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前夜,晚上8点,德州禹城的秋雨初歇。禹城市民程杰在自家书房里,正直播教网友识字。从一个个简单的拼音,到一个汉字,再到一整个句子,6年来,她坚持在云端为各地网友开设识字课堂。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的线上课堂已吸引20余万网友的关注。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平
中秋节前夜,晚上8点,德州禹城的秋雨初歇。禹城市民程杰在自家书房里,正直播教网友识字。从一个个简单的拼音,到一个汉字,再到一整个句子,6年来,她坚持在云端为各地网友开设识字课堂。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的线上课堂已吸引20余万网友的关注。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五十岁以上,很多人都年过六十,三分之二以上为女性,大多没“背过书包”。
如今,东北的“静待花开”能记账了,甘肃的“知足常乐”敢独自坐公交车了,新疆的李其红可以给孩子读故事书了……这些反馈让程杰甘之如饴。她用一堂堂公益识字课,帮“一群走得慢的人”,一点点追上了数字洪流的脚步。
讲台是她的天地
程杰与教学结缘,要回溯到2003年。彼时,26岁的她带着仅2个月大的儿子,跟随丈夫“北漂”。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全职带娃”从不是她的人生追求,可北漂生活的现实摆在眼前:无人帮衬照看孩子,她只能选择“跟着孩子找工作”。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程杰便顺势成了幼儿园的老师;等孩子升入小学,她又无缝衔接,转型为小学教师。凭借着对教育的热忱与负责心,她在北京一所小学一干就是8年,始终坚守在一至三年级班主任的岗位上。除了英语、音乐、体育学科外,班级里其余科目均由她一人包揽,且教学成果斐然——尤其是语文教学,她独创的“拆字记忆法”“拼音儿歌”,让班里几乎没有孩子在语文学习上掉队。
程杰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她所在的学校位于北京六环外,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或经商者的子女,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她没有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孩子,而是用耐心与巧思走进他们的世界,一点点帮助孩子们纠正不良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用爱与责任守护着这群“异乡小候鸟”的成长。
2020年,已过不惑之年的程杰为陪伴即将高考的儿子,不得不辞去北京小学的教职,回到老家禹城。离开那方熟悉的讲台,她的心里总像空了一块。“不谦虚地说,那8年的小学教学,我做得非常出色。”回忆起在北京的教学生涯,程杰的语气里满是骄傲与怀念,“那时候虽然累,可讲台就是我的天地,看着孩子们一点点进步,再辛苦都觉得值。”
从“教孩子”到“教大人”
刚回到禹城的那段日子,离开讲台的程杰总有些无所适从,常常对着手机发呆。一次刷短视频时,她看到有老师直播教拼音,心里突然泛起一个念头:“我有多年教孩子拼音的经验,说不定也能试着做直播教学?”可真正上手后她才发现,线下教学游刃有余的自己,在线上创作领域竟是彻头彻尾的“小白”——拍摄角度怎么调才能让板书清晰可见?剪辑软件的各项功能该如何操作?视频时长控制在几分钟内最能留住观众?一连串的问题挡在面前,每一个都需要她从零开始摸索。
没有专业的团队协助,也没有高端的拍摄设备,程杰便把自家的阳台改造成了“临时演播室”:一张桌子,再加上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是她全部的“装备”。她每天对着手机反复练习拍摄,对着剪辑教程一点点琢磨操作技巧,常常忙到深夜。
最初,她发布的是儿童拼音教学视频。整整5个月里,她雷打不动地坚持“录制—剪辑—上传”的节奏,粉丝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慢慢积累到5000人。那段时间,直播和短视频没有给她带来任何收入,可程杰却乐在其中:“我没把这事儿当成谋生的活儿,更像是打发时间的趣事,帮到那些没条件上辅导班的孩子,特别有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程杰渐渐发现了问题:短视频只能单向传递知识点,无法与观众互动、答疑。“想让大家真正学懂、学会,实时互动才是关键。”抱着这样的想法,她鼓起勇气开启了人生第一场直播。
最初的直播间格外冷清:第一天只有5个观众,还都是偶然路过的“游客”,没等她讲完“a、o、e”的发音,人就都走了。但程杰没有放弃,依旧每天准时开播,认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慢慢地,直播间的人数稳定在了二十多人,留言区里的提问也越来越多:“老师,‘拆’字怎么写才能不写错?”“明天能讲讲怎么组词吗?”程杰一直以为,屏幕那端“潜水”的是陪着孩子听课的家长。
直到暑假快结束的一天,一场连麦彻底打破了她的认知,也让她开启了“成人识字”的大门。
那天直播时,有人申请连麦。接通后,一个略显沧桑的女声传了过来,带着几分紧张与局促:“老师……老师好,我组词总也组不好,您有啥好办法吗?”程杰愣了一下——这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家长,反倒像个中年人。紧接着,对方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愣住了:“老师,其实我是成年人,已经偷偷听您讲课好几天了。”
话音刚落,直播间的留言区瞬间“刷屏”:“我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认识的字特别少”“我是残疾人,没机会进校门,一直特别羡慕能认字的人”“我也偷偷听了好久,不好意思开口……”
其中一条留言让程杰红了眼眶,那是一位叫小敏的观众发的:“老师,我今年42岁,在云南的钢筋厂做工。我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每次签工资单,都得找工友帮忙;有时候工头给我少记两天工,只能认了,大家都叫我‘睁眼瞎’……”
这段留言让程杰的鼻子一下子酸了,她的喉咙也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她强忍着情绪,轻声说:“小敏,你别着急,以后我教你,咱们慢慢学,肯定能学会。”
挂断连麦,程杰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动。她打开电脑,搜索 “中国文盲人数”——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跳了出来:我国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文盲人口,还有3775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重重砸在程杰的心上。她突然想起直播间里那些“奇怪”的提问:“老师,怎么查公交车路线?”“药盒上的字怎么看才知道吃多少?”“收条应该怎么写才不会出错?”原来,那些她以为的“家长”,根本不是陪孩子听课,而是一群渴望识字、却被现实困住的成年人。她当即决定:把直播课改成专门教成年人识字的公益课,“我要帮他们追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量身定制”的识字课
决定教成年人识字后,程杰才发现,这比教孩子难多了。很多学员心里有自卑,总觉得“这么大年纪了还学认字,丢人”,不敢提问,也不敢连麦,很多学员的家人也不支持,觉得这么大岁数再学习实在没必要。
“一边鼓励他(她)们克服困难学习,一边重新设计课程,不能照搬教孩子的方法。”程杰转遍了禹城以及线上的书店,买了20多本成人识字教材,从《成人拼音入门》到《常用汉字3000个》,每一本她都逐页翻看,划重点、写笔记。有一本教材里的“生活场景识字法”让她眼前一亮,她把这些教材里的精华挑出来,从最基础的拼音教起,每个字都掰开揉碎了讲。
为了讲好拼音,程杰会专门录下自己的口型和舌头的位置,方便学员对照和理解。“你发不准翘舌音,我会建议你,看电视、打扫卫生的时候就把舌尖往上翘,什么时候咋翘都行了,你再练习这个音,就差不多了。舌头在你嘴里,别人帮不上忙,我只能告诉你该怎么做,就好比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
在备课的过程中,程杰习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每个字都要有一些延伸的触角,从字音怎么读,到字形怎么记,甚至追溯字的起源。如讲“砌”字,她解释说:“‘砌’字左边是‘石’,右边是‘切’,把石头垒在一起想要美观需要切割,又是一个形音义的组合,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每次直播,她将手机稳稳架在三脚架上,镜头对准纸面,她不美颜,也不露脸,“学员们眼神不好,得让字占满屏幕。”
“无论是拼音还是识字,我想教给大家的是原理,是方法,希望他们可以去领悟和应用,举一反三,学会学习的能力。”程杰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学员对汉字有更广的理解。程杰的书架上摞着一摞厚厚的书本,那都是她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教案,程杰说:“成年人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让他们知道字的来龙去脉,记得才更牢。”
为了照顾不同地区的学员,程杰还调整了上课时间。一开始,她晚上7点开播,没多久就有新疆的学员留言:“程老师,我们这里比内地晚两个小时,7点还在做饭,能不能晚点开播?” 她立刻把时间改成8点,还特意在直播间备注:“新疆、青海的学员别着急,等你们吃完饭再上课。”
藏在汉字里的师生情
一般来说,掌握2000个字就已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程杰的大部分学员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1500字—2000字,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程杰的直播间里,藏着太多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天南海北的学员,也来自他们与程杰之间,跨越山海的师生情。
“老师,我考到驾照了,我终于可以开车带着哥哥去医院拿药了。”采访间隙程杰接到了学生李琴的电话。57岁的李琴在电话中一口一句“老师”喊着,好像一名向老师汇报成绩的真挚孩子。这位来自内蒙古通辽的农牧民,小时候因为家庭困难,幼小的妹妹、残疾的哥哥都需要照顾,所以她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从未踏进过校门。不识字的窘迫,曾让她屡屡受挫,看不懂哥哥的病历,就连给哥哥买常用药,都要拿着旧药盒反复比对,生怕买错。由于住得比较偏远,家离医院有30公里,她也时常因不识字坐错车。
偶然刷到程杰的直播后,李琴被老师的讲解深深吸引,但又怕邻居笑话“这么大岁数还学认字”,只能躲在房间里“悄悄”学习。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就是李琴的学习桌,每天放完牧、干完活儿,她总在这坐很久。不仅如此,她还把自己的书借给跟她同样情况的同乡。
“老师,我真心诚意谢谢你,我以为我的人生就这样了,老师不仅教我认字,还总鼓励我,说‘学习啥时候都不晚’,如今取个快递、村里签字、去医院看病、手机转账,好多事可以自己办了,接下来我还要跟着老师学国学!”
与东北的“花开富贵”算是“不打不相识”。有一次直播时,留言里很多人反映屏幕清晰度不够,“程老师,换个好手机吧。”“好,等我挣了钱。”程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道。
谁知,一位学生居然私下组织大家“集资”给程老师换一部新手机。“花开富贵”以为是程杰授意,私信给她表达不满:“可以售课,是正规途径,但是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花钱。”程杰这才得知此事,立即叫停并感谢大家的心意。误会解开后,“花开富贵”成了“铁杆”粉丝,还采了一袋野山菇给程杰寄了过来。程杰收到时,心里暖暖的。她说:“我没给学员们什么,可他们总想着我。”
河南的“知足常乐”赵姐,则让程杰看到了“识字的力量”。赵姐58岁,做汽车配件生意几十年,从年轻就跟着丈夫走南闯北卖配件,凭着一股韧劲,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并在福建开了店。可她不识字,店里的进货单、出货单都看不懂,客户来买配件,有时候客户要的型号她找不到,只能打电话让儿子回来。“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小时候因为贪玩没识字。”赵姐第一次连麦时,这么对程杰说。赵姐学得很努力,每天边看店边上课,有时候记不住,就把字写在配件的包装盒上,看一眼盒子,认一遍字。“程老师,我现在能独自看店了!”赵姐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一群人“追光”
2024年春天,在学员们的“催促”下,程杰建了个微信群,群名叫“我们的识字班”。群里很热闹。每天早上,有人发自己写的作业:“程老师,你看我写的‘家’字对不对?”
程杰会一条条批改,用红色的字标注:“‘家’字的宝盖头要写得宽一点,把下面的‘豕’盖住,就像房子保护家人一样。”
云南的“花开四季”是个果农,之前因为看不懂单子,卖水果时总被收购商坑。在识字班学了一年后,她不仅可以看懂单子,还会用手机记账,收购商再也不敢坑她了。她在群里发了张自己果园的照片,说:“今年的苹果熟了,我能自己记账了,谢谢程老师,谢谢大家。”群里的学员们,虽然来自天南海北,却像一家人。
去年,在学生们轮番“催促”下,程杰以很低的价格上线了部分课程。除了教识字,程杰还根据学员的需求,加了“实用技能课”。有学员说“卖菜总算错账”,她就开了“算术课”;有学员说“不会用智能手机”,她就教大家怎么切换拼音输入法、怎么存联系人、怎么视频通话;她还特地编辑了一套“万事不求人”的攻略,“学员需要啥,我就教啥。”程杰总说,这些技能都是以识字为基础的,“先认字,再学本事,他们才能真正‘万事不求人’”。
由于长期久坐录课直播频繁腰疼,程杰休息了一阵,不少同学发来“催更”信息,可又担心程杰的身体。刚刚过去的教师节,程杰收到了最特别的礼物——学生们用刚学会的字发来的藏头诗祝福:“程门立雪意绵绵,杰士倾囊智慧传。老树繁桃花李艳,师恩似海韵长绵。程杰老师我们想您了。”这一刻程杰觉得一切都值得。
(学生发来的写字作业)
“向内求,十年如一日;向内求,日日如新生。”这句话是程杰最喜欢的话,虽然学员们或多或少由于出身等客观原因,在前半生过得很辛苦,但是他们没有停下脚步,面对当下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别人求开心时他们求进步,努力追赶着这个时代。
程杰的社交背景页,是一个“光”字的分解。“你看‘光’这个字,多像一个人举着火把。”直播时,程杰常常和学生们分享这个字的含义,“我们学习认字,就是给自己举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的路,也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光亮。”
程杰像一盏灯,用自己的光锥,守望着“云端识字班”;而她的学员们,也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一场静默的觉醒——他们是在重新定义人生的坐标,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来源:酱子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