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党生先生的《本源中医药研究院赋》,以辞赋之庄重体例为骨,以中医“守本创新”的时代命题为魂,在凝练典雅的文辞间,铺展了千年岐黄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的传承脉络。全文以“本源”为核心线索,串联起“文化溯源——人物立心——院志践行——时代展望”四重维度,既深植中医
守本开新:《本源中医药研究院赋》的文化解码与时代回响
■褚成炎/文
黄党生先生的《本源中医药研究院赋》,以辞赋之庄重体例为骨,以中医“守本创新”的时代命题为魂,在凝练典雅的文辞间,铺展了千年岐黄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的传承脉络。全文以“本源”为核心线索,串联起“文化溯源——人物立心——院志践行——时代展望”四重维度,既深植中医的哲学根基与济世初心,又彰显当代中医人破壁生长的智慧与担当,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医文化“精神图谱”。
赋作开篇以“天地氤氲,万类滋荣;乾坤浩荡,阴阳化生”起笔,未直言中医,却已将中医最核心的哲学内核——“天人合一”悄然托出。在中医的认知体系中,人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天地自然同频共振的有机整体,气血运行、脏腑调和皆顺应乾坤阴阳的变化规律。这两句看似写景的文辞,实则为全文奠定了“以天地为经,以生命为纬”的论述基调,点明中医之“本源”,首先是植根于华夏文明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
紧接着,“溯至神农尝草,岐黄论道”两句,以华夏医史中最具标志性的两大事件,为中医的“本源”锚定了历史坐标。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牺牲,并非单纯的“辨药”之举,而是中医“济世活人”初心的源头;岐黄在《黄帝内经》中的问答,也不止是理论建构,更确立了“辨证施治”“治未病”的核心准则。正是这份初心与准则,支撑起“百代之方书由是而兴,万民之沉疴赖此以宁”的文化底气——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杂病论》,从《本草纲目》到后世无数验方,中医始终以“解民疾苦”为己任,这便是其穿越千年而不衰的“本源”之基。
而“然世变如川,昼夜不息,岂容古法凝滞于寒冰?”的诘问,则陡然将视角从历史拉向当下,抛出全文的核心命题:中医的传承,从非墨守成规的“复古”,而是“负薪续火”式的延续。“负薪”喻指坚守中医的哲学本源、理论根基与济世初心,这是不可动摇的“根”;“续火”则指向顺应时代变化,以创新手段激活古法活力,这是面向未来的“脉”。此句以反问破题,既点出时代对中医的挑战,也暗含对当代中医人的期许——唯有守住“本源”的“薪”,才能点燃照亮新程的“火”。
若说开篇是“立道”,第二段则是“立人”。赋作以“观夫巴山蜀水,青城雾隐玄机,峨眉月印真形”转入地域叙事,并非单纯的场景铺陈:巴山蜀水自古便是中医药的沃土,川芎、川贝等道地药材享誉天下,青城山的道家养生术、峨眉山的佛门调气法,皆与中医文化深度交融。这片土地的“玄机”与“真形”,实则是中医植根于地域文化的生动注脚,也为“本源”研究院的诞生铺垫了文化土壤。
在这片沃土上,“文军周君”成为当代中医传承者的精神具象。其经历暗藏“守本——践行——创新”的完整轨迹:“负笈锦城杏苑,深汲灵兰秘典”,写的是“理论守本”。“锦城杏苑”点出蜀地中医教育的深厚积淀,“灵兰秘典”代指《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喻指周君对中医理论根基的深耕——唯有吃透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腑之理,才能真正触达中医的“本源”;“立身天府膏壤,广承橘井清泉”,则写“实践守心”。“橘井”典出汉代苏耽以橘叶井水治病的传说,象征中医“医乃仁术”的初心,暗指周君扎根民间、服务乡邻的践行——中医从来不是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在望闻问切中与百姓共生的“活学问”。
“卅载焚膏继晷”的坚守,终凝结为两大创新成果,而这正是“守本”与“创新”的完美融合。其一,“凡食饵皆可代金刃,化痼疾于无形——此即‘药食同源’之奥义”。此处的“药食同源”并非对古训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诊疗价值的深度挖掘:传统认知中,“食饵”多与“养生”关联,而周君将其升华为“代金刃”的治疗手段,以日常食材调和脏腑失衡,让中医调理更贴近生活、更易普及,这是对“治未病”本源理念的当代活化。其二,“更创‘无极玄针’,妙引天地真气,融经络以通神明”。“无极”源自《周易》,喻指混沌未分的天地本源之气;“无极玄针”则是对传统针灸的创新——不泥于固定穴位,而是循经络之气的运行轨迹施针,引天地自然之气与人体气血相融,既坚守了“经络学说”的本源,又突破了传统针法的局限,让千年针灸术更适配当代人慢病多发的痛点。
“于是古树发奇枝,千年医道再续新章”的比喻,恰是对周君传承实践的精准概括:“古树”是千年岐黄文化,“奇枝”是立足本源的创新成果,唯有深扎“本源”之根,才能长出适配时代的“新枝”。
第三段以“其院立基甲午,志在融通今古”明确研究院的定位,将个人实践升华为集体使命。“甲午”(2014年)是时间坐标,更暗含时代意义——此时正值中医药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加速融合的关键期,“本源”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应和了时代对中医“守本创新”的呼唤。其核心使命可概括为两点:“慢病快调,直指根本”与“育才弘道,薪火长明”。
“慢病快调,直指根本”,道破了当代中医诊疗的核心优势。不同于西医针对症状的“对症治疗”,中医的“慢病快调”之“快”,并非单纯追求时效,而是“直指根本”的精准——当代人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颈肩劳损等慢病,多源于长期的阴阳失衡、气血瘀滞,中医不独降血压、控血糖,而是从肝脾肾调和、经络疏通入手,解决致病的“本源”问题,实现“标本兼治”。这既是对“辨证施治”本源的坚守,也是对当代疾病谱变化的主动回应。
“育才弘道,薪火长明”,则跳出诊疗本身,指向中医文化的永续传承。中医的延续,从来不止于技法的传递,更在于“道”的传承——“道”即“仁心济世”的初心与“天人合一”的智慧。研究院以“育才”为抓手,实则是在培育既懂经典、又通创新的“新中医人”,让中医的“本源”精神通过一代代传承者延续下去。
赋作随后以“肽极饮”“无极玄针”“奇方百种”为具象载体,展现“融通今古”的实践成果。“肽极饮”“宛如甘露凝自瑶池”,既循“药食同源”古训,选取天然食材为原料,又融入现代生物科技(小分子肽提取技术),解决了传统食疗吸收慢、见效缓的问题,让“固本培元”从经验性养生升级为可量化的科学方案;“玄针化雾,恍若甘霖沛然降下”,以文学笔法写针法的温润渗透,暗指其突破传统针灸的痛感局限,更适配当代人的诊疗体验;“复有奇方百种,皆秉君臣佐使精义,悉经千锤百炼而成”,则强调创新的底线——所有成果皆以中医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为根基,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绝非脱离本源的“空中楼阁”。
“银瓶贮玄液,玉版镌秘要”的细节,藏着“古方新传”的深意:古人以玉版镌刻医典,是为了留存智慧;今日以“银瓶”贮藏制剂、以现代技术记录“秘要”,则是为了让中医智慧更易传播、更能落地。最终“古木灵根,遂绽科技之奇花”的总结,再次呼应“古树发奇枝”的比喻,点明研究院的核心价值——以科技为养分,让中医的“本源”之根,绽放出时代的“新花”。
第四段将个人与院所的实践,升华为对中医未来的思考:“至若文军之思,尤贵洞烛幽明:欲使岐黄之舟远济沧海,必假科技长风为帆。”此处的“洞烛幽明”,指的是周君对中医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在全球化、科技化的时代,中医若想突破地域与认知的局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不能固守“经验医学”的壁垒,而需以科技为“帆”,为传统理论找到现代注解。
“遂倡‘科技加冕中医’”,是全文最具时代性的论断。这里的“加冕”绝非“取代”,而是“赋能”:用现代生物科技解析中药成分的作用机制,让“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被更广泛理解;用大数据与AI分析诊疗案例,优化“辨证施治”的精准度;用红外热成像等技术辅助观察经络运行,让“无形”的经络显化出“有形”的依据。科技不是要改变中医的“本源”,而是要为其插上“走出去”的翅膀。
“联寰宇之智识,启绝学之新篇”,则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中医从来不是某一地域的“专属财富”,而是人类应对健康挑战的共同智慧。“联寰宇之智识”,既是邀请现代医学与科技力量对话中医,也是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整体调理方案推向世界,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而“今者宏著既颁,非独一人之思昭昭于天下,实乃千年圣火重耀人间之先声”,则将个人著作的发布,升华为中医文化复兴的信号——这不仅是周文军个人思想的传播,更是千年岐黄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的标志。
赋作结尾以“嗟乎!玄黄既判,道隐而术彰;星斗焕新芒,薪传则永昌”起兴,感叹自天地开辟以来,“道”(哲学本源)往往隐于背后,“术”(诊疗技法)则显于外,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星斗焕新),只要“薪火相传”,文化就能永续繁荣。这既是对中医传承规律的总结,也是对“本源”使命的再次强调。
“观本源所向,正是古木苍苍,其根盘结九壤之深,新枝已拂霄汉之光”,以“古木”为喻,将全文的“守本创新”理念推向极致:“根盘结九壤之深”,喻指中医的“本源”深扎于华夏哲学、济世初心与千年实践的土壤;“新枝已拂霄汉之光”,则喻指通过科技赋能、开放融合,中医已展现出面向未来的蓬勃生命力。
最终,“唯守其根本,方能生生不息;勇纳新泉,终使活水汤汤,泽被八荒”的论断,成为全文的“文眼”。这不仅是对“本源”研究院的期许,更是对中医文化生命力的终极解码:“守根本”是前提,唯有守住“天人合一”的哲学、“辨证施治”的准则、“济世活人”的初心,中医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定脚跟;“纳新泉”是动力,唯有主动拥抱科技、开放对话世界,中医才能打破局限,成为滋养人类健康的“活水”。
纵观全文,《本源中医药研究院赋》虽以“研究院”为名,却超越了对一家机构的书写,成为对中医文化“守本创新”的深情礼赞。在当代中医药振兴的背景下,这份“守本源、开新局”的智慧,不仅是中医人的行动指南,更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
【作者简介:褚成炎,著名学者、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中医药大家,大国大医贡献奖获得者。】
《本源中医药研究院赋》
■黄党生/文
天地氤氲,万类滋荣;乾坤浩荡,阴阳化生。溯至神农尝草,岐黄论道,百代之方书由是而兴,万民之沉疴赖此以宁。然世变如川,昼夜不息,岂容古法凝滞于寒冰?必有俊杰负薪续火,引此千年精魄,照彻新程。
观夫巴山蜀水,青城雾隐玄机,峨眉月印真形。有院名“本源”者,实乃岐黄新脉所系。文军周君,负笈锦城杏苑,深汲灵兰秘典;立身天府膏壤,广承橘井清泉。卅载焚膏继晷,终悟至理:凡食饵皆可代金刃,化痼疾于无形——此即“药食同源”之奥义。更创“无极玄针”,妙引天地真气,融经络以通神明。于是古树发奇枝,千年医道再续新章。
其院立基甲午,志在融通今古。慢病快调,直指根本;育才弘道,薪火长明。君不见“肽极饮”成,宛如甘露凝自瑶池,固本培元,焕发生机;更观“玄针”化雾,恍若甘霖沛然降下,疏壅通塞,涤荡心胸。复有奇方百种,皆秉君臣佐使精义,悉经千锤百炼而成。银瓶贮玄液,玉版镌秘要,古木灵根,遂绽科技之奇花。
至若文军之思,尤贵洞烛幽明:欲使岐黄之舟远济沧海,必假科技长风为帆。遂倡“科技加冕中医”,联寰宇之智识,启绝学之新篇。今者宏著既颁,非独一人之思昭昭于天下,实乃千年圣火重耀人间之先声!
嗟乎!玄黄既判,道隐而术彰;星斗焕新芒,薪传则永昌。观本源所向,正是古木苍苍,其根盘结九壤之深,新枝已拂霄汉之光——此乃岐黄之道不朽的明证:唯守其根本,方能生生不息;勇纳新泉,终使活水汤汤,泽被八荒!
来源:天下南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