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位内家拳宗师穿越时空,审视现代武术传承,发现套路繁多却失实战本质。杨露禅、郭云深、董海川三位武学宗师相聚品茗,谈及传统内家武术的传承与技击,心生好奇:各自毕生钻研的拳法在民间究竟传承得如何?
三位内家拳宗师穿越时空,审视现代武术传承,发现套路繁多却失实战本质。杨露禅、郭云深、董海川三位武学宗师相聚品茗,谈及传统内家武术的传承与技击,心生好奇:各自毕生钻研的拳法在民间究竟传承得如何?
3亿人每天打太极,能打的不到3万。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是2021年产业报告里白纸黑字写的。公园里的音乐一响,大爷大妈云手一划,场面好看,可一旦问推手怎么发劲,十个人里九个摇头。太极快成广场舞高配版,谁还记得它当年叫杨无敌。
形意门更尴尬。崩拳劈拳天天练,真敢上擂台检验的不到一成。2022年某位掌门直播被业余搏击爱好者三拳打出擂台,视频播放量两天破亿,评论区一句话扎心:练了四十年,输了三秒钟。那天之后,各地形意拳社退费排号,家长直接转去隔壁搏击俱乐部。
八卦掌快成老照片。全国登记在册的传承人不到两千,平均年龄六十二。北京研究会想拉年轻血液,把绕圈走改成搏击步法,老前辈当场翻脸:改了就别叫八卦。年轻人转身就走,留下一句:不能打,我学它干嘛。会场冷到空调都不用开。
问题到底出在哪?过去学拳,先问能不能挨打,再问能不能吃饭。师父挑徒弟,先看骨头再看脾气,练三年基本功才让碰套路。现在反过来了,先办年卡再学套路,十节课学完一套拳,拍视频发朋友圈,完事。实战两个字,太费时间,还影响打卡。
社会节奏推着人快跑,拳馆也要交房租。教一个实战动作,学员三周摸不到门道,第二天就退卡。教一套漂亮套路,手机一出手起刀落,点赞来得快,续费也爽快。久而久之,师父们学会先哄开心,再谈功夫。哄着哄着,拳头就松了。
有人把锅甩给体育部门,说比赛规则只打分不打脸。可换个角度,真让太极推手放开摔,形意拳上台硬碰,八卦掌贴身劈,观众看得懂吗?收视率撑不起场地费,赞助商先撤。安全和经济两座大山压下来,谁也不敢松手。于是套路越编越长,护具越穿越厚,实战越来越远。
也有人喊回归传统,把训练量拉回到民国。早四点起床,先蹲三年桩,再谈发劲。话一出口,评论区骂声一片:不用上班?不用接孩子?房贷谁还?传统训练法好是好,可它按农业社会节奏写的,搬到996里,根本插不进时间表。功夫再好,也怕断供。
出路只能在中间找。上海有拳馆把太极缠丝劲改成弹力带训练,一周两次课,学员肩颈轻松,还能在对抗里用出螺旋劲,续费率八成。深圳有教练把形意五行拳拆成五个攻防小游戏,孩子边玩边学,三个月能打出像样的崩拳,家长心甘情愿续费。北京有八卦掌老师把绕圈改成敏捷梯,年轻人练完觉得像NBA球星,朋友圈晒图自带流量。传统没丢,只是换了件外套。
最关键的一步,是敢让学员上对抗。轻护具,低扫腿,点到为止,输的不丢人,赢的也不过分。打过一次,眼神都变了,知道每一下不是摆造型,是躲拳头。打过十次,腰板自然直,走路带风。实战不是目的,是过滤器,把花架子滤掉,留下真东西。
三位宗师如果走到今天,大概率会摇头再点头。摇头,是看到太多人把拳当广播操;点头,是发现只要有人愿意真打,内家拳的劲还在,只是藏在不同壳里。拳没死,死的是不敢面对对抗的心。把对抗捡回来,三亿太极里哪怕只有三万能打,火种就还在。形意八卦也一样,不用人人成大师,只要一百个人里有一个敢上擂台,故事就能续下去。
你练拳是为了健康,没问题;想打,也别害羞。找家敢让你戴上手套的拳馆,先打三个月,再回头看套路,味道不一样。别等老头老太太都跳完操,才后悔自己连一次真正的推手都没试过。拳种不会失传,失传的是敢于出拳的那一下。
来源:巷口邂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