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甘油三酯是血脂代谢的初级产物,这个值的升高,同样也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同时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重度升高的甘油三酯,还与代谢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密切相关。
作品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在控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我们往往非常重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积极控制,但对于甘油三酯,很多朋友却忽略了这个血脂指标升高的潜在风险。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甘油三酯是血脂代谢的初级产物,这个值的升高,同样也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同时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重度升高的甘油三酯,还与代谢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密切相关。
通常甘油三酯的临床上的正常值上限是1.8mmol/L(约相当于150mg/dL),我们即使控制甘油三酯,一般也以这个值为控制目标。但一项近日发表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杂志上的新研究中,通过全国性的基于人群队列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对于中国男性来说,即使是甘油三酯水平低于1.8mmol/L,同样也可能会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其控制甘油三酯的目标,或许应该更低。
这项中外联合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供纳入了近379万例35岁到75岁的中国成年人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中国心血管健康评估与风险降低项目,随访时间长达4.6年,同时还与英国生物银行43.5万名白种人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中国人与白种人中,甘油三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阈值,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在研究中,根据参与者的不同甘油三酯水平,将其分为了从44~80mg/dL(0.5到0.9mmol/L)到190~504mg/dL(2.1~5.7mmol/L)共5个分组。
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对于中国男性而言,其甘油三酯水平从最低的分组开始,在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都呈现出了陡增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使是甘油三酯在低于1.8mmol/L的正常范围内,男性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都会随着数值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关系着呈现出了U型曲线,也就是说,甘油三酯过低或过高,对于女性来说,都意味着更高的死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从具体数据方面来看,男性正常范围偏高的甘油三酯水平,带来的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最高,即使是在1.8mmol/L的正常范围内,男性的甘油三酯每升高0.3mmol/L,脑梗死亡风险仍然会有8~12%的升高。
对比白种人群的数据,其心脑血管风险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甘油三酯升高,超过2.2mmol/L的区间,主要以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为主,但中国男性在低于1.8mmol/L的甘油三酯区间内,仍然出现了脑梗风险显著升高的特点。
这样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由于遗传背景与代谢特征的差异性,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对于甘油三酯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更为敏感,更低的甘油三酯水平就有可能带来更高的心脑血管风险。
除此之外,研究还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的结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男性而言,甘油三酯与心脑血管风险增加的关联性,在血压正常,偏瘦以及吸烟的男性影响更大,吸烟者合并甘油三酯升高时,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风险会显著升高了51%!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吸烟与高甘油三酯,是两个会协同加大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甘油三酯升高叠加吸烟,会是心脑血管风险升高30%到40%!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其甘油三酯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呈现出U型曲线关系,表明甘油三酯水平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有糖尿病问题的女性中,这种关联性最为显著。也就是说,对于有糖尿病问题的女性,更应该做好高甘油三酯的积极干预。
基于上述大型重磅研究的结果,研究团队提出,对于中国男性来说,甘油三酯控制到1.8mmol/L以下的“正常值”可能还远远不够,基于研究数据,研究者建议,中国男性甘油三酯的干预起点,应该在100到120mg/dL(约相当于1.1到1.4mmol/L),特别是对于一些体型正常,没有高血压的看似健康的男性来说,甘油三酯超过1.4mmol/L,就有可能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应该积极予以干预。
该研究给我们的另一项启示是,吸烟与高甘油三酯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会带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显著增加,而戒烟后,这种协同效应带来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因此,对于男性而言,想要降低甘油三酯升高带来的风险,戒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生活干预措施。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Redefining the association of triglycerides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8 million Chinese adults.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Western Pacific, Volume 63, October 2025.
来源:李药师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