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德纲唯一一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不仅未能如预期般开启新征程,更险些成为其演艺生涯的转折点。这场充满波折的亮相,背后藏着审查制度的博弈与舆论争议的漩涡。
郭德纲唯一一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不仅未能如预期般开启新征程,更险些成为其演艺生涯的转折点。这场充满波折的亮相,背后藏着审查制度的博弈与舆论争议的漩涡。
那些年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始终牵动着观众的心,其中两个话题常年占据热议榜:一是 “小品王” 赵本山的小品将带来何种惊喜,二是草根相声代表郭德纲能否登上这个国家级舞台。2012 年,随着赵本山因身体状况不佳确定退出春晚,观众将填补语言类节目空白的期待投向了郭德纲 —— 这位在小剧场拥有千万 “钢丝”、作品极具群众基础的相声演员,被视作有望接过赵本山大旗的人选。彼时的春晚正面临观众审美疲劳与老面孔退出的双重压力,急需引进新鲜血液挽救收视率,郭德纲的出现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2013 年春晚导演哈文早早向郭德纲发出邀约,双方一度保密工作做得极为严密。哈文最初的态度十分恳切,明确表示不会给其设限,允许他以自己的风格自由创作表演。但这份 “自由” 在春晚严苛的审查体系面前很快化为泡影。郭德纲后来在采访中直言对春晚审查制度 “耿耿于怀”,认为 “让一群不懂行的人领导懂行的人” 是他无法容忍的现状。春晚对语言类节目的审查标准近乎苛刻,几乎每个字都要反复推敲,审查组只会提出修改或更换要求,演员往往需要准备三四个备用剧本,以备某个版本被毙后能立即补位。
好不容易通过多轮审查,郭德纲又遭遇了节目内容泄露的危机。他最初为春晚创作的作品《追着幸福跑》,在首次带妆联排后便被媒体曝光核心包袱。网友发现内容中夹杂大量网络段子,纷纷对其创作能力提出质疑,认为作品 “去其相声之精华取其糟粕”。面对舆论压力,郭德纲不得不紧急更换节目 —— 此时距离备播录制仅剩一天,距离直播也仅有两天时间。在仓促赶工下,他创作了贴合 “反对浪费、提倡节俭” 主旋律的新作品《败家子》,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时长限制。
在德云社的小剧场里,郭德纲的相声往往能从容演绎一个小时,而春晚舞台留给语言类节目的时间极为有限。最终确定的 17 分钟时长,要求他必须精准把控节奏,既不能超时影响后续节目,又要保证内容连贯完整。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郭德纲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在台下举牌提醒时间,自己则在台上一边表演一边临时删减台词。这种急促的呈现方式让作品失去了相声应有的舒展节奏,尽管他一刻不停地抛包袱,于谦也加快接梗语速,却因 “用力过猛” 显得杂乱,观众直呼 “不过瘾”,网络上的吐槽声此起彼伏:“完全找不到笑点”“这个时刻特别怀念本山大叔”。
此次春晚亮相的争议尚未平息,更致命的打击在 2014 年到来。这一年,与郭德纲私交甚笃的冯小刚担任春晚总导演,那一年郭德纲接到了春晚邀约,二审的时候就提交了自己的作品,节目也没有被毙掉,然而随着北京电视台台长王晓东的离世,郭德纲和北京台的恩怨浮出水面。郭德纲在微博发布了一首打油诗,被指暗讽王台长,引起网友争议,之后北京电视台向中广协发函,呼吁抵制郭德纲,北京电视台联名400家电视台抵制郭德纲,后来北京卫视特意为曹云金、何云伟等人开了几档节目,每逢重大晚会也必请他们出现,可以说双方针锋相对了很久。
尽管首次担任总导演的冯小刚,力挺郭德纲上春晚,但是迫于中广协“封杀令”的压力,他把这个难题抛给了观众,在网上展开的调查中,支持郭德纲上春晚的占了50%多一点,虽然郭德纲当时在审查时并未露面,但是送审的节目也通过了四审,还有人透露郭德纲刻意选择低调,只等大年三十晚上和观众见面,然而可能是封杀令太过厉害,央视不敌其锋芒,最终郭德纲并未登上2014年的春晚。
如今的郭德纲,早已无需通过春晚这一平台证明自己的才华,其创立的德云社已然成为中国相声市场的标杆,而那段春晚经历,也成为中国文艺生态中一段耐人寻味的注脚。
来源:德云闲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