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男演员在广东一景区打工!网友:真和当年一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22:01 1

摘要:62岁的江华穿着龙袍站在广东烈日下,和游客合影一次收费50块,照片里他笑得比当年在TVB领奖还用力,这画面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也会怕没工开。

62岁的江华穿着龙袍站在广东烈日下,和游客合影一次收费50块,照片里他笑得比当年在TVB领奖还用力,这画面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也会怕没工开。

景区门口的小喇叭循环播放《九五至尊》主题曲,江华把台词改成“朕赏你一天好心情”,声音沙哑却稳。

排队的人里,有抱着娃的80后,也有刷短视频的00后,他们不一定叫得出江华本名,但都知道“雍正”两个字。

情怀五分钟,手机内存多两张照片,艺人当天工资就到手——比拍戏快,也比拍戏薄。

有人唏嘘,说TVB黄金时代的老戏骨怎么落到“走穴”。

可数据摆在这儿:香港影视业年产量从巅峰时的300部剧跌到去年不足30部,50岁以上男演员空窗期平均长达18个月。

江华2015年退圈卖保险,一单提成撑不起香港房租;2020年试水直播,四小时销售额抵不过小网红十分钟。

景区给的价格听起来“掉价”,一场两万,一个月八场,起码能准时出粮,还包盒饭。

同样的算盘,70岁的“陆振华”寇振海也在打。

他在长三角一个怀旧舞厅里劈叉唱《小冤家》,台下阿姨们挥着荧光棒,手机开美颜,打赏二维码贴在台边。

79岁的罗家英更直接,把“唐僧only you”剪成15秒BGM,在古镇水上游船循环唱,游客花30块就能同框。

没人觉得违和,因为景区要的就是“一眼认出来”,艺人要的是“一眼能结账”。

背后是一条早就成熟的流水线:运营公司先买版权或角色造型专利,再签艺人短约,一条短视频投流成本只要三千,却能带来单日上万人流。

比起请流量明星拍一部戏动辄几千万,景区方案简直“平靓正”。

艺人也不用背长台词,更不用担心收视,反正观众拍完照就走,差评随水冲走。

可尴尬也藏不住。

同场的“皇后”是舞蹈学院在校生,头套一摘谁也不认识;“太监”是本地导游兼职,收工后换回T恤就带团。

只有江华他们这些“老脸”被留在原地,像一块被反复抚摸的纪念邮票,价值只在于“记得的人还愿意掏钱”。

网友一句“风采不减当年”听起来像夸奖,细品却像倒计时。

真正刺痛的是同行。

有港星私下吐槽:“不是不想拍剧,是没人写中老年男主角。”内地剧组也爱用流量,片酬一半买热搜,另一半粉丝买单。

老戏骨报价低到尘埃,还是被“性价比”三个字挡在门外。

于是北上成了唯一出路,可高铁票之外,还有看不见的门槛:普通话要标准,抖音得会玩,最好会直播喊“321上链接”。

学不会,就只能靠龙袍和滤镜吃饭。

也有人看得开。

翁虹在亲子乐园扮“猫妖”,一天跳五场,她说当妈以后最怕没规律,景区起码朝九晚五;马景涛在酒吧吼《爱江山更爱美人》,台下有人笑他消费自己,他耸肩:“总比在家等电话强。”一句话把自尊和饭碗摆在天平上,哪边重,外人没资格评。

江华被拍到收工后坐在假山后面啃面包,照片一出又上热搜。

可第二天他照样十点前贴好胡子,腰板笔直地等游客。

有人问他累不累,他回:“有工开就开心。”五个字像一巴掌,打醒那些还在回忆里哭的人——市场从不讲情怀,只讲供需;艺人不卖脸,就得卖力气。

观众可以五分钟感动,他们却得算清下个月的房租、孩子的学费、老婆的体检费。

所以,别再问“沦落”不“沦落”。

当整个行业的梯子突然抽走,能自己找台阶下去的人,已经算赢家。

至少江华们还站在光里,哪怕那束光打着“怀旧价五折”的霓虹,也比黑暗中的等待强一点。

来源:灿烂柑桔qn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