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期间,合肥干成了件大事:重达400多吨的BEST装置杜瓦底座,精准吊装到位,落位偏差还不到2毫米。这玩意儿看着是个"铁疙瘩",却是"人造太阳"的核心地基,能给零下269度的超导磁体做保温,还得扛住上亿度等离子体的高温。更关键的是,这步突破让咱们离2030年
国庆期间,合肥干成了件大事:重达400多吨的BEST装置杜瓦底座,精准吊装到位,落位偏差还不到2毫米。这玩意儿看着是个"铁疙瘩",却是"人造太阳"的核心地基,能给零下269度的超导磁体做保温,还得扛住上亿度等离子体的高温。更关键的是,这步突破让咱们离2030年核聚变发电点亮第一盏灯的目标又近了一步[__LINK_ICON]。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背后藏着一批中国企业的硬核实力——现在主流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超90%,8家龙头企业直接卡住了全球产业链的命门,有的公司季度净利润甚至暴涨9倍多。这事儿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和产业爆发的信号。
先搞明白核聚变为啥这么重要。它被称作"终极能源",用海水里的氘和氚当燃料,1升海水提炼的氘能顶300升汽油,几乎取之不尽,而且没有核废料污染。但想实现它太难了,得把等离子体加热到上亿度,还得用超强磁场困住,就像"在鸡蛋上跳舞",任何一个部件出问题都得重来。以前核心技术全被瑞典ABB、德国莱宝这些企业垄断,咱们想买部件不仅贵,还得看别人脸色。
现在不一样了,合肥BEST装置的推进,直接让中国企业在全球聚变产业链里站到了前排。这不是单一企业的胜利,而是从材料到设备的全链条突破,8家龙头各有各的绝活。
超导材料是约束等离子体的"核心枷锁",以前被美国超导和日本住友垄断。现在西部超导打破了封锁,他们的超导线材通过国际认证,成本还降了40%,BEST装置里95%的线材都是他们家的,光二期磁体订单就拿了12亿,2025年高温超导业务收入直接涨了120%。永鼎股份更狠,高温超导带材指标超过日本住友,直接锁定了HL-4装置80%的供货份额。
再看关键结构部件,安泰科技是全球唯一能批量生产全钨偏滤器的企业,这玩意儿是核聚变装置里最扛造的"盾牌",得直面上亿度高温,以前只有美国赛峰能造,现在安泰科技不仅供国内,还拿下了法国WEST项目的订单,连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都得找它拿货。合锻智能则掌握了真空室整体成型技术,这是容纳等离子体的"密闭容器",全球只有它能造出ITER级别的D形双层真空室,2025年核聚变相关营收预计能到25亿。
设备领域同样好戏连台。国光电气的热氦检漏设备,直接替代了德国莱宝的产品,还反哺到多个装置上用;英杰电气的电源设备,把瑞士ABB的产品挤出了国内市场。中国核建更不用说,作为工程建设龙头,2025年光聚变堆土建订单就新签了34亿,合肥BEST的主机大厅就是他们建的,攻克了超深基坑、超重设备吊装这些难题。
这些突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是"合肥—成都—上海"产业集群的支撑,还有资本的加码。中国广核投了10亿,浙能电力投了7.5亿,真金白银砸向这个赛道。反映到市场上,久立特材股价涨了42%,国光电气相关营收增了180%,西部超导更是交出了季度净利润暴增960.55%的成绩单,这也是"预增10倍"说法的由来,但得注意这是季度数据,全年增速会有所回落。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技术突破不断,但核聚变商业化还有段距离。BEST装置要2027年才建成,2030年演示发电,真正商用得到2035年左右。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得分清"技术突破"和"业绩兑现"的区别——现在很多企业的核聚变业务占比还不高,股价波动更多是预期推动,盲目追高容易被套。
比如有的公司虽然中标了聚变相关订单,但营收占比还不到5%,业绩增长主要靠传统业务;还有些概念炒作的公司,根本没有实际技术储备,只是蹭热点而已。真正有竞争力的,还是那些已经拿到国际订单、技术通过认证的龙头企业,他们能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爆发的红利。
现在全球都在抢聚变能源的制高点,德国刚通过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美国也发布了产业转型白皮书,中国能在这个赛道领先一步,靠的就是全产业链的国产化突破。以前我们总被说"卡脖子",现在在核聚变这个未来赛道上,咱们反而成了"卡别人脖子"的那一方。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核聚变真能在2035年实现商用吗?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能成为下一个"宁德时代"吗?如果想布局这个赛道,你更看好材料端的西部超导、安泰科技,还是设备端的合锻智能、国光电气?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