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奥匈帝国山地兵单兵装备(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07:00 3

摘要:面包袋(Brotsack)由亚麻布制成,高宽均为30厘米,正面是一个宽大的袋盖,袋盖上缝有两条亚麻布束带,上面配有金属孔。袋底下方缝有两个单针扣,束带穿过单针扣就可以固定袋盖。

面包袋(Brotsack)由亚麻布制成,高宽均为30厘米,正面是一个宽大的袋盖,袋盖上缝有两条亚麻布束带,上面配有金属孔。袋底下方缝有两个单针扣,束带穿过单针扣就可以固定袋盖。

面包袋通常为棕色,但战时也采用灰色和浅橄榄绿等。面包袋顶部两侧有两条可以调节背带。中间有两条配金属钩的短挂带,金属钩可以挂在士兵腰带上。

棕色面包袋和军用水壶

灰色面包袋

面包袋内分为两个隔层。外隔层通常存放烟斗,烟草,餐具和枪械清理工具。内隔层通常存放每日配给的面包和肉罐头。内隔层右侧有一个狭窄的垂直口袋(也有不配此口袋的款式),用于存放军用水壶以防倾倒。战时士兵还会在面包袋内存放12盒(每盒2个弹夹共10发子弹)步枪子弹,以此取代挂在野战背包下面的弹药背包。

战时各种颜色的面包袋

野战水壶(Feldflasche)采用铁皮制作,内层白色搪瓷,外层绿色搪瓷,容量0.5升。水壶采用软木塞封口,软木塞顶有一个铁皮盖,盖上金属环用一根绳子固定在壶口旁金属环。水壶配有一个0.35升的搪瓷水杯,水杯中间有两个垂直焊接的金属环,当水壶套入壶底时用一根绳子固定在壶口处。

三个操作探照灯的士兵,最左侧拿着双通望远镜的士兵身上背着的就是野战水壶

水壶外部会套上一个薄亚麻布袋,用于保温和保护水壶搪瓷面。水壶和水杯印有生产商的印章和生产年份。此外水壶还配有一个亚麻布背带,固定在壶口旁的两个金属环上。战时这种水壶被标准化用于所有兵种,但去除了布袋和背带,水壶直接存放在面包袋内。

水壶下面就是水杯

步兵饭盒

步兵饭盒(Infanteriekochgeschirr)由镀锡铁皮制成,样式为扁平椭圆形容器。饭盒分为盒盖和盒体。盒体容量为3升,由一块铁皮环形焊接并同底板边缘压合而成,盒体配有铁丝制成的旋转提手,该提手连接在饭盒两侧的金属环中。盒体侧面各铆接两片金属片,金属片在向内位置直角弯折。

盒盖为铁皮冲压一体成型,容量为1升,正面配有一个可折叠手柄,手柄前端弯折,盒盖盖在盒身时,手柄弯折处可以勾住提手。盒盖侧面也各铆接两片弯折金属片,盒盖和盒体的弯折金属片中间穿过皮革带,然后将饭盒固定在野战背包上。

1910年步兵饭盒进行了修改简化,合体采用冲压一体成型;增加了容量0.9升的盖碗,盖碗侧面有两个向上旋转的铁丝把手,盖碗放置在饭盒底部;盒盖侧面的两片金属片改为一片,金属片两端向外呈直角弯折,盒盖的金属片和盖碗的铁丝把手可用来穿过和固定皮革带。

1910年军服条例中规定的野战饭盒

下图士兵们正在用野战饭盒煮热咖啡。奥匈野战饭盒和德国野战饭盒类似于,这种椭圆形饭盒最早来源于瑞士,德国将饭盒一层凹陷,改为肾形便于士兵握持。饭盒是炊具和餐具二合一,但奥匈更多作为炊具,在野外煮饭,而且两个士兵共用一个,另外再配发单独餐具用作吃饭。

餐具

士兵吃饭用的餐具(Eßschale)是两个用铁皮冲压一体成型的碗和盖,表面镀锡或珐琅。碗身为圆形,直径155毫米,高85毫米,容量1.25升。碗口上边缘包边,并固定两个可旋转的矩形金属环,穿过皮革带固定在野战背包上。碗盖为圆形,容量0.3升,可以用作固体食物容器。碗盖边的金属孔配有一个挂钩,方便悬挂。餐具通常放置在一个棕色亚麻布袋中。

棕色布袋和餐具

碗盖和碗身

1912年推出了一款长方形铁皮餐具,铁皮表面镀锡或珐琅,样式为圆角长方形,长180毫米,宽150毫米,高75毫米,容量1.55升。碗盖容量0.45升,配有一个铁丝制成的手柄,可向内折叠收纳。碗身两侧有一个可动的金属提手,碗身长边中央焊接金属扣,用于穿过皮革带固定在野战背包上。

镀锡餐具的采用简化处理用于降低生产成本,取消了碗身长边的金属扣,替代为在碗身短边的固定提手的铆钉处增加简易的金属环。

折叠提灯

在山间狭窄小径与冰封道路上的夜行中,任何一步踏错都可能致命,而折叠提灯作为夜行的重要光源。

折叠提灯(Laterne)在战前是登山装备之一,1918年条例将其标准化。折叠提灯用镀锡板和透明石膏制成,由前板,后板,两个侧板,底板和顶板组成。后板处可以滑动,上面固定抛光铁制椭圆形反光板。推起后板的开口用来点燃蜡烛。蜡烛穿过底板孔洞后固定。左侧板为实心,右侧板和前板中间有矩形镂空,并填充了透明石膏,并有两道金属丝护网保护透明石膏。前板两侧设有3到6毫米宽的矩形卡槽,用于固定底板和顶板。侧板顶部设有六个通风孔。

顶板中央开孔,并铆接圆形盖板,圆形盖板下留有三处侧向通风孔。顶板上的焊接铁环上连接一个两段式铁丝提手。底板,顶板和侧板通过铰链和后板连接。折叠状态下,提灯可以通过金属挂钩悬挂,并收纳于蜡布或亚麻布套中,存在野战背包内侧面位置。折叠提灯全重0.35千克。

雪镜

在冰川环境或地面被积雪覆盖时,白色积雪会反射强烈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眼睛造成损害,从而造成看不清东西,出现“雪盲”症状。这种情况下需要佩戴雪镜来保护眼睛。

雪镜由两个镜框,两片镜片,连接带和固定带组成。铝制镜框设有四个卡扣用于固定镜片,背面衬有天鹅绒软垫。每个镜框侧面均有侧挡,可以防止阳光从侧面射入,上面还配有通风孔。镜框上有孔洞用于固定连接带和扣带。镜片为圆形,直径50毫米,采用染色的绿色或深棕色玻璃制成。连接带宽10毫米,穿过镜框内侧后铆接固定,使两个镜片中心间距和瞳距(约60毫米)相匹配。固定带为弹性橡胶带,长40到45毫米,宽10到20毫米,通过铆接或缝合固定在镜框侧挡处。所有雪镜单独放入一个直径60毫米,高80毫米的圆形贴合保存。

雪鞋

雪鞋的作用在于扩大行走面积,防止士兵的脚陷入积雪中。

1912年山地部队士兵合影留念,照片中间是山地部队装备,包括滑雪板,冰镐,绳索和雪鞋。

雪鞋由椭圆形木制框架,支撑带,鞋后跟固定夹,鞋头环,绑带和鞋底带组成。椭圆形木制框架由梣木条制成,厚8毫米,宽25到30毫米。木条中间设有12到18个穿绳孔,用4毫米粗的麻绳作为支撑带。鞋底带长30厘米,宽75到80毫米,上下带有包边,由麻绳穿过鞋底带固定在支撑带上。

鞋后跟固定夹由一根3毫米粗的镀锌铁丝经过特殊弯折处理,两端形成环状结构以固定鞋跟绑带和鞋背绑带。鞋跟绑带宽15厘米,用于防止鞋子向后滑动。鞋背绑带长1.2米,宽20厘米,用于将鞋子固定在雪鞋上。鞋头环位于鞋头左右两侧,由3毫米粗的铁丝制成,用于穿过鞋背绑带并固定住。

滑雪板

滑雪板采用白蜡木制成,这种坚韧且富有弹性的木料重量适中且收缩率低,正是制作滑雪板的理想材料。而且白蜡木还具有易于加工和上漆的优点。

滑雪板共有三种尺寸:180,190和200厘米,最窄宽度为7到7.5厘米。为了保养滑雪板,必须将其存放在干燥处,而且为了防潮,需要用焦油涂抹滑雪板表面,并用烙铁或明火将焦油烧透。为避免积雪粘附,滑雪板需要在表面涂抹蜡质保护层。

马蒂亚斯·兹达尔斯基发明的新型的滑雪板固定器,通过金属固定器将靴子扣紧并采用弹簧连接滑雪板,其后由猎兵军官奥尔格·冯·比尔格里进一步改进的设计,并逐渐取代了滑雪板的传统皮带式固定,尽管皮带滑雪板也仍旧继续使用。

比尔格里改进的滑雪板。鞋子通过皮带扣紧在固定器的踏板上,借助固定器的旋转关节,滑雪者可以抬起脚在雪地行走或滑行。

传统皮带式滑雪板,直接将鞋子用皮带固定在滑雪板上即可。

为了辅助登山,人们会在滑雪板的滑行面上套上所谓的攀爬辅助带,通常由海豹皮制成。若无毛皮可用,则将织带或皮带缠绕在滑雪板上。

攀爬辅助绳:左为织带,右为海豹皮。海豹皮条缝在亚麻布底衬上,前端用皮革加固,尾端形成一个环扣,套在滑雪板尖端。随后将这个绳拉伸覆盖滑雪板的滑行面。海豹皮面朝下,皮革纹路经过特殊处理,确保确保向前滑行顺畅,但无法向后滑行。

两根滑雪杖采用榛木或竹子制成,长度为115到130厘米,杖尾旋入杖钉。雪轮由圆形木制框架构成,通过皮带和铆钉固定在杖身。雪轮作用是防止滑雪杖陷入积雪。

阿尔卑斯登山杖

阿尔卑斯登山杖是山地部队富有特色且极为实用的装备之一。这种由山区猎人长期使用的登山杖,在陡坡行进时能提供安全支撑,同时可以充当临时枪托辅助射击瞄准。

1907年登山杖成为山地部队专用装备。首批标准登山杖采用竹子制作,后来改用阿尔卑斯山区常用的榛木制作。

根据1919年条例规定,登山杖由杖身,杖钉和尾部夹套组成。杖身采用笔直的榛木制成,底部直径30到35毫米,顶部直径25到30毫米,长度为160到200厘米。杖钉的方形尖刺长约12厘米,并经过淬火处理,杖钉用螺丝钉固定在木头上,螺丝钉部分长65毫米。尾部夹套由铁皮制成,底部有一个用于放置杖钉的孔洞,尾部夹套的作用是防止使用杖钉时木头碎裂。

杖头和杖钉

冰镐

冰镐是山地部队的必备装备。冰镐通常被当做通用工具,比如在冰雪中台阶和敲入岩钉等。在高山地区,冰镐被用过攀岩辅助工具,登山杖和近战武器。

1918年颁布的山地作战装备和军服条例最终统一了冰镐采用型号:冰镐采用淬火钢材锻造而成,部位包括木杆和冰镐头。冰镐头一头为镐尖,另一个头为镐铲。镐尖长120到140毫米,镐铲长80到100毫米。镐尖和镐铲均轻微向下弯曲。镐尖前部设有6到8个倒刺状齿牙,末端延伸出约5毫米长的垂直刃片。

1918年条例中的冰镐

冰镐头中间有两个直径4毫米的孔洞,用于将冰镐头铆接在木柄上。木柄采用笔直的梣木制成,木纹纵向平行且无节疤,下端呈椭圆形,截面为圆柱状,长度为95到105毫米之间。木柄尾部配有尖刺,由铁皮护套与锻造钢尖构成,护套用一根销钉和木柄尾部铆接固定。冰镐总重0.9到1.1千克。

冰爪

冰爪是安装在鞋底的金属装置,帮助在冰面上安全行走。冰爪也可以用于极陡的斜坡上行走,所以被山地部队所使用。

山地部队通常使用十齿冰爪和四齿冰爪。四齿冰爪尺寸较小易于携带和存放,但在冰雪覆盖的地区适用性有限。四齿冰爪被定义为通用登山装备,十齿冰爪则被定义为高山装备。冰爪通常存在在一个亚麻布制成的袋中,并放入野战背包里,或将冰爪固定在背包外侧。但为了防止冰爪在携带和存放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和装备损坏,需要在冰爪尖头套上软木或金属护套。

军服条例中的十齿冰爪(左)和四齿冰爪(右)

四齿冰爪由整块钢材锻造而成。六片分叉的齿中,四片朝下,呈弯曲尖锐状并经淬火硬化。剩下中间两个齿相对而立,向上弯曲并在末端卷成环状,其上连接直径3毫米的可拆卸铁环,用于固定鞋子绑带。冰爪绑带长80厘米,冰爪总重0.45到0.56千克。四齿冰爪佩戴在前掌和后跟之间的鞋弓位置,主要用于用于在冰径和冰道上安全行走,必要时也可用于无积雪的冰川或冻结的雪原,但并不适合严苛的冰面环境。

十齿冰爪由三部分组成:马蹄形的前后齿和十字形的中间部分。前后齿通过中间部分的延长部分相连。十字形延长部分末端为两个环扣,可插入前后齿对应的椭圆形环中。前后齿各有四根和中间部分有两根经过淬火处理的四棱尖刺,长30到32毫米。前后齿和中间部分上均有两个圆形孔洞,连接直径3毫米的铁环。后齿两个铁环连接一根直径12毫米的微曲铁丝,用来防止靴子向后滑脱。十齿冰爪根据鞋码分为五种规格。冰爪绑带长度为130到150厘米,冰爪加绑带全重0.72到0.83千克。

资料来源:《Histor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of the Austrian Mountain Troops from 1906 to 1918》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