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晚上,很多人打开手机,没刷到大牌明星,也没看热搜,就盯着董宇辉一个人,在西安城墙上开了一场中秋直播,没唱歌,没跳舞,没抽奖,没送礼,可就是这么一场安静的直播,一千一百万人守在屏幕前,弹幕里全是别切屏,怕错过细节,有人说,这比看演唱会还上心。
中秋晚上,很多人打开手机,没刷到大牌明星,也没看热搜,就盯着董宇辉一个人,在西安城墙上开了一场中秋直播,没唱歌,没跳舞,没抽奖,没送礼,可就是这么一场安静的直播,一千一百万人守在屏幕前,弹幕里全是别切屏,怕错过细节,有人说,这比看演唱会还上心。
别的直播动不动几千万观看,央视中秋晚会才七百万,好多文化类直播靠卖货或者讲知识硬撑,董宇辉这场不一样,他不推月饼,也不硬塞知识点,他就带着人慢慢看月亮,听琵琶,说月饼怎么来的,苏式月饼为啥配江南祭月,广式月饼怎么跟家族故事连在一起,连包装上的字,他都挑了唐朝的楷书,因为西安是古都,这些都不是算法推出来的,是真东西,真话,真心思。
董宇辉的身份变了,以前他卖书,现在更像是在安排一场场文化的事,他亲自盯每个细节,不搞热闹的表演,选的不是大家都会唱的《明月几时有》,而是老曲子《阳春白雪》,不要灯光,不要特效,只拍城墙砖缝里透出的光,背景音乐也省了,换成风刮树叶的沙沙声,脚步踩在石板上的响,还有琵琶弦轻轻一拨的颤音,他这么一减,人反而更静下来听,平台爱推快的、炸的,他偏不,结果人反倒愿意停下来,多看一会儿。
有人说,这是观众看多了热闹短视频之后,心里慢慢变静了,微博上“文化松弛感”这个话题,2024年第三季度多了三成七,也有人觉得,这种模式离不开董宇辉自己懂的东西,他懂历史,懂音乐,懂民俗,能顺嘴讲出来,别人真学不会,AI能画出古风的画面,可真人站在真城墙下弹琴,那种感觉,机器怎么也仿不出来。
这场直播背后,有政策在起作用,2024年中宣部发过文件,说要让传统文化走进网络内容,别光盯着卖东西,得让文化自己说话,董宇辉没提过这文件,可他做的事,正好踩在点上,他不带货,不追热点,就让文化自己站出来,观众买的不是东西,是被人认真对待的感觉,同期那些吃月饼挑战的视频,流量慢慢下去了,可“听月”这个体验,被人截图转了二十多万次,成了大家愿意存下来的东西。
这种模式很难做大,主播得懂点文化,还得能静得下来,不急着赚钱,它不像工厂流水线,能一窝蜂地复制,更像手艺人捏瓷器,每一步都得自己试,每一刻都得认真,它不是直播行业的标准做法,但它让人看见一种可能,在满屏吵闹里,有人愿意多留半小时,就为一份安静,一点雅致。你们对此怎么看?
来源:成琳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