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初,文化部就有拍摄白求恩题材电影的想法,最初考虑改编周而复的传记小说,1958年文化部邀请加拿大作家泰德·阿兰和西德尼·戈登创作剧本,然而他们的初稿因不符合当时中国电影的政治原则和艺术规范,且中国人形象刻画不鲜活等问题,再次被搁置。最终,由张骏祥担任中方编
《白求恩大夫》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联合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
解放初,文化部就有拍摄白求恩题材电影的想法,最初考虑改编周而复的传记小说,1958年文化部邀请加拿大作家泰德·阿兰和西德尼·戈登创作剧本,然而他们的初稿因不符合当时中国电影的政治原则和艺术规范,且中国人形象刻画不鲜活等问题,再次被搁置。最终,由张骏祥担任中方编剧,他经过四五次修改,才完成了剧本。
在无法请到西方专业演员,也找不到“思想进步的外国演员”的情况下,剧组选择了美国人谭宁邦来饰演白求恩。谭宁邦曾在二战中参军做广播军事节目,1949年后留在中国,此前还出演过《林则徐》。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出色地塑造了白求恩这一角色。
作为导演,张骏祥为获取生动素材,采访了元帅、将军、老农民、八路军基层干部和战士等。1962年,他和八一厂的赵拓从北京出发,经西安到延安,再到太原、五台等地,探访白求恩住过的屋子和战地医院遗址,经西安到延安等地,跨越三省进行长途旅行。拍摄中,他对细节要求严苛,为了找到白求恩骑的合适大白马,道具员跑了好几个军马场,最终在西安找到。拍摄河滩边的戏时,因上海的石头与北方不同,他特意从一千多公里外拉了十多吨石头回来。
1963年9月电影开机,摄制组住在部队招待所,伙食标准很低,大家常啃咸菜下饭,但拍戏却毫不含糊。饰演白求恩的谭宁邦经常被张骏祥“骂”,但他仍乖乖服从,一遍遍试戏直到导演满意为止。
影片原本计划在1965年上映,但直到1977年,该片才得以公开放映,受到观众广泛称赞。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