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人把这些不合理称为缺陷,又有人把这些不合理称之为bug,只是这些不合理基本上都无法重来,因为这就是人体离不开的构造。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在人体的构造当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有的人把这些不合理称为缺陷,又有人把这些不合理称之为bug,只是这些不合理基本上都无法重来,因为这就是人体离不开的构造。
这些构造的背后是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只有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解,你才能够意识到造成这些缺陷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段长期进行的旅程
想要知晓跟进化有关的秘密,首先要把时间轴退往过去回拨,整个时间需要回到20万到200万年前,因为那时候的人类已经进化到了直立人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类已经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现代人类拥有的身体器官在他们身上也基本成形,同时他们的大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已经可以发明一些符号,同时种族与群体之间也有了最基本的语言。在不少研究学家看来,那时的基本语言就是现在常用语言的起源。
另外,他们的脑容量也有所增加,整个身体也更加适应直立行走,握在手里的工具也变得更加精致。
这些早期人类并不存在于某一个地方,他们不仅仅在非洲生活,而是把自己的足迹撒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亚洲和欧洲等地也就这样有了人类的足迹出现。
在这个过程里,人类并没有停止开发和进化的脚步,绘画与雕刻一些艺术形式就已经在那个时候出现,整个世界就这样进入了人类的上升期。
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节奏,那么人类很难发展到现代文明的阶段。于是,恶劣的气候和环境,种族之间的竞争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
这也对那时的人类种族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那就是想要活下去你的适应生存能力就必须比别人强。
这也是自然环境给人类制造的一道考题,这道考题逼迫着人类持续迭代更新,比如生理,智力以及社会结构。
否则,人类就跟行走在山川野林之间的野兽没有任何区别。而在这些考验当中,人类首先面对的是降温与冰川期的考验。
这次降温发生的时间是在110万年前,突如其来的冰川气候对那时的欧洲带来了致命的影响,温度更是直接地降到了零度附近。
而且这场降温还有着持续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加衣保暖是我们对抗寒冷气候的手段。
不需要有人教,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肌肉记忆,再加上物资充足和购物方便,所以我们不会面临着被冻死的危险。
可是对于那时候的人类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另一种处境,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才能够保住热量不在寒冷当中流失。
迎接他们的只有被活活冻死的命运,这一冻直接让欧洲地区的人类数量暴减,甚至在某一段时间里处于没有人的状态。
大规模覆盖的冰川拉低了全球的平均气温,全球的降水量也开始减少,于是干旱也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现,这样的生存条件让人类的数量变得更少。
此时,摆在人类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倒在地球的极端气候之下,然后随着时间的风化成为一堆白骨。
要么适应这些恶劣条件,同时身体做出调整和改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活下去的概率。而那时的人类选择的就是第二个选项。
这也让人类的身体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长在身上的浓密体毛开始减少。科学推测这应该是为了减少寄生虫的骚扰,以及提升自身的散热率。
身体也进化出了更为浓厚的皮下脂肪层,这层脂肪不仅可以在寒冷条件下隔绝热量的流失,另一边还能够储存热量应对食物短缺。
这一演化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的腹部脂肪和臀部脂肪如今依然保持着这一特征。除去这些以外,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让人体在体型和四肢上发生了进化。
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处在高纬度低温区的人类体型开始变得更加强壮,身体的四肢开始变得相对短小,比如说尼安德特人就是这样的体型。
这样的体型可以降低身体热量的丢失,而中低纬度沙漠周边的人则是体形修长,这种体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平衡身体的温度,以及让身体处于一个正常的散热状态。
这种身形比例也遗传到了现代人类的基因当中,比如说非洲人较为修长的体型,以及北欧人较为粗壮的四肢比例。
身体的能量代谢系统也在发生改变,比如说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这可以控制身体释放能量的速度。
毕竟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食物本来就相对缺乏,控制身体对能量的释放才能够让身体机能处于一个正常的运行状态。
而肾脏也演化出了更强的浓缩尿液的功能,这可以减少排尿时候的水分流失。因为在沙漠炎热干燥的环境里,获取水分本身就是一个世纪难题。
汗腺也对汗液的分泌有更为精准的把控,只有在高温和运动的时候才让身体大量排汗散热,这一保水机制人类的身体现在依旧在运行。
消化道在食物不多的情况下也进行了进化,无论是消化道黏膜的坚韧程度,或者是胃酸的分泌能力,这些都能够让人类的肠胃适应多样化的饮食。
这种消化能力人类现在依旧在运用,以上这些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当中适应环境的表现,这些也被称为人类进化过程当中的完美设计。
当然,除去这些完美设计以外,人类在进化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也是目前被不少人诟病的地方。
比如说脊柱反弓就是其中一个被诟病的缺陷,这个缺陷是人类直立行走付出的代价。这是因为人类祖先在行走的时候,脊柱被迫演化出S型弯曲。
因为直立行走以后,脊柱需要支撑上半身的重量,但是这种结构稳定性不够,全身大部分的重量和稳定性需要腰椎承担。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人的身体为了快速适配直立功能的进化妥协,而不是像某些营销号所说的进化失败。
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承认,那就是直立行走对女性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受到影响的部分就是女性的骨盆。
因为如果骨盆过大,女性的身体就会步态不稳,从而导致身体的耗能增加。另外这也会让女性的身体陷入扭曲畸形的状态。
这也就增加了女性的生育风险,因为新生儿的大脑大小跟女性匹配完全不匹配,这也是女性有生育风险的原因之一。
人类也成为了哺乳动物里唯一一个需要助产的物种,放眼整个自然界,人类女性的生育风险都远远高于其他生物。
除去以上这些缺陷以外,器官功能类缺陷也存在于人体当中。
真的是够用就行
在这些器官功能类缺陷里,视网膜反装是被讨论度最高的缺陷。在这种反装的影响下,视网膜感光细胞朝向脉络而不是直接朝向光线。
这样的发育结构源于视网膜的发育过程,因为视网膜的形成来源于胚胎时期的神经管。而神经管位于神经外胚层,而不是直接从表皮发育。
感光细胞也因此受到了影响,需要营养的它们只能转头朝向脉络膜,这也是它们获取营养的重要生存方式。
而在感光细胞的外侧是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它们的作用是传递信号,这也就形成了感光面朝里的布局构造。
在这种结构下,光线到达感光细胞的时间变长,因为需要穿透神经细胞层才可以到达感光细胞,光线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消耗。
同时,当光线到达神经纤维汇集处的时候会有盲点出现。如果按照人类进化的选择法则,这套机制应该会被人类淘汰。
但是在人类的演化当中,这套机制不仅没有被淘汰,而是被继续沿用到现在。这是因为身体通过补偿机制满足了视觉需求。
比如说通过融合双眼视野从而消除盲点的存在,而身体也认为这种机制足够身体使用,所以才没有被进化机制所淘汰。
你可以把眼睛理解为一座房屋,在这座房屋构造的过程里先搭好的是内部的框架,而感光细胞这样的功能区只能在框架内布局。
而这种布局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遵循的一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够用就行法则。因为进化本身并不是追求完美,进化本身的目的是为了活下去以及传宗接代。
如果把更多的设计留在追求完美上,那人类的生存风险就会增加,身体也会因此消耗不必要的能量。
你可以把人类在地球的生存理解为是一场游戏,进化就是给人类配装备。这套装备追求的是极致的实用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类能够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
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那就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升级,因为你想要的升级可能是身体不想要的负担与压力。
这种够用就行的法则不仅仅存在于视网膜,在人体的喉咙上也有所体现。因为人类的喉咙同时承担呼吸和吞咽的功能,并且气管和食道的开口距离非常接近。
在这中间隔离它们的是名为会厌软骨的骨头,这块骨头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在吞咽的时候,它会盖住气管防止食物和其他东西进入气管。
在呼吸的时候,它就会打开气管保证人类正常呼吸。这种结构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那就是容易发生食物呛咳的现象,这种现象容易要人性命。
这样的构造背后就是人类的语言代价,因为想要发出复杂且多元化的语音,那么咽喉口腔就必须变得宽大和灵活。
这一变化就增加了呼吸和吞咽之间的风险,虽然会厌软骨不能够完全规避风险,但是至少它能够保证人类的正常生存,所以它才在人体里被保存了下来。
这些所谓的缺陷与风险在我们人体身上还能够找到其他表现,比如说肾脏保水与排盐的平衡难题,让不少人感到难受的智齿问题。
在这些缺陷的背后都是够用就行法则的支撑,因为人体器官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进行生存,而不是只看功能不看现实的单纯增强。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缺陷与bug已经是人类进化能够给出的最优选择。
【信源:中国科普博览】
信源题目:
我们眼睛里的视网膜贴反了吗?
信源链接:
https://www.kepu.net.cn/blog/zhuqinshi/201903/t20190327_475604.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来源:科学旅行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