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品美味!中国特色名优农产品(上海)博览会圆满收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6:31 1

摘要:三天展会667万,两个月后变成3.2亿,这数字像打了激素,却真实躺在上海农委的11月报表里。

三天展会667万,两个月后变成3.2亿,这数字像打了激素,却真实躺在上海农委的11月报表里。

我盯着42%的预制菜占比,脑子里蹦出的不是资本故事,而是自家冰箱——谁把长三角的厨房一次性打包塞进了冷冻层?

9月30号西郊国际门口,我挤在淮南牛肉汤的摊前,大师傅抡勺舀汤,油花溅到采访本上。

旁边大姐一边喝一边直播:家人们,喝完这碗,链接上车。

她卖的不是汤,是料理包,39块8十袋,平均一袋不到四块,比菜市场买生肉便宜。

我当场下单,回出租屋一煮,味道跟现场差得不多,那一刻我明白,展会最大的展品是“省时间”。

后面的事像按了快进。

丰收日餐饮把云南黄牛肉写进菜单,50吨牛腿肉从昆明挂车直送上海中央厨房,切片、腌制、抽真空,三天后出现在300家门店的小票上。

顾客只晓得肉嫩,不知道供应链公司已经在淮南拿地,明年十月前再养两千头,专供上海。

土地是安徽的,工人是安徽的,标准是上海农委定的,利润大头留在上海,安徽赚走就业和税收,谁也没吃亏。

最魔幻的是长三角直供基地名单,上海出市场、出检测、出品牌,江苏出冷链车,浙江出包装厂,安徽出土地和人力。

四家人凑一桌,把“产地”两个字拆成十四行,每一行都写着效率。

以前菜农半夜蹲批发市场,现在手机接单,上午采下午发,晚上就躺在盒马冷柜。

价格没涨,中间商少了两道口,农民多挣一毛二,消费者少花三毛,平台抽5%,数据留在上海机房。

有人担心预制菜抢饭碗,我跑了两家倒闭的小餐馆,老板把锅铲一扔:不是菜抢人,是人抢时间。

外卖骑手平均送餐12分钟,现炒来不及,料理包丢沸水里滚3分钟,剪袋倒盘,撒葱花,拍照,出餐。

顾客吃得快,平台抽成低,老板才能活下去。

展会只是把这条暗流拉到阳光下,顺便给安徽牛肉、江苏虾仁、浙江笋片发了张集体身份证。

3.2亿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退货率:0.7%。

电商平均退货8%,预制菜把口味做成标品,不好吃也难吃不到哪去。

上海老太太一边骂添加剂,一边把酸菜鱼回购五次,她说一个人吃饭,半包刚好,不浪费。

年轻人更直接:锅都懒得刷,袋剪子剪开,微波炉叮四分钟,洗碗只洗一个盘子。

厨房越来越像仓库,生活被压缩成冷冻格,我们花小钱买回的不是饭,是半小时自由。

展会结束那天,我捡到一张被踩烂的观众证,背面写着“让农民多赚一点,让市民省一点”。

口号土得掉渣,却真正把交易做大了。

政府没补贴,只搭台子,企业自己唱戏,利润算得清清楚楚,没人讲情怀,却人人得利。

长三角的农田、工厂、冷库、餐桌被一条隐形传送带串起,上海负责按开关,另外三省一市负责跑,跑得快,钱包鼓,跑得慢,订单就滑到隔壁镇。

3.2亿只是起点,淮南的第二个基地已经动工,2026年还要再建八个。

预制菜占比冲到一半指日可待,也许再过两年,你吃的每一口外卖都先在西郊国际的Excel表里转一圈。

想抗拒?

可以,自己下班买菜洗菜切菜炒菜洗碗,花掉一个半小时。

愿意省时间,就接受那袋标品,它不一定更好,但一定更确定。

展会教会大家一个赤裸道理:效率才是最大的口味。

只要够快、够便宜、够稳定,舌头会自己说服自己。

至于是不是失去烟火气,谁在乎?

烟火气填不饱肚子,半小时自由却可以让人多刷两集剧。

上海把农业展办成时间交易大会,买方是每一个赶时间的普通人,卖方是整片长三角,成交用秒表计算,利润用分钟丈量。

来源:神秘山雀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