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身体有幽门螺杆菌,身体会表现出7种异常,早知早治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22:44 1

摘要:幽门螺杆菌通过胃肠道—口腔的“轴线”迁移,影响口腔黏膜免疫环境,诱发复发性口腔黏膜炎。特别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往往和胃部感染脱不了干系。

在门诊,我见过太多患者因胃部不适辗转多年,吃了无数胃药,始终找不到真正的病因。直到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才恍然大悟。

它不是简单的“胃里有细菌”,而是一个能在人体内潜伏多年、引发多系统症状的“隐形杀手”。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身体有幽门螺杆菌,往往会出现七种异常信号,早识别,早治疗,是避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最常见的异常是反复胃胀和嗳气。不少人误以为只是吃多了,殊不知这可能是幽门螺杆菌破坏胃黏膜后胃酸调节异常的表现。

它通过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改变胃内环境,引起气体堆积。临床上,这类人吃点东西就胀,甚至空腹也胀,伴随口气重,往往反复发作。

上腹隐痛排在第二位。尤其是进食后疼痛加重,有些人早上空腹也会疼。这种疼痛并不剧烈,却像针扎一样持续困扰。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侵入胃窦部,引发浅表性胃炎甚至糜烂性胃炎。胃黏膜受损后,胃酸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疼痛自然就来了。

第三种表现是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不饿、不想吃、吃几口就饱,是典型表现。这个时候,身体其实在发出信号:胃的消化能力下降了。

幽门螺杆菌干扰胃动素分泌,使胃排空变慢,胃内容物滞留,进而影响消化与吸收。长期下去,体重悄悄下降,营养状态也开始恶化。

还有一种常被忽视的信号是反复口腔溃疡。你可能以为是上火,其实和胃里的细菌有关。

幽门螺杆菌通过胃肠道—口腔的“轴线”迁移,影响口腔黏膜免疫环境,诱发复发性口腔黏膜炎。特别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往往和胃部感染脱不了干系。

第五种异常是不明原因的贫血。很多女性患者查出缺铁性贫血,却始终找不到出血点。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影响胃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尤其在胃体部炎症明显时更突出。

浙江大学的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者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这是一种“隐性耗血”。

再往后发展,幽门螺杆菌可能引发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甚至形成胃溃疡。这时的表现是餐后明显上腹痛,甚至夜间痛醒。

胃镜下常见黏膜糜烂、出血点或溃疡灶。更严重的是,这些慢性炎症在反复刺激下,可能走向胃黏膜的癌前病变,如肠化生、不典型增生。

第七种异常最令人警惕:胃癌的高风险状态。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原,浙大的研究也明确指出,中国胃癌患者中超过70%曾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

这不是简单的相关性,而是因果链条。感染—慢炎—萎缩—肠化—癌变,这是幽门螺杆菌在胃里的“七步杀”。

从机制上讲,幽门螺杆菌的毒力蛋白CagA是罪魁祸首之一。它能进入胃上皮细胞,激活促炎信号通路,破坏细胞周期,诱导细胞癌变。

同时,这种细菌还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常年潜伏在胃黏膜下方,不引发明显症状,却悄悄改变局部微环境。很多人在确诊癌变前,甚至没有过一次胃痛。

临床上我遇到一个六十岁的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伴有局灶肠化。早期无症状,仅靠一次单位组织体检才发现异常。

我们及时给予根除治疗与定期胃镜随访,如今三年过去,病灶未再进展。可见,早发现,早干预,是打断癌变链条的关键一步

是否人人都需要治疗幽门螺杆菌?并非如此。治疗建议基于感染状态、症状表现与胃镜结果。

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以下人群应积极治疗:胃癌家族史者、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溃疡患者、消化不良伴幽门螺杆菌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等。对于无症状、年轻、无高危因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观察。

确诊幽门螺杆菌的方式也不复杂。碳十三呼气试验是当前推荐的首选方法,无创、安全、准确率高。

如果条件允许,胃镜下活检加快速尿素酶试验能进一步明确感染程度及胃黏膜状态。切忌盲目自测或通过网络购买试纸,可能延误病情。

治疗方面,标准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依然是主流。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联用两种抗生素,必要时加上铋剂。

疗程一般为十到十四天,疗效与依从性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疗程中每天漏服一次,根除率下降超过30%。治疗后需复查呼气试验,确认是否成功根除。

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问题,这时候可以通过药敏试验调整用药。也有一些人反复感染,这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有关。

研究发现,同住家庭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度一致,共餐、共用餐具是传播主要途径,治疗时建议家庭成员一起检查。

预后方面,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多数人的胃黏膜炎症会缓慢逆转。尤其是早期发现的糜烂型胃炎,通常数月内可见明显好转。

但对已出现肠化或萎缩改变者,仍需规律复查胃镜。因为这些病变即便无菌存在,也可能因遗传或环境因素进展。

浙江大学的研究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存在焦虑抑郁倾向,反过来,情绪波动也会加重胃部症状。

这种“脑-胃轴”联系越来越被重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胃病”,而是考虑到全身状态与心理因素的互动。

治疗幽门螺杆菌,并不仅是清除一种细菌,而是帮身体断掉一个慢性炎症的源头。它像一个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不痛不痒,却可能在某天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

作为医生,我不怕病来得凶,只怕病藏得深。越是安静的症状,越是需要我们警觉。

健康不是不生病,而是能在病初微现时,给予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幽门螺杆菌就是这样一个“机会点”。它既是病根,也是预警。我们不能无视,也不必恐慌。科学治疗,精准识别,是对自己身体最基本的尊重。

[1]李兰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防控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3):161-164.
[2]王贵强,周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21,33(1):12-16.
[3]赵玉沛.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与规范化管理[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5):321-326.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