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八月,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其子朱常洛继位,称帝为明光宗,可是他仅在位一个月便因红丸案去世。
【历史小知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八月,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其子朱常洛继位,称帝为明光宗,可是他仅在位一个月便因红丸案去世。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明朝之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本期介绍明朝时期中医药著作之吴崑的《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
(一六八)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又简称《素问吴注》或《内经吴注》,是明代医家吴昆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性著作,成书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公元1594年)。全书共24卷,作者以王冰(号启玄子,唐朝医学家)二十四卷本为底本,遵循王冰整理的81篇《素问》分篇次序,参考北宋代著名医家林亿的“新校正”,以吴昆自身深厚的儒学功底,对《素问》七十九篇(原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逐篇分段做出完整注释,共有4867条校注,涵盖《素问》81篇的全部内容,其中校改凡吴氏移动、径改原文,是他以特有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校勘。每篇篇首简述该篇大意,使读者明确本篇的主题与中心内容;每段文字详加剖析,结合临床实际,对经文进行精辟解释。
吴昆在注释《素问》时多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所涉及到的生理、病理、脉法及诊治等问题作出精辟的解释。例如:在注释“三焦者,决渎之官”时,他结合中医的生理病理理论阐发“三焦为决渎之官”的内在机理和临床意义。
他根据古代文献和医理,对流传中的错简、讹误、衍文、脱简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和修正,并常常注明“旧本某字误作某,今改之”,力求恢复经文原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文本基础。吴昆对其中的运气七篇大论的注释尤为精详,系统梳理和解释了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对后世研究运气学说影响深远。他在注释《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时,他不仅逐条分析,还总结归纳,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法则,体现了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临证思想。全书刊号着严谨的校勘、精深的医理阐发和简洁的文风,在历代《内经》注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后代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重要的一部经典参考注本。
正如吴昆在自序中说:“《内经》象日,《灵枢》象月,睹日月而知众星之蔑矣。……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庶几昧爽之启明哉,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编者注:指作者)束发修儒,无何徙业,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署名《内经吴注》。”
2、《脉语》内容简介
《脉语》又称《脉学精华》是明代著名医家、医学理论家、藏书家吴昆编著的一部系统论述脉诊理论与技法的脉学专著。成书于明万历十二年(即公元1584年)。全书分上下两卷,共六十四篇短文,内容涵盖脉诊的基本理论、方法及临床应用,具体内容如下:
一、卷上:《下学篇》为脉法基础知识。阐述了医者取脉方法与患者的部位定位,强调平旦(清晨)取脉,以手太阴肺经为基准,掌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明确了三部脉象与人体部位的对应关系——寸部候胸以上至头,关部候膈以下至脐,尺部候脐以下至足。
细化五脏六腑六部所主,如左寸主心与小肠,右关主脾与胃等。
描述了五脏的正常脉象特征,分析了五脏病脉、列举五脏危象脉象,
详述了32种常见病脉(如浮、沉、迟、数、滑、涩)及其临床意义。
记录了23种怪异脉象(如弹石脉如石弹指,雀啄脉如鸟啄食),多属危重症候。同时对特殊人群,如妇人脉法:探讨妊娠脉象(如尺脉滑而断绝不匀为经闭,三部浮沉正等为孕)以及小儿脉法:针对三岁以下儿童,通过虎口三关(风关、气关、命关)纹色判断疾病。
二、卷下:《上达篇》为脉法理论深化。阐述了脉象形成原理,脉象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如寸部法天,尺部法地);强调了脉象的生机与气血运行的关系;系统介绍了全身脉诊法,包括人迎、寸口、趺阳等部位;提出了七种诊脉手法(如上下、来去、至止)及六种残脉(如六残脉)。讨论了特殊的脉位,如反关脉、上鱼脉。分析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如浮为阳,沉为阴)及其临床意义;探讨了脉象的异常变化(如重阴重阳、脱阴脱阳)。
最后叙述了脉案书写规范格式,首次提出脉案书写的七条标准,要求完整记录望闻问切、病程演变及处方依据,强调医者责任。
【作者吴昆简介】
吴昆(公元1551—1620):字山甫,号鹤皋,自号参黄子。明代南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明代著名的医家、医学理论家、藏书家,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昆出生于儒学世家,祖父叫吴正伦,医术高超,曾治愈明神宗朱翊钧及穆宗贵妃的病而名震朝野,后遭到宫中太医妒忌而饮毒酒身亡;父亲吴文韬、伯父吴元昌,堂叔吴行简均为当地名医,他们修德隐居,祖上家中藏书丰富。
吴昆自幼聪明,过目不忘,他熟读六经,习儒举业,他15岁考举人未中,转而专攻医学,拜乡贤名医余午亭为师,系统学习医术。吴昆“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他博览医学典籍,尤以《内经》研究著称,他行医颇复盛誉,在恩师余午亭的鼓励下,他遂负笈万里,遍历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师从众多医学贤士,人称吴昆拜了七十二师,所获甚多,医术大增。也因此当时人赠其雅号为“参黄子”,就是喻吴昆能洞察黄帝经旨之奥,医技精湛,见解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令众医折服。
吴昆著有《黄帝内经素问吴注》24卷、《脉语》2卷、《医方考》、《针方六集》6卷,另有《十三科证治》及《参黄论)、《药纂》、《砭考》等,但大多已佚失。
来源:福建桃花岛陈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