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郑大爷查出胃溃疡已经快两年了,可病情一直反反复复,最近胃痛发作得更加频繁,还出现了黑便、体重下降的症状。
“你怎么又不吃饭啊?”
“医生不是说我胃不好吗?我现在白粥拌酱油,能撑一天就不错了。”
65岁的郑大爷查出胃溃疡已经快两年了,可病情一直反反复复,最近胃痛发作得更加频繁,还出现了黑便、体重下降的症状。
家里人急了,赶紧带他到医院复查。结果令人吃惊——原本只是轻度胃溃疡,现在已经进展为“出血型溃疡”,情况不容小觑。
面对病情加重,郑大爷满脸疑惑:“我不是一直很注意吃饭吗?不吃辣、不吃肉,每顿都吃流食,怎么还更严重了?”
医生听完,叹了口气:“不是你不忌口,而是你忌错了。”
很多胃病患者以为“忌口”就是吃得越清淡越好,但实际上,盲目忌口反而可能破坏胃粘膜修复,影响营养吸收,让病情越拖越严重。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胃溃疡患者最容易“越忌越错”的4个饮食误区,以及更科学的饮食调养方法,帮你真正“养胃不伤胃”。
胃溃疡是胃粘膜层被胃酸侵蚀后形成的“伤口”,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反酸烧心、餐后饱胀、黑便等。
很多人被确诊后第一反应就是:忌口!忌口!再忌口!
于是出现了下面这些典型场景:
一天三顿稀饭泡馒头,完全不吃肉不吃辣、不吃油、不吃蔬菜,连水果都怕“寒”食量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瘦但实际上,胃粘膜的修复需要蛋白质、维生素和足够的热量,而过度清淡甚至营养不良,反而让胃越发脆弱,炎症难以好转。
研究发现:
长期营养摄入不足的胃溃疡患者,胃黏膜上皮再生能力下降约31%,溃疡愈合时间延长1.7倍以上。
不仅如此,盲目忌口还可能引发贫血、免疫力下降,甚至出现营养性神经炎、低蛋白水肿等并发症。
医生提醒:忌口不是“全面禁止”,而是“精准调整”。忌对刺激源,吃够营养素,才是科学调养之道。
1.体重持续下降、肌肉流失
很多胃病患者因为吃得少、吃得过素,导致每日摄入热量不足1000大卡。长期如此,身体只能“消耗自己”来维持代谢,出现体重骤降、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等表现。
营养科数据显示,近半数胃溃疡复发患者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问题。
2.胃黏膜恢复变慢,反复发作
胃壁黏膜的修复依赖于优质蛋白、锌、维生素A与C,若摄入不足,胃溃疡的愈合期将显著延长。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刺激它,就会自己好”,却忽略了身体缺乏原材料,伤口怎么长好?
3.消化功能进一步紊乱,诱发胃肠综合征
长期进食过少、饮食单一,会导致胃酸分泌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胀、便秘、营养不良性腹泻等二次问题。
这时候不仅胃痛,还伴随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整个人状态急转直下。
医生指出:超过60%的老年胃病患者的溃疡加重,背后其实藏着“越忌越错”的饮食误区。
1.适度蛋白补充,别怕吃肉
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豆腐、鱼肉、去皮鸡胸肉、牛奶(乳糖不耐可选低乳糖奶)。
建议每日摄入1.0~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促进胃壁修复。
误区提醒:别以为“豆腐+米粥”就能扛过胃病,没有蛋白质,伤口怎么愈合?
2.避免“假清淡”饮食,吃够热量
一天三顿粥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建议合理搭配面条、小米饭、红薯、燕麦片等低脂易消化主食,并适量加入植物油,如橄榄油、亚麻籽油。
3.蔬菜、水果不能停,但要“去皮、煮软”
推荐食物:胡萝卜、山药、南瓜、菜心、苹果、香蕉等,富含维生素与抗氧化物,帮助抗炎修复。
做法建议:蔬菜焯水或炖煮后食用,避免生吃、凉拌、辛辣调味。
4.少量多餐,规律进食
溃疡期间建议每日5~6餐,少量多次,控制每餐七分饱。避免过饥或暴食,减少胃酸刺激。
同时,餐后不要立刻躺下、剧烈活动或大声说话,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医生温馨提醒:胃溃疡不是“吃坏的病”,也不是“饿得好得快”,它是需要修复和精细养护的“伤口”。
真正“会吃”的人,反而愈合得快、不易复发。
胃病,说到底,还是“吃”出来的。但它不是“吃多了”,而是“吃错了”。
从今天起,不再盲目忌口,也不盲目进补,而是听医生的,吃对的,吃够的,吃稳的。
你会发现,胃变得没那么敏感了,疼得没那么频繁了,饭吃得香了,人也轻松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Malfertheiner P, et al.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VI/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 Gut, 2022
王晶等.《胃溃疡患者营养状态与食物摄入结构分析》,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1
《胃食管反流与溃疡患者饮食干预指南(2020版)》,中华消化病学杂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中国营养学会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