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路上跑起没司机的公交和出租车,传统司机师傅盯着无人车发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19:00 1

摘要:之前深圳的测试道路主要在郊区,现在开放2101公里,占全市道路总里程近四分之一,覆盖从低复杂度郊区到超高复杂度市中心,比如国贸、地王大厦这些核心区域,比其他一线城市的测试范围大得多。

10月11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政策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车内全无人测试与示范应用,彻底解锁全无人模式,成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落地的标杆。

之前深圳的测试道路主要在郊区,现在开放2101公里,占全市道路总里程近四分之一,覆盖从低复杂度郊区到超高复杂度市中心,比如国贸、地王大厦这些核心区域,比其他一线城市的测试范围大得多。

罗湖口岸的B888线无人小巴是最典型的例子,没有方向盘,没有后视镜,甚至没有雨刮器,车身上装了20多个高精度传感器,能看清200米外的行人、车辆和障碍物。遇到加塞的车,它提前30米就减速,比老司机的反应还快,双备份系统让安全系数更高。

这款L4级无人车每天8:30到19:00运营,串联起国贸、地王大厦等5大地标,覆盖5大消费街区,市民用“深巴出行”小程序就能免费预约,香港居民用九巴App也能直接扫码乘车。坪山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更贴近日常通勤,乘客预约后就能坐上无司机的车辆,车内空间宽敞,等候时间和普通出租车差不多。

京东物流的无人物流车也快上线了,能载重1000公斤,覆盖罗湖多个街道,24小时配送,以后收快递可能不用等白天了。

市民坐过之后都说好,有人说“行驶比老司机还稳,遇到加塞会提前减速,完全不用紧张”,还有人觉得“坐公交像逛博物馆”,因为有三语播报和沿途人文讲解,比如路过国贸的时候,会介绍这里的历史和现状。这些好评背后是深圳千亿级产业的支撑,2024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突破1023.72亿元,增长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里排第一,形成了技术、政策、产业的闭环——企业有了技术,政策给了支持,产业就能快速发展。

但网友也有顾虑,比如暴雨天传感器会不会失灵?出事故责任算谁的?政策早有预案,把道路分成四级,企业要逐级申请路权,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试。事故责任以“主责及以上”为界定标准,要是无人车全责,企业得负责;要是行人或其他车辆全责,就按正常交通事故处理,既保护了创新,又守住了安全底线。

全国现在有9800公里全无人路网,710张全无人牌照,但深圳的优势是“全市域开放”,不管是郊区的简单道路,还是市中心的复杂路段,都能满足不同技术阶段的测试需求。比如其他城市可能只开放郊区,深圳连国贸这样的市中心都开放了,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力,外地企业来深圳测试不用重复检测,降低了准入成本,所以越来越多的无人车企业往深圳跑。

传统司机师傅的日子不好过了,早上六点出门,跑了三个小时只接了两单,路过坪山的无人出租车停靠点,看见有人扫码上车,手里的方向盘攥得更紧。之前深圳的出租车订单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现在无人出租车分流了一部分客源,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新鲜,愿意尝试。

传统司机师傅们议论,要是无人车越来越多,以后的订单会不会更少?有人说,科技进步没办法,只能接受;有人说,砸了吃饭的碗,得找个说法。

罗湖的B888线无人小巴每天载着乘客逛商圈,坪山的“萝卜快跑”接着通勤的人,京东的无人物流车即将送快递,深圳的无人车越来越多。传统司机师傅们看着这些没司机的车,就像旱地里的泥鳅——蹦跶不了几天。

有人说,以后打车可能更便宜,物流时效更快,这是好事;有人说,司机师傅们的饭碗怎么办,这是问题。没人能说清谁对谁错,但马路上的无人车不会等谁,明天早上,B888线还会准时发车,“萝卜快跑”还会接客,传统司机师傅还会出门跑单。

深圳的无人车革命才刚刚开始,今天跑在马路上的无人车,明天可能就会出现在更多城市。传统司机师傅们的担忧不是多余的,要是无人车真的取代了传统出租车,他们得找新的谋生方式。但科技进步的脚步不会停,就像当年汽车取代马车,没人能阻止。深圳的“第一枪”已经打响,接下来要看其他城市会不会跟进,要看传统司机师傅们能不能适应变化。

明天早上,罗湖的B888线无人小巴会准时出现在口岸,坪山的“萝卜快跑”会在小区门口等客,传统司机师傅会握着方向盘出门。马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有的有司机,有的没司机,这就是深圳的现在,也是未来的开始。

深圳的无人车越跑越多,传统司机的订单越来越少。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有人说这是砸了吃饭的碗。没人能说清谁对谁错,但马路上的无人车不会等谁。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B888线会照常运营,传统司机师傅会照常跑单,这场关于出行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