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顿悟:人的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都源于没守住这3个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0:31 1

摘要:嘉靖六年,江西南安府的一艘官船上,王阳明斜倚在窗边,望着窗外缓缓流淌的章水。江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芦苇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像一幅晕染开来的水墨画。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五十六岁,鬓角早已染上霜华,身体也大不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咳疾,让他不得不暂

嘉靖六年,江西南安府的一艘官船上,王阳明斜倚在窗边,望着窗外缓缓流淌的章水。江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芦苇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像一幅晕染开来的水墨画。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五十六岁,鬓角早已染上霜华,身体也大不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咳疾,让他不得不暂停在广西的军务,奉旨回京。

船行缓慢,王阳明的思绪却飘得很远。他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从年少时的 “五溺”,到后来被贬龙场,在那个荒凉的地方悟透 “心即理”;再到平定宁王之乱,以少胜多,创下军事史上的奇迹;又到晚年提出 “致良知”,完善心学体系。这一路走来,他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也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先生,该吃药了。” 随行的弟子钱德洪端着一碗汤药走了进来,轻声说道。王阳明接过汤药,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口中蔓延开来,却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他看着钱德洪,缓缓说道:“德洪,你跟随我多年,可曾想过,人这一生中,为何会有那么多的精神痛苦?”

钱德洪愣了一下,思索片刻后说道:“先生,弟子以为,人之所以会痛苦,或是因为求而不得,或是因为遭遇挫折,或是因为失去挚爱,这些外在的境遇,总能轻易牵动内心的情绪。”

王阳明微微点头,又摇了摇头:“你说的这些,都是痛苦的表象,并非根源。我这一生,经历过贬谪之苦,尝过牢狱之灾,也面临过生死考验,曾无数次在深夜里辗转难眠,被痛苦折磨。直到晚年,我才真正顿悟,人的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都源于没守住这三个字。”

钱德洪眼中满是好奇,连忙问道:“先生,不知是哪三个字,竟有如此大的力量?”王阳明望着窗外的江水,眼神变得深邃起来,缓缓吐出三个字:“致良知。” 钱德洪喃喃自语,“先生,您之前也多次提及‘致良知’,可弟子始终未能完全领悟其中的深意,还请先生详细解说。”

王阳明轻轻咳嗽了几声,示意钱德洪在身边坐下,然后开始缓缓讲述自己对 “致良知” 的感悟,以及这三个字如何化解他一生的精神痛苦。

“我年少时,曾痴迷于朱熹的‘格物致知’,以为只要穷尽事物之理,就能获得知识,成就圣贤之道。于是,我对着庭院里的竹子,日夜苦思冥想,想要‘格’出竹子的理来。可没想到,一连格了七天七夜,不仅没有格出任何道理,反而把自己格病了。那时候,我很痛苦,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圣贤之道究竟在何方。”

王阳明顿了顿,接着说道:“后来,我步入仕途,本想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抱负,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可官场的黑暗远超我的想象。正德元年,我因上疏弹劾刘瑾等宦官,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龙场那个地方,荒无人烟,瘴气弥漫,与我一同前往的随从,大多都病倒了,甚至有人不幸离世。在那个偏远荒凉的地方,我时常陷入绝望之中,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时候,我住在一个山洞里,白天与当地的蛮夷之人打交道,晚上就独自坐在篝火旁,反思自己的一生。我想,若是圣人处在我这样的境遇中,会怎么做呢?就这样,日复一日,在无数个深夜的反思中,我突然顿悟:‘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原来,天理不在外界的事物中,而在我们的心中;圣贤之道,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就能成为圣贤。”

钱德洪听得入了迷,忍不住说道:“先生,龙场悟道,是您心学的开端,可这与‘致良知’又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道,“‘心即理’是根基,而‘致良知’则是通往‘心即理’的路径,是化解精神痛苦的关键。所谓‘良知’,就是我们心中本有的天理,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自觉。它就像一盏明灯,时刻在我们心中闪耀,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因为各种外在的诱惑和内心的私欲,遮蔽了这盏明灯,让良知变得昏暗无光。而‘致良知’,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去除心中的私欲,让良知重新焕发光彩,让我们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天理。”

“就拿我平定宁王之乱来说吧。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声势浩大,很快就占领了九江、南康等地,直逼南京。当时,我正在江西赣州巡抚任上,手中没有多少兵力,朝廷的援军也迟迟未到。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朝中很多大臣都惊慌失措,甚至有人主张迁都避难。我身边的弟子和下属,也都劝我暂时撤退,等待援军。”

“那时候,我内心也很焦虑,一方面是因为兵力悬殊,胜负难料;另一方面,我也担心一旦战败,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还会让天下百姓陷入战乱之中。可就在我快要被焦虑和恐惧吞噬的时候,我想起了心中的良知。良知告诉我,作为朝廷命官,保卫国家、守护百姓是我的责任,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能退缩。于是,我摒弃了心中的杂念和恐惧,开始冷静地分析局势,制定作战计划。”

“我先是用疑兵之计,拖延宁王的进军速度,然后迅速召集各地的兵力,组成一支临时的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我多次陷入险境,甚至有一次,我的座船被叛军包围,身边的侍卫都战死了好几人。可每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良知都会提醒我,不能放弃,还有很多百姓在等着我拯救。最终,我凭借着心中的信念和正确的战略,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保住了江南的安宁。”

王阳明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平定宁王之乱后,我本以为可以得到朝廷的嘉奖,可没想到,刘瑾的余党和一些奸臣,却嫉妒我的功劳,在皇帝面前诋毁我,说我与宁王有勾结,只是后来见宁王大势已去,才倒戈相向。

皇帝听信了谗言,不仅没有给我任何嘉奖,反而派人来调查我。那时候我很委屈,也很愤怒,觉得自己一心为国,却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所坚持的道义,到底有没有意义。”

“就在我被委屈和愤怒包围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致良知’。我问自己,我平定宁王之乱,到底是为了得到朝廷的嘉奖,还是为了守护百姓,践行心中的道义?良知告诉我,我是为了后者。

既然我的初衷是正确的,是符合天理的,那么别人的误解和诋毁,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守住了自己的良知,问心无愧,就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想通了这一点,我心中的委屈和愤怒就烟消云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和坦然。”

钱德洪恍然大悟:“先生,弟子明白了。‘致良知’就是要我们坚守自己的本心,去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不公,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可弟子还有一个疑问,如何才能做到‘致良知’呢?”

王阳明微笑着说道:“想要做到‘致良知’,首先要‘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就是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看看自己的念头是否符合良知,是否存在私欲。比如,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财富和地位时,心中是否会产生嫉妒的念头;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中是否会产生退缩和抱怨的念头。这些念头,都是私欲的表现,会遮蔽我们的良知。而‘克治’,就是要我们努力克服这些私欲,让自己的念头回归到良知的轨道上来。”

“然后要‘知行合一’。‘致良知’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动。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是良知的指引,可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不付诸行动,那么良知就只是一句空话,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比如,我们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可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说,却不实际行动起来,关心父母的生活,照顾父母的身体,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致良知’。只有将我们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守住良知,化解精神痛苦。”

‘致良知’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具体的事情中不断磨练自己。无论是处理政务、带兵打仗,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我们磨练良知的机会。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只有坚守良知,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动摇,才能在磨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境,让良知更加清明。”

王阳明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咳嗽也越来越频繁,钱德洪看着先生虚弱的样子,心中满是担忧,想要劝先生休息,可王阳明却摆了摆手,继续说道:“德洪啊,我这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磨难,但因为有‘致良知’这三个字相伴,我才能一次次从痛苦中走出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如今,我已时日无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这些弟子,能够传承我的心学,坚守‘致良知’的信念,不仅要让自己摆脱精神痛苦,还要用‘致良知’的道理,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说到这里,王阳明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望着窗外的江水,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理想。钱德洪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跪在地上,对着王阳明深深磕了一个头:“先生放心,弟子一定不负您的期望,好好传承和发扬心学,坚守‘致良知’,为天下百姓做实事。”

王阳明轻轻拍了拍钱德洪的肩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此时,船已经驶到了南安府的码头,岸边挤满了前来迎接王阳明的百姓和官员,他们脸上满是崇敬和感激之情,他们知道,眼前这位老人,是为他们平定叛乱、带来安宁的大英雄。

王阳明在弟子的搀扶下,缓缓走下船。他看着眼前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温暖。他知道,自己一生坚守 “致良知”,没有白费。虽然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但 “致良知” 这三个字,会像一盏明灯,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帮助人们化解精神痛苦,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后来王阳明在南安府的青龙铺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短短的八个字,是他一生坚守 “致良知” 的最好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王阳明的心学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致良知” 这三个字,不仅是化解精神痛苦的根源,更是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灯塔。它提醒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要时刻坚守自己的本心,去除心中的私欲,做到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练自己,让自己的一生,都能活得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就像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心外无物”,一切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不坚定,源于我们没有守住 “致良知”。只要我们能守住这三个字,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活出真正的自我。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