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算他镜头里的县城年轻人在溜冰场绕一圈,也被觉得划出的是不是普通的弧线,而是一整片中国三十年的年轮。
前言
有人评论他的电影说,连拍麻辣烫都能拍出那种史诗般的气势。
就算他镜头里的县城年轻人在溜冰场绕一圈,也被觉得划出的是不是普通的弧线,而是一整片中国三十年的年轮。
他就是那位导演贾樟柯。
从《小武》中那位被“时代抛下”的小偷,到《任逍遥》里迷失在县城的年轻人。
他一直就像个“站在街头盯着看”的旁观者,把这时代的尘埃“拨拉”得干干净净。
不过,人民日报最新的文章一出,让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贾樟柯绝对不只是个普通的导演那么简单。
这次,他再次冲破了极限,连张艺谋和整个导演圈都被震住了。
“小人物”的代言人
说“我一辈子的女主角就只认你”这话,放在贾樟柯跟赵涛身上,真一点都不过分啊。
毕竟,贾樟柯镜头里总少不了赵涛,两人之间也是互相扶持、共同进步的。
1999 年,贾樟柯在挑选《站台》的演员时,差不多把山西的所有高校都走了一遍。
后来,他在太原师范学院舞蹈教室外,顿了顿脚步。
那会儿赵涛在给学生排舞,转个身的那一瞬间眼神,他一看就觉得,这就是女主“尹瑞娟”本人了。
贾樟柯觉得,从那眼神里可以看出,小城里年轻人的那份“拧巴”劲儿特别明显。
在接受采访时,贾樟柯也提到过:“赵涛身上展现的那种‘时代阵痛’,不是装出来的,是从骨子里自然流露出来的。”
那会儿的赵涛还只是一名舞蹈老师,根本没有打算成为演员的念头。
第一次和人对戏的时候,她连“镜头在哪儿”都不知道,但凭着对小城姑娘的理解和共鸣,把女主尹瑞娟那份倔强和脆弱演得真是到位极了。
这部电影在2000年拿下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亚洲电影奖”,赵涛也因此一下子成了知名艺人。
有人提,说贾樟柯发现了赵涛身上的那份野性和独特之处,赵涛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电影上的灵感。这种相互影响,算是他们合作的起点吧。
后来,巧巧在《任逍遥》中渴望爱情,却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到《三峡好人》里,沈红在拆迁工地上找丈夫的场景。
还有《江湖儿女》里面那个跨越 17 年的“江湖大姐”。
赵涛变成了贾樟柯电影中“普通人形象”的代表。
贾樟柯说他之所以拍了这么多电影,很多灵感其实都是源自于他老婆赵涛。
再说了,他们俩一路携手,帮着那些普通人走上了大银幕,还跑去参加了不少电影节,拿到了不少奖项。
因此,赵涛不仅是贾樟柯生命中的灵感源泉,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伙伴和知心人。
再加上赵涛的信赖与支持,贾樟柯创作出了不少令人赞叹的佳作。
现实主义的“发声者”
贾樟柯的镜头不像张艺谋那样追求视觉上的极致震撼,比如《英雄》里的满天红叶,或者《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金碧辉煌。
他也不像徐克那样打造那刀光剑影、武侠江湖的那般热闹。
反而将镜头对准热闹巷弄里的普通人,以最简单的画面,勾勒出一幅带点贾樟柯风味的“时代生存日记”。
不过那会儿,因为高考没有考上,贾樟柯只好去太原学画画,曾经偶然看到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让他感触挺深的。
电影中那场黄土地打腰鼓的画面,让贾樟柯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渴望的生活模样。
因此,贾樟柯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电影导演。
要说的话,贾樟柯挺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熏陶,他偏爱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反映在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讲小镇青年的日常生活,没啥太多花哨的东西,就是真实再现他们的点点滴滴。
在1998年,他拍的那部《小武》,算是他“普通人故事”路线的开端。
影片中的梁小武,是个靠行窃谋生的“手艺人”,但他的小聪明却不算纯粹。
他会偷偷把偷来的身份证放回原处,也会因为朋友发达后嫌弃自己而感到难过。
最后,他被铐在电线杆上,变成路人围观的“热闹场景”。
这个所谓的“小偷”故事,给不少人带来了思考,大家都忙着拼命“赚钱变富”,却只有小武还一直原地踏步,毫无变化。
有人觉得拍个小偷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用啊?
不过贾樟柯在采访中提到:“小武可不是‘个例’,他代表的其实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跟不上节奏’被时代抛在后头人的一个缩影。”
他心里想着的,正是这些被遗忘掉的人。
到后来在《三峡好人》、《天注定》等影片里,贾樟柯的镜头,总是不离那些被时代牵着走,迷失方向的人。
他用那种细腻、朴素、记录式的镜头,把人们对于远方的梦想和现实中的艰难差距,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对于贾樟柯来说,他的镜头不仅在记录生活,也在传达情感,他一直咬紧牙关,用自己的坚持把电影传播得更远更广。
令人意外的“突破”
拍了快二十年小人物,贾樟柯很清楚,很多年轻导演和他一样,渴望拍“真实的故事”,可惜还没个出头铺路的机会。
2017 年,他在老家山西平遥开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这一举动也算是他的一种努力吧。
这场展的特别亮点在于,专门为“多元中国”搭建了一个发声的平台。
贾樟柯把这个重要的文化传递地点放在山西的平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更留意那种市井生活的气息。
尤其近几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吸引了不少来自国内外的电影人,他们宁愿把电影在亚洲甚至全世界的首映机会留给这里。
这个电影节特别关注来自全世界的新晋导演作品,特别是中国的青年导演们,还有大师班和那些经典影片的展映。
因此,这个展也被称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平台之一”。
由此可见,作为这个平台的创始人,贾樟柯的成就绝对不简单。
而且在10月5日,贾樟柯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在平遥感受“汇合点”》。
他在文中提到:“2025年平遥国际电影展的主题是‘汇合点’。”
大家都挺期待能看到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展现出来的文化理念,比如说那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互理解的精神,还有合作共赢的意愿,感觉挺让人振奋的。
这篇文章一推出,立刻得到了不少点赞,评论区里也全是赞同的声音。
主流媒体对他的肯定,让网友们意识到,拍“真实的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肯定能得到应有的回馈。
不少人都觉得贾樟柯导演堪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实在是太出色了。
有人甚至认为贾樟柯这次真的算是“再次冲破了天花板”!
毕竟人民日报的含金量和权威性这点,没必要多说,大家都懂。
贾樟柯作为文艺界的人物,能在这样的官媒上发声,也算是得到官方的认可了,这事在导演圈里还真是不多见。
而且,贾樟柯在电影圈里早就有了不错的成就。
他不光在国际影坛上帮中国拿了不少荣誉,还成为第一个拿到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的华人导演。
再者,贾樟柯也是“第六代”导演的带头人之一。
除了创立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外,贾樟柯还担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院长职务。
因此,人民日报的文章也让不少网友感慨:“贾樟柯再次突破了天花板,让张艺谋和整个导演圈都哑口无言了。”
说到底,作为导演,张艺谋和贾樟柯在圈子里都算是领军人物,排得上号的那一批。
他们两个虽然专长的艺术领域不一样,但都真是挺出色的。
而且贾樟柯一直坚持相信电影记录的作用,把这个理念贯穿于他的创作之中。
他用大同煤矿的没落、三峡移民的迁徙,以及疫情期间社会的暂停,将个人的命运和集体的记忆串联成了一部“流动的社会史”。
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的中国环境里,这种以纪录片方式表达的创作态度,显得尤为宝贵。
结语
贾樟柯的电影里藏着最稳固的叙事秘密,每个故事都带着浓浓的烟火味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他以最真实的态度观察这个世界,坦率地对待人物,用镜头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为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贾樟柯一直是那个拒绝迎合市场,而专注于真实故事的讲述者。
在贾樟柯的影片中,咱们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各种滋味,就像那些故事就摆在自己身边似的。
同样,他通过细腻的讲述,让我们揭示了那些普通人背后隐藏的不凡经历。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