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同泸州作家面对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08:09 1

摘要:2002年1月11日,谢老回到原国立戏曲专科学校的旧址江安时,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泸州籍作家刘鸿儒,曾“面对面”进行采访。19日,本网记者带着《泸州晚报》2002年2月20——22日刊登的《谢晋夫妇回娘家》,在原西南化工研究院家属宿舍,采访了刘鸿儒。当谈

杜勇 刘健 陈锡烈

2002年1月11日,谢老回到原国立戏曲专科学校的旧址江安时,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泸州籍作家刘鸿儒,曾“面对面”进行采访。19日,本网记者带着《泸州晚报》2002年2月20——22日刊登的《谢晋夫妇回娘家》,在原西南化工研究院家属宿舍,采访了刘鸿儒。当谈到那次永生难忘的江安之行,刘鸿儒至今还记忆犹新……

2002年1月初,泸州广播电视报的副总编陈红得知,谢晋将到江安,再次寻访昔日学习过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戏曲专科学校于1939年,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由重庆迁到江安县城。当年,胸怀抗日救国热情的谢晋,从千里外的上海,几经辗转前来川江安投考上“戏专”话剧科。1989年12月22日,谢晋第一次回阔别多年后的江安。相隔12年后,谢晋已是79岁高龄,却再次要回江安参观访问,这个消息很快被原在江安宣传部工作过的陈红获悉,决定邀请刘鸿儒一道去江安,采访中国电影艺术大师。

泸州市大大小小的作家不少,为什么陈红只邀请刘鸿儒呢?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刘鸿儒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城市学生兵,入伍到驻守中缅边界的14军40师120团,成为团部宣传股的“战士干事”,负责新闻报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天,刘鸿儒下连队采访,晚上开篝火晚会,不少战士身怀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情,一次次朗诵自创歌颂“红太阳”的诗歌。当晚,刘鸿儒被强烈地感染,连夜创作了一首《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有多少热情的歌要对你唱,有多少知心的话要对你讲;千万双眼睛向着北京城,千万张笑脸向着红太阳;衷心祝愿你老人家,万寿无疆!”这首诗歌很快从遥远的边疆传到内地,中国著名作曲家劫夫获得,将《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谱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之后,立刻响彻中国的天南地北,刘鸿儒以“战士作家”闻名。1969年,刘鸿儒复员回到家乡,继续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

今天,刘鸿儒知要去采访谢晋,马上答应了陈红的盛请,进入了采访前的准备。因为文学艺术是一家,刘鸿儒平时对谢晋有所了解:谢晋的出生地在浙江上虞,老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祖父是清朝末期带头剪掉长辫之人,父亲在交通部工作。在谢晋10岁那年,祖父就有将整个家业,今后交谢晋管理的打算。当谢晋在香港念完初中、上海读完高中,家中原本想要他出国深造。但是,谢晋在抗日救亡的号召下,满腔热血地从上海出发到江安,跟随着享誉中外的戏剧艺术大师余上沅、曹禺、黄佐临、焦菊隐等人学演戏……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作家,绝不是再重复昨日的故事。临出发的前一天,刘鸿儒、陈红,以及后来加盟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泸天化工人李天喜等3人,坐下来仔细制定了采访方案:这次采访要以鲜为人知的往事为主,特别是谢老在江安,同当地的才女徐大雯发生的“经典爱情”。

2002年1月11日上午,谢晋同夫人徐大雯乘坐的车队,由四川省公安厅的“二级保卫”下,从宜宾来到江安。

一个重量级人物到来,自然是大小媒体记者采访的对象。这次谢晋到江安的行程很多,当地宣传部只安排几家大报记者的采访,并且还要排队、只能是晚饭之后、不得超过30分钟!没有什么办法了,泸州的“3人采访组”,白天里只能跟着大队人马行动。当谢晋来到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夕家山,同夫人徐大雯坐在中式大床边时,各路记者是争先恐后,将一个小小的房间挤水泄不通。这时,李天喜灵机一动,一边高喊“让开、让开,这张是大报头版的照片”,一边动手把站前面的记者分开。一个口气十足的记者猛然出现,站前面的众位记者不知底细,老实地闪出一个通道,李天喜一头钻进去,啪啪地拍下好几张珍贵的现场照片。

一天奔波下来,一直到傍晚时分,泸州的3人采访组,还没有接到正式采访的时间。这时,陈红利用老关系,找到江安县委宣传部的老朋友王小铁,利用老乡、老同事的关系,请求“高抬贵手”,能不能把采访尽量安排靠前。几经王小铁出面通融,泸州3人采访组被安排到第二个轮子。晚上8时许, 3人个泸州采访者终于跨进警卫着的橙乡宾馆,刘鸿儒打开录音机开始采访谢晋大师,一字一句地录下全部内容。

从采访中,刘鸿儒等人得知,谢老在江安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焦菊隐老师。当年,焦菊隐是攻读文科的留法博士,回国后首次把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在江安执导搬上舞台。那天,第5届毕业生,以《哈姆雷特》作为结业演出,可是负责后台的谢晋,开演前不仅迟到10分钟,还临场发挥说了一句俏皮话,引发排练人员一阵哈哈大笑。顿时,焦菊隐火冒三丈,当即罚谢晋站2个多小时……

65年时间过去,眼下面对泸州3人采访组,谢晋回想往事,不由百感交集,热泪止不住地往下淌:“我现在不但不恨他,心里只有对他的感激。焦老师后来导演《茶馆》名扬天下,成了解放后威信最高的导演。假如没有焦老师这样的严师,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对今天的年轻演员要求特别严格。他们大多数既喜欢我又怕我,给我取了一个浑号——‘法西斯导演’……”

这次采访大大地超过30分钟,有着王小铁的“铁将军”把门,其他记者“喊黄”也没有用!尽管从谢老口中获得不少独家新闻,最关键的爱情故事,谢老却只字不提,只给采访者一句话:“暂时保密,我写的书出版后,你们就会知道。”

12日清晨,刘鸿儒、陈红、李天喜等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大早就摸到橙乡宾馆大门外守候。

这时,原宜宾宣传部部长郭燎原也在门口,因为是熟人,陈红就把刘鸿儒介绍给郭燎原:“他就是写《敬祝万寿无疆》的词作家……”几个人还在寒暄,谢晋走出大门。郭燎原又把刘鸿儒,向谢晋进行介绍。因为头天晚上进行了采访,谢晋同3位泸州人已熟悉,当场握着刘鸿儒的手,用不无幽默的口气说:“那个特殊的年代,你的那首歌词,真把全国唱惨了!”

当天仍然是江安政府安排,谢晋去几个地方参观,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一时间,谢晋不见踪影,泸州3人采访组没有别的办法,还是通过“内线”王小铁了解到,谢晋今晚将在徐大雯的侄女——徐德惠家,同江安的亲人团聚。晚上7时许,3位泸州采访者找到西角巷环城路西段人大宿舍。“谢老能不能再接受采访呢?“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3个采访者跨进徐德惠家门。没想到徐德惠的丈夫,一眼认出“老朋友”陈红,全力表示要协助采访。

因为是家宴,3个泸州客待在另一室,分别把徐大雯的4个知情亲戚,悄悄地喊出来,一一地进行采访。一场幸福的家宴结束,已是零点时分。返回宾馆的途中,刘鸿儒抓紧时间,一边走一边采访徐大雯,终于把一个现代版“爱情私奔”采访出:1941年夏天,江安女中同戏专联欢,正排练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特邀请谢晋去指导。这天,谢晋来到女中,同担任主角的校花徐大雯相识,两人真是一见倾心,很快坠入爱河。

1942年农历十月十四,谢晋20岁生日,几个同学在江安城大十字处的六合茶楼,举办午宴进行祝贺,邀请徐大雯参加。一会儿,女中教务主任气冲冲闯进,强行要求徐大雯回校,理由是“女中学生不许谈恋爱”。面临着徐大雯的“不从”,女中在第二天做出决定:将徐大雯开除!当时,一位警察局的官员暗地喜欢江安才女徐大雯,多次找茬扬言要把谢晋“抓起来”。1943年春天,已在江安“树大招风”的徐大雯采取“暗度陈仓”,去到舅舅执教的重庆女子中学读书,实际上是等待谢晋的到来。当年的下学期,尚未毕业的谢晋为爱情而辍学,只身从江安到重庆,投奔青年剧社,跟着大导演洪深、黄佐临学习导演艺术。从此,江安城就有徐大雯私奔的“传说。1947年,谢晋把徐大雯接到上海老家,在戏剧大师洪深的主持下,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婚礼……

真是不虚此行!3个泸州采访者终于打探到一个60余年的秘密。圆满结束江安之行,由陈红、王小铁、刘鸿儒等3人著文,配上李天喜的独家摄影图片,一组标题为《谢晋夫妇回娘家》的长篇通讯,分别在《泸州晚报》2月20、21、22日的版面上刊出,一时间“泸州纸贵”。

来源:老何话乡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