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郎山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指尖轻柔按压患者骨折的脚踝,顷刻间便作出准确诊断。这位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好门巴”(好医生)的,就是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若雷。
□ 转载至《雅安日报》
陈若雷叮嘱患者
□本报记者 鲁妮娜
二郎山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医生指尖轻柔按压患者骨折的脚踝,顷刻间便作出准确诊断。这位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好门巴”(好医生)的,就是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若雷。
陈若雷,这位天全陈氏骨科第四代传承人,不仅继承了家传二百余载的正骨绝学,更以医者仁心架起了民族团结的“健康连心桥”。
精研岐黄
以文化认同凝聚共同体之魂
10月10日上午,天全县中医医院骨科门诊患者络绎不绝。陈若雷指尖在患者骨折的脚踝处按压了几下。“外踝斜形骨折,错位两毫米。”多年的从医经验,让他不看X光片,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伤处。
陈若雷出生在中医骨科世家,他的父亲是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陈怀炯。受父亲影响,陈若雷从小立志当一名中医。1998年,大学毕业的他本可以留在成都,但他选择了回到天全县,用自己的所学为患者服务。
他不仅将家传正骨精髓发扬光大,以显著疗效赢得川西及邻近的汉、藏、羌、彝各族群众信赖,更致力于将优秀文化遗产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
自2007年起,陈若雷带领医院建设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四川省中医药流派工作室;推动“天全陈氏骨科”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并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非遗传承保护基地,使传统中医药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通过十余年努力,天全县中医医院打造了一支由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学徒共80余人组成的陈氏中医骨科传承团队。在涉藏地区、基层卫生院和学校设立11个传承工作站(点),播撒技术与理念,使中医药技艺成为联结民族情感的坚韧丝线。
依托医院搭建辐射川西的中医药传承宣教“桥头堡”,通过公益讲座、文化体验、健康义诊等活动,生动展示中医药魅力,讲好中医药守护中华民族健康的故事,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医院成为联结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文化相通的重要枢纽。
普惠民生
以健康公平夯实共同体之基
“在这里看病,便宜,还医得好!”六十多岁的藏族大娘卓玛说。
在天全县中医医院,“一元挂号费”坚持了十余年。这样的收费,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实属罕见。
“让基层各族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陈若雷坚守的初心和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的承诺。
在陈若雷坚持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几十年如一日保持1元挂号费,3元院内制剂,30元不等的小夹板固定治疗费用,极大减轻了各族群众负担,使无数骨伤患者重获健康与劳动能力。
天全县地处川西咽喉,是汉藏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来院就医患者中,少数民族同胞占30%以上。
面对部分藏族患者不识汉字的问题,陈若雷推动医院将所有科室的标识标牌添加藏语提示,并要求医护人员学习简单藏语。
医院还成立“双语调解室”,聘请专业藏语翻译人员,及时化解矛盾,确保医患沟通“零障碍”,维护就医群众正当权益,让各族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尊重与安心。
天全县中医医院在陈若雷的倡导下,建立了针对经济困难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免机制。近年来,累计为各民族困难患者减免费用超过200万元。
区域协同
以共享发展绘就共同体之圆
陈若雷深知,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均衡发展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2016年,陈若雷主动对接甘孜州医保局,医院投入20余万元,率先开通与甘孜州的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解决甘孜州地区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难题。
从此,甘孜州群众在天全县中医医院看病,可享受与甘孜州当地同等医保政策,实现费用即时结算,极大便利患者就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若雷主导医院与甘孜州多家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医联体协作关系,开通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带领团队免费为协作医院培训医疗技术骨干60余人,带队或派遣专家深入涉藏地区开展巡回医疗、手术示教、学术讲座40余次,毫无保留传授先进医疗服务管理经验和陈氏骨科特色技术。
如今,陈若雷依然每天忙碌在天全县中医医院的诊室里。诊室墙上悬挂着父亲“大先生”的书法: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这不仅是对医务人员的提醒,更是陈若雷践行民族团结进步的真实写照。
他手中的绷带、夹板和草药,不仅治愈了患者的骨伤,更联结起了各民族群众的情感。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