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向东,势在“示范”。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前瞻的战略规划,擘画出2025年至2035年“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心三带三高地、四个定位”的发展蓝图。
广播体操舞动青春
体智结合五育并举
红歌嘹亮礼赞祖国
歌声悠扬舞姿翩翩(资料照片)
绿茵少年追风成长(资料照片)
非遗文化领略魅力(资料照片)
城市向东,势在“示范”。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前瞻的战略规划,擘画出2025年至2035年“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心三带三高地、四个定位”的发展蓝图。
南阳崛起看新城,新城提质向未来。打造优质教育高地,是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好“三心三带三高地”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示范区教育中心按照示范区党工委的战略部署,从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该区依托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国医学院和市一中、五所完全学校、上海福山正达外国语学校等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市十五小、市十三中等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在示范区布局发展,积极实施“名校牵动”战略,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引进和培育名校为驱动、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创办特色品牌学校为动力的教育发展之路,名校集群效应凸显。
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高地,正以磅礴之力拔节生长。今年秋期开学,随着市一中三个年级全部搬迁至坐落于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新校区,高标准迁建的南阳市一中,从示范区正式起航。承载着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厚望与期盼,承载着青春学子的希望和梦想、承载着南阳基础教育旗帜和标杆的南阳市一中新校区恢宏壮丽,标志着南阳基础教育的高地在示范区扎根筑魂。
一个占据城市东大门和南大门的优质教育高地,正在隆起,扬帆起航。
殷殷深情,关爱暖心。市、区主要领导不断深入示范区学校一线调研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对示范区教育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5月29日,市委书记王智慧在“六一”节前夕,深入姜营小学,看望慰问少年儿童、广大教师和妇女儿童工作者,强调要全力推动少年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心用情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5月9日,市长路红卫在示范区调研新城区建设工作时,走进市二十一全,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强调要锚定优质教育高地、医疗康养高地、“完整社区”高地定位,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城区。5月20日至29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宋金东,两次深入辖区学校调研教育工作,在新店一中等学校,仔细询问并查看学校食堂卫生、食品安全培训、食材采购贮藏、食品加工制作、带量食谱、食品留样、膳食经费以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强调要把“校园餐”真正办成良心餐、安全餐、放心餐。
在市四全、市二十全、市二十一全高中部,看望慰问高三一线师生、调研高三备考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提出要围绕示范区“三心三带三高地”的战略办好教育。3月26日和4月9日,区管委会主任张新炜,分别到市十二全、市二十一全调研,强调要加快完全学校遗留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装备采购,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守牢校园安全底线,促进示范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示范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牢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扎扎实实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系统更是大力实施“党建提质”工程,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公办和民办学校党组织全覆盖、党的领导全覆盖。全区学校先后建成省市区党建示范校10所,市三十二小获“河南省党建示范校”“河南省清廉学校创建行动示范校”和“河南省标兵文明校园”殊荣;市二十三中、市姜营小学、市三十九小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
构建大思政格局,凝心聚力育新人。教育系统创新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机制,推动党团队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升铸魂育人实效。2024年5月,市二十三中少先队辅导员安贤参加河南省首届红领巾巡讲团风采大赛,荣获一等奖,被聘为南阳市红领巾巡讲团讲师;2024年5月,市姜营小学少先队员樊宗鑫、市三十三小来怡涵荣获全国“红领巾奖章”个人五星章;2024年6月,市二十三中优秀少先队员王静怡参加河南省第七次少代会,受到省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关怀勉励。2025年5月,示范区李八庙小学少先队2019级(2)中队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2025年5月,示范区姜营小学教师龙洋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25年6月,市二十三中、市姜营小学荣获河南省“红领巾书香学院”称号。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示范区打造基础教育高地的初心和使命。
在将市十三中、市十五小、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油田一中、油田实验小学、油田嵩山幼儿园等名校引进示范区办学的基础上,为支持南阳新城区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今年,一批市直名校将试点先行,分批次与示范区部分学校组建教育集团,推进校际深度合作,管理干部和教师双向奔赴、交叉任职任教,集团校一体化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市直名校的高阶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示范区的覆盖面,推动市直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集聚,进而做大做优做强示范区教育,打造全市优质基础教育品牌。
聚全市之智,引发精彩蝶变。学校要发展,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名校牵动”战略的带动下,示范区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区级层面每年筹措专项培训经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历练,为管理干部和教师专业成长赋能,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强力支持。近年来,示范区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教育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名师队伍进一步壮大。示范区构建国家、省、市、区、校五级教师培训体系,统筹用好“国培”“省培”“市培”等平台,分批次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研究学习,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到示范区开展教师高阶培训,为教师素质提升搭建平台。2023年及2025年暑期,中国教师报社承办了示范区新教师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为新教师、名班主任、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培训课程。通过不断培训,提升了教师的岗位胜任力、专业发展力和内生学习力。仅2024年,示范区就新增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省名师及培育对象、省骨干教师及培育对象50名;新增市名师28名,市骨干教师67名。
校长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示范区积极组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参加“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河南省“十四五”中小学青年骨干校长培育工程、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筑基培训计划”等培训学习,先后组织60人次校级管理干部到山东8所名校、山西5所名校等地研修学习……名校长培育战略初见成效:2024年,4名校长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一级、二级校长;1名校长被认定为第三期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全市“千名校长示范课大比武”,示范区4名参赛校长全部荣获一等奖。
后备干部培养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对中小学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示范区教育中心党委印发《公开选拔中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推荐、资格审查、面试等严格程序,确定了首批26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建立了教育系统年轻后备干部储备库,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后备管理人才根基。
名工作室建设进一步扩容。示范区高度重视发挥教育领军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以名师、名班主任和首席教师为首的名工作室建设。仅2024年,示范区就组织书记、校长、园长参加能力提升培训119人次,遴选418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乡村首席教师等参加培育学习。
教师教学技能进一步提高。示范区以赛课活动为引领,构建校、乡、区三级赛课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以赛促优,在全区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创优、校校出彩”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潮。2024年,全市“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中,示范区参加市级现场赛课90人中,荣获一等奖78人,占比86.67%,超出全市一等奖平均比率21.67个百分点;2025年,共推荐14名班主任参加市赛,12人获一等奖;推荐45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现场赛,42人获市级一等奖,一等奖占比达91.5%。近3年在全市课堂教学比武中,示范区选拔推荐参赛的教师和班主任,共有450人获奖。
示范区教育系统大力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立足“三新”“双减”形势,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和深度学习,坚持从理念到实践、从课堂到课程的全链条设计,构建起“理念统一—课堂突破—科研支撑—课程优化”的生本课堂改革体系,通过系统性课改实践,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层转型。
探索实践生本教育。示范区通过“走出去学+沉下来研”双向发力,筑牢生本课改根基。持续组织教师外出研学,近年来先后累计选派1600余人次教育管理干部、校长、业务骨干教师赴北京、山西、广州等生本教育先进地区培训,还多次邀请全国著名的生本教育专家到示范区,通过讲座、现场示范授课等形式,为全区教师进行生本课改培训。
深化推进生本高效课堂。示范区探索学校个性化、特色化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检测巩固”为基本流程,倡导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指导—示范—交流—验收—竞赛—展示”为实施步骤,推动生本高效课堂落地。邀请省内外、市教研室专家、名师,到示范区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指导;学科组集体备课、研课,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分学科成立课改小组,每年开展120余场汇报课交流,近3年在全市课堂教学赛课比武中斩获156节一等奖、250节二等奖。
以教科研破解课改实践难题。示范区狠抓校本研修工作,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坚持课前四问:问目标、问方法、问效率、问达标;课后两思:思效果、思课堂;强化“目标引领”“问题驱动”意识,落实“当堂达标”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集团教研和常态化教研视导,组织教研组骨干教师共同绘制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图谱”。近3年,全区省级课题结项23项、市级课题结项68项。
构建“五育融合”特色课程体系。示范区搭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三维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国家课程生本化,在语文、数学等学科融入生本理念;校本课程特色化,示范区教师实现了从“教材执行者”到“课程设计者”的转型,推动形成独特课程品牌:市姜营小学依托白河湿地资源,通过“解密泮池公园”项目与“自然观察”大单元,融合科学、美术与社会责任教育,打造“生态探究”特色;市菱角池小学聚焦传统文化,以“非遗文化中的故事密码”大单元整合民间故事教学,同步开展“烙画技艺寻访”项目,形成“文化传承”品牌。市姜营小学编印《经典诵读集萃》,市三十九小结合地域特点打造“龙文化”教材,菱角池小学创编“二十四节气”课程,溧河店小学打造“水润文化”校本课程等,都极具特色,独树一帜。
深耕教育领域,谱写崭新篇章。示范区在学生成长、特色办学、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收获累累硕果。
学生综合素养全面跃升。在2024年河南省中小学“讲好黄河故事,涵养家国情怀”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中,市三小作品《少年有志勇担当》荣获三等奖;在河南省“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市四十三小姚艺的电脑绘画作品荣获二等奖;在第38届南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全区参赛作品数量同比增长40%。
特色化办学异彩纷呈。示范区每年春、秋两期,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对全区中小学校开展管理观摩交流活动。观摩组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查阅档案资料、进班听课等方式,对学校的育人环境、办学行为、教学管理、课程改革、教科研、评价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观摩学习。观摩活动促进了学校间互学互鉴,激发了学校“学先进、找差距、补短板、促提升”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市三十二小荣获省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省第四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市三十二小、市姜营小学、市菱角池小学荣获首批河南省五育并举实验学校等。
素质教育结出丰硕成果。2024年5月28日,举办了示范区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暨庆“六一”合唱比赛,阶段性展示了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在2024年9月的全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目展演活动中,市姜营小学合唱队获得一等奖。在2025年4月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市姜营小学的作品荣获省级艺术表演类一等奖、龙王庙小学的作品荣获艺术作品类一等奖,示范区教育中心分别被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示范区教育中心树立高中、初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盘棋”思想,聚焦教育教学生命线,完善机制促质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低进优出”“低进高出”的高考奇迹。
领导重视,备受鼓励。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教学,现场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示范区教育中心班子成员分包学校蹲点抓落实,常态化跟踪督导促质量提高。
同时,示范区教育中心积极作为,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进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方式,科学评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抓牢质量提升的每一节链条,夯实质量持续提升基础。尤其在高招备考时,创新机制,实施“三定三推”工作法,实行教学质量层层分包责任制,强化蹲点视导,狠抓“三关五性”、培优补差与考教衔接。2025年高考成绩斐然,实现“五连增”,再创佳绩。全区3所高中报考人数1306人,特控线(一本线)上线127人,比去年增加了47人,增长率为59%;本科共上线881人,上线率67.5%,继续实现考生“低进高出”育人目标。
教育发展增动力,未来可期铸辉煌。随着示范区“名校牵动”战略的深入实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生本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市一中、市十三中、市十五小、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等名校集团落地示范区办学,为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助推示范区“三心三带三高地”战略落地见效。
示范区教育高地的隆起,也将成为南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为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铸就教育新辉煌。
全媒体记者 张进朝 米娜 通讯员 李靖 文/图
来源:直播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