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年前那个在直播间角落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现在正站在“与辉同行”的会议室白板前,用马克笔圈出“马来西亚拍摄计划”的第三个重点。白板上贴满了机票存根、镜头参数表,还有一张泛黄的便签,写着“记得给宇辉老师带润喉糖”——那是他刚入职时,自己贴在相机包上的提醒。
半年前那个在直播间角落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现在正站在“与辉同行”的会议室白板前,用马克笔圈出“马来西亚拍摄计划”的第三个重点。白板上贴满了机票存根、镜头参数表,还有一张泛黄的便签,写着“记得给宇辉老师带润喉糖”——那是他刚入职时,自己贴在相机包上的提醒。
没人想到,这个曾被老同事笑称“镜头比人还高”的摄像师,会在半年里带着15个人的团队,把公司短视频产量翻了三倍。更没人想到,他带队从马来西亚回来的第二天,董宇辉更新的三条vlog,每条都像长了翅膀似的,飞过亿次播放量。
一、相机包上的便签,藏着他没说出口的野心
第一次跟拍董宇辉时,他的相机包侧面磨出了毛边。那天直播间讨论“年轻人该不该跳槽”,宇辉老师说“机会是等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他悄悄把这句话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后面加了个括号:“今天镜头没跟上宇辉老师转身的瞬间,明天提前半小时到现场试机位。”
同事们总说他“轴”。别人收工就走,他会蹲在剪辑室看回放,一帧帧调参数;团队聚餐时,他手机里存着国内外顶尖vlog的分镜表,说“你看这个转场,像不像咱们西安那场雨的镜头?”后来才知道,他抽屉里锁着两本证书:高级摄像师证的封皮边角卷了,新锐摄影指导提名的证书上,还沾着去年拍雪景时溅的泥点。
“这些不是摆设。”有次他跟实习生聊天,手指敲着相机机身,“你知道镜头最忌讳什么吗?虚焦。人也一样,心里没数,走快了就容易晃。”
二、15个人的团队,他用“润喉糖哲学”带活了
成为摄像部老大那天,他没换办公室,只是把工位搬到了团队中间。桌上多了个搪瓷杯,印着“慢慢来比较快”——这是他从宇辉老师那学来的道理。
马来西亚拍摄任务下来时,团队里炸开了锅:15个人要在7天内拍完12条vlog,还要兼顾直播镜头。有人打退堂鼓:“这根本不可能。”他没说话,晚上在群里发了段话:“咱们拍宇辉老师讲‘郑和下西洋’时,他说‘航行不是为了快,是为了稳’。明天早上七点,会议室分镜头,带好你们觉得最能打的作品。”
后来听团队小姑娘说,那天他熬到凌晨四点,把每个人的作品都写了批注:“小李的运镜像跳舞,但节奏得收一收”“小张的空镜有诗意,下次试试把宇辉老师的影子和夕阳叠在一起”。拍摄时,他总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创可贴、充电宝,还有给大家带的当地零食。有次宇辉老师拍海边镜头,风大得站不稳,他突然喊“停”,从包里掏出防风绳,“安全第一,镜头第二”——那瞬间,团队里没人再抱怨任务重。
三、风口来了的时候,能飞起来的都是早有准备的人
现在他带着团队,年薪接近百万,成了别人口中的“公司高层”。但他还是习惯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公司,给相机包上的便签换新的提醒:“今天拍宇辉老师逛菜市场,记得捕捉摊主递菜时的手纹。”
有人问他“成功秘诀”,他指着剪辑室墙上的照片笑:“你看这张,半年前我在角落拍宇辉老师,现在他在镜头前说‘感谢摄像团队’,其实我们都一样——他在镜头里讲生活,我们在镜头外活生活。”
那些破亿的vlog里,藏着他没说出口的答案:镜头可以剪辑,但成长不能;机会可以等来,但本事等不来。就像他常跟团队说的:“别总想着一飞冲天,先把每个镜头磨成自己的印记。等风来的时候,你站在那,自然就是风口。”
(文中人物细节基于公开信息创作,旨在传递职业成长正能量,请勿过度解读。如有信息偏差,欢迎联系调整。)
来源:晚霞里写生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