第三方”:别让“干儿子”“远房亲戚”陪着去做遗嘱,最好联系社区居委会,或者找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上门,确保见证人没有利害关系。南京公证处2023年的数据显示,有社区见证的遗嘱,后续纠纷率只有5%,比私人代书的低30%。

2. 财产赠与要“附条件”:如果老人想把财产给照顾自己的人,一定要在协议里写清楚“义务”,比如“每月陪就医1次,每周探望2次”,还得约定“没做到就收回财产”。这样就算对方反悔,也有证据能维权。

3. 亲属别断了“日常联系”:南京鼓楼区法院2023年审理的12起遗产纠纷里,有9起都是老人和亲属联系少,才让外人钻了空子。哪怕平时忙,每周打1次视频电话,每月去看1次,既能了解老人情况,也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没机会靠近。

说到底,老人要的不是“把财产给谁”,而是真心的陪伴。刘某算计来算计去,最后啥也没得到,可王老太晚年的遗憾,却再也补不回来了。

你身边有独居老人吗?家人平时是怎么跟他们联系的?如果遇到有人刻意讨好老人要财产,该怎么提醒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小龙案件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