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为何能频获诺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5:40 1

摘要:2000年后,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诺奖,获诺奖最多是京都大学,而不是距政治中心较近的东大。事实上,除了诺贝尔奖,日本科学家在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上也收获颇丰。

2000年后,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诺奖,获诺奖最多是京都大学,而不是距政治中心较近的东大。事实上,除了诺贝尔奖,日本科学家在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上也收获颇丰。

2025年10月,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北川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0年以后,不断有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最近几年,中国也非常关注这个现象,也有很多分析日本为何能获得如此多诺贝尔奖的文章。

笔者1997年进入日本一桥大学学习。当时笔者对日本的大学教育颇为不满,曾多次向日本老师抱怨。抱怨的内容之一是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太少,这说明日本的研究水平距离欧美差距太大。1998年,笔者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大学生论文比赛,就诺贝尔奖和知识经济的问题写了一篇文章,得了第一名。笔者一直在关注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国际大奖的获奖情况。事实上,除了诺贝尔奖,日本人还斩获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学术奖项。本文将对日本为何能取得这些成果,给出笔者的解读。

日本在数学领域也获得了很多重要奖项

诺贝尔奖是日本最重视的科学大奖。但笔者还重视另一个领域的奖项,那就是数学领域的国际大奖的动向。因为比起物理、化学和医药,数学更加基础。很多诺贝尔奖的成果可以转化为工业产品和经济利益。比如,日本20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是日本知名化学公司旭化成公司的研究人员,2002年获得化学奖的田中耕一是全球知名精密仪器公司岛津制作所的研发人员。2012年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山中伸弥虽然不是日本企业的研发人员,但在获得重要成果(即所谓的iPS细胞)后,在发表学术论文之前,特意申请了专利。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而且数学的成果不一定能为一个国家带来直接经济利益。一个国家数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比起诺贝尔奖更能体现一个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从结果来看,过去几十年,日本数学家的研究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联盟授予40岁以下,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的奖项。截至目前,日本共有3人获得菲尔兹奖,分别是1954年的小平邦彦,1970年的广中平祐,1990年的森重文。

阿贝尔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2025年,日本数学家柏原正树获得阿贝尔奖。阿贝尔奖是挪威政府在2003年创立的奖项。柏原的获奖是日本数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沃尔夫奖是以色列主导的奖项,颁发给在农业、化学、数学、医学、物理学和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在数学领域,日本数学家也有三人获奖,分别是1984年的小平邦彦,1987年的伊藤清,2003年的佐藤干夫。华人中有陈省身和丘成桐曾经获得过该奖。

国际数学联盟在2006年创立了高斯奖,主要是为了奖励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理论的创立者。日本数学家伊藤清获得了第一届高斯奖。金融工程学中有一个非常知名的计算期权价格的Black-Scholes公式。在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必须要用到伊藤清创立的数学理论。

日本是拿到普利茨克奖最多的国家

上面介绍了日本在基础科学领域获奖的情况。其实在更加贴近经济社会的应用领域,日本的存在感也在增强。笔者正在为FT中文网撰写日本房地产发展历程的系列文章,其实笔者很早就想写日本建筑设计师的相关文章。这是因为,过去几十年,日本建筑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不断增大。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奖项是普利茨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称为建筑设计领域的诺贝尔奖。该奖创立于1979年,每年颁发给一位建筑设计师(少数年份是两人),是美国凯悦基金会(the Hyatt Foundation)主导的奖项。

中国很多读者所不知道的是,截至目前,按照国别计算拿到普利茨克奖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很多中国读者也应该听说过这些建筑设计师的名字。获奖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为1987年的丹下健三,1993年的槙文彦,1995年的安藤忠雄,2010年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人经常合作设计作品,所以是一个年份同时获奖),2013年的伊东丰雄,2014年的坂茂,2019年的矶崎新,2024年的山本理显。

截至目前,有两位中国建筑设计师获奖,分别是2012年的王澍和2025年的刘家琨。中国建筑设计师也开始在国际建筑设计界受到瞩目。

日本为什么可以获得这么多诺贝尔奖?

过去十年,中国关于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报道和分析文章非常多。2025年,日本有两位科学家获奖,众多自媒体又是一大波报道和分析。对一个事情,可以有很多视角去分析,无所谓对错。在此,笔者列出日本可以大量诞生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数学家)的原因。笔者认为本质性原因只有三个,也就是:1,对人的尊重;2,日本国家和企业对原创的长期支持;3,紧跟欧美前沿和自我创新并举。

从日本对诺奖的电视报道和日本院士制度我们能看到什么

2025年10月6日下午,瑞典方面公布了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名单,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奖。日本时间2025年10月8日下午6点左右,瑞典方面公布了202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其中有日本的北川进。笔者特意看了当天晚上NHK的7点和9点的新闻节目。NHK是日本官方媒体,晚上7点开始有半个小时的新闻报道节目,晚上9点开始有1个小时的新闻报道节目。

10月4日,日本执政党的自民党选举了新的总裁高市早苗。高市早苗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执政党总裁,被选出之后开始各种紧张的人事布局。10月6号晚上九点的新闻,坂口志文获奖的消息是第一条新闻,持续了大约10分钟左右。10月8号晚上九点的新闻,北川进获奖的消息是第二条,也是10多分钟。第一条新闻是台风22号要登陆日本的消息。

过去20多年,日本NHK对诺贝尔奖获奖的报道一直都是这种模式。如果有地震和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新闻报道会优先报道,因为这涉及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在北川进获奖的当天(10月8号)晚上的7点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开场第一句话介绍了刚刚收到的北川进获奖的消息,之后马上说台风的报道之后会详细报道北川获奖的新闻。

日本也有类似院士的制度,日本有一个日本学士院。日本学士院150人,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7个领域,包括了第1分科(文学、历史和哲学),第2分科(法律和政治学),第3分科(经济学和商学),第4分科(理学),第5分科(工学),第6分科(农学),第7分科(医药和齿科)。

202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日本科学家中,北川进是日本学士院的成员,也就是日本的院士,但是坂口志文不是院士。目前在世的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菲尔兹奖获得者都是日本学士院的院士。但是,日本社会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坂口志文不是日本学士院院士的讨论和报道。这是因为在日本社会中,院士是纯粹的一种名誉职务。当选日本学士院院士的人都是早已功成名就的研究人员。自然科学领域中,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一般都斩获过很多日本国内外的奖项。

2000年之后,有20名左右的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关于这些科学家获奖的电视新闻报道,笔者基本都看了。其报道的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其实从报道方式我们就可以看到两点:1,新闻报道首先要关注人命关天的事件;2,政治家和科学家是平等的。

笔者关注过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这些科学家在获得诺奖之前基本都已经获得过很多日本国内外的奖项了。比如坂口志文从1996年开始获奖,诺贝尔奖之前一共在日本国内外获得了20个奖项,在2012年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川进从2002年开始不断获得日本国内外的各种奖项,诺奖之前获得了14个奖项。2019年成为日本的院士,2023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00年之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当中,获奖之前担任过日本大学校长职务的人并不存在。在过去的获奖者当中,只有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之前担任过东京教育大学(现在的筑波大学的前身)的校长。江崎玲于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奖之后担任过筑波大学和芝浦工业大学的校长。

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一个事实: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都是专注于科学研究的人,并不在意大学的行政职务。大学教授的贵贱也不是从行政职务来判定的,而是从学术贡献来判定的。日本出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是京都大学,而不是距离政治中心较近的东京大学。

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国立大学的毕业生

笔者长期关注日本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很早就发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获奖者都是日本国立大学的毕业生。而且除掉少部分在企业从事研发的人员,大部分科学家都长期在日本国立大学工作。日本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本科毕业院校大部分为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也有来自埼玉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神户大学,山梨大学,德岛大学,长崎大学的人。

获得阿贝尔奖的柏原正树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获得菲尔兹奖的小平邦彦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广中平祐和森重文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获得沃尔夫奖的伊藤清和佐藤干夫都是东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二战后日本大学体系,可以简单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所谓公立大学是指归属于日本各个地方政府主管的大学。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信息,日本有86所国立大学,101所公立大学,624所私立大学(2024年5月1日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国立大学在校学生数量约为60万人,公立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大约为6万人,私立大学在校学生数量大约为217万人,总在校学生数量约为295万人。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是日本私立大学的双雄,但是这两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和教授当中没有诺贝尔奖(自然科学)获得者出现。

日本国立大学的学生也是需要缴纳学费的,但是要比私立大学学费便宜。国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来自日本政府的财政预算支持。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也有一定的财政补助。日本的国立大学承担了需要长期进行投入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科学家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意长期坐冷板凳,但是科学家也需要吃饭。日本国家财政的长期支持和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给了科学家进行突破性研究的机会。

二战后日本企业的成功和长期主义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学者总结的日本企业成功的“三种神器”就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单独的工会制度。二战后,日本的企业中也诞生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别是索尼公司的江崎玲于奈,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旭化成的吉野彰,日亚化学的中村修二。江崎玲于奈获奖时候是在美国,但是其获奖成果是在索尼进行研究时候获得的。

向欧美学习和进行原创并举

笔者在观察日本获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的时候,也发现过另外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超过50%的诺奖获得者,在本科毕业之后都有在美国学习或者工作的经历。其中少部分人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的一直是学习欧美赶超欧美的道路,二战后学习和跟踪的对象主要是美国。50年代以后的日本,其实“守破离”是近乎同时发生的。

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也发生在工业领域。其实这也是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守”在于对欧美企业的科学和技术的积极学习和导入。“破”在于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工业技术领域就是日本所谓的“改善”。“改善”的日语发音“KAIZEN”已经成为全球经营研究学者人人皆知的词汇。“离”就是日本自己开展的原创性科研活动。

上面介绍了日本建筑设计师获得众多的普利茨克奖。这显示了日本建筑设计师有非常强烈的原创意愿。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相关话题,那就是“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最近几年,中国关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讨论很多。如果从诺贝尔奖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后发优势是明显存在的。202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日本科学家的成功都是在90年代中期获得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有在现实中广泛应用的巨大潜力。坂口志文的成果是关于免疫学的,将来在疾病治疗当中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现实的应用。北川进的研究成果是关于金属有机构造体(Metal Organic Framework),近年在工业领域已经有小部分现实应用。

目前的专利制度下,专利的有效期一般只有20年。90年代中期的科研成果,目前都已经过期了。也就是说,目前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免费使用坂口志文和北川进的研究成果。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的来源之一就是可以大量地使用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

所谓的“后发劣势”笔者理解就是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和相关产品形成的一种严重的依赖,造成自我创新能力不强的负面影响。日本是依靠制度安排和国家的长期投入,相对比较好地避开了“后发劣势”,成为在科学技术方面和欧美比肩的国家。

本文的最后,笔者想谈一下日本目前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问题点。笔者认为目前日本存在三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老龄化意味着老人的社会保障需要国家的巨大财政补贴,这必然会造成对科学技术投入的负面压力。少子意味着进入到科学和技术领域人才的绝对数量是不断下降的。这会造成科研人员后备军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创新的主体都是青年人和中年人。第二个问题是日本传统大企业的惯性和社会趋于保守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长寿企业。寿命超过100年的企业达到4万家左右。目前日本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往往都是一些传统的大企业。知名大学的毕业生也往往进入这些传统大公司和薪酬比较高的外资公司。最近几年,日本在一些包括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缺乏了领先世界的成果。第三个问题是日本科研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不算高,比起美国差距非常明显。

来源:慧眼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