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法治人才培养的赛道上,一所高校的领航者往往决定着未来的高度。山东政法学院现任领导班子里,既有深耕司法一线的实务派,也有跨学科破局的创新者。他们如何将各自的专业积淀转化为育人动能?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这所特色高校的"掌舵人"们。
在法治人才培养的赛道上,一所高校的领航者往往决定着未来的高度。山东政法学院现任领导班子里,既有深耕司法一线的实务派,也有跨学科破局的创新者。他们如何将各自的专业积淀转化为育人动能?今天带大家深入了解这所特色高校的"掌舵人"们。
在法律界,王效彤(男)的履历堪称一部"行走的法学实践教科书"。1970年出生于山东单县的他,从单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做起,历任副县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务,在司法系统积累了20余年实战经验。一级高级检察官的头衔背后,是他主导处理过的无数重大案件。
2024年调任山东政法学院院长时,这位"司法老兵"在就职发言中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法律人的培养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履新后,他推动学校与省内多家法院、律所建立"双导师制",让学生跟着资深法官、律师实战学习。去年某刑事案件模拟庭审现场,王效彤亲自坐镇点评,指出学生在证据链梳理上的漏洞,这种"实战派"的教学风格迅速在师生间传开。
分管人事与继续教育的孙会海(男),虽然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但他主导的每一项政策都关乎学校的未来。去年教师职称评审改革中,他创新性地引入"教学成果转化"考核指标,让那些在普法公益项目、社区法律服务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也能获得晋升机会。
"教育是需要温度的事业。"这是孙会海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推动下,学校设立"青年教师成长基金",为新入职教师提供3年专项培养计划。一位青年教师感慨:"孙院长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晚上十点,我们交上去的培养方案,他连标点符号都会仔细修改。"
林爽(男)的故事充满温情与韧性。从1994年入职山东政法学院起,他见证了校园里的每一寸变化。担任副院长后分管后勤工作,他干了件让师生竖大拇指的事:把老旧食堂改造成"智慧餐厅"。
改造期间,林爽带着团队连续两周蹲守食堂,记录师生用餐习惯。有学生在意见箱里开玩笑说"希望能边吃饭边充电",没想到新餐厅不仅增设了充电插座,还引入了智能点餐屏。"做后勤工作就像打理一个大家庭,要看得见那些没说出口的需求。"林爽笑着说。
既是副院长又是传媒学院院长的蒋海升(男),身上有个独特标签——"跨界达人"。这位拥有历史学博士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背景的学者,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上颇有建树。
他主导开设的"法治新闻"特色班,将法学课程与新闻采写实训深度融合。有学生在实习期间,运用法律知识成功挖掘出某企业违规经营的新闻线索,稿件被省级媒体转载。"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背书的学生,而是能在复杂社会场景中解决问题的法律传播者。"蒋海升在一次校友座谈会上的发言,引发全场共鸣。
从语言学者转型高校管理者,胡晓清(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育人之路。在她推动下,山东政法学院成立了省内首个涉外法治人才班。为了让课程更贴合实际,她亲自飞往深圳,与跨境律师事务所反复打磨培养方案。
去年,该班学生在模拟国际商事仲裁比赛中,凭借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法律知识,击败多所985高校代表队。"语言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法律是守护正义的盾牌,我们要培养能同时握紧这两样武器的人才。"胡晓清在开学典礼上的这段话,被学生做成标语贴在教室墙上。
作为行政法领域的知名学者,窦衍瑞(男)将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玩出了新花样。他主导的"政府绩效评估法治化"研究,不仅发表了多篇核心论文,还被省司法厅采纳为政策参考。
在研究生培养上,他推行"项目制学习"模式。某届研究生团队在他指导下,为地方政府设计的行政执法监督系统,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学问不能束之高阁,要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中成长。"窦衍瑞的这句话,正是他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
这些高校管理者,既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也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个信念:一所好大学,不仅要培养会考试的学生,更要锻造能担当的法律人。你觉得哪位院长的教育理念最打动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高原云龙1958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