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科院刚出的数字摆在那儿:68%的年轻人主动砍掉了过节串亲戚,五年里翻了近一倍。
“你今年又没回去看大舅?
不怕人说你白眼狼?
”——这句质问,大年初二就飘进我朋友圈,点赞最高。
社科院刚出的数字摆在那儿:68%的年轻人主动砍掉了过节串亲戚,五年里翻了近一倍。
不是不想,是真扛不住。
我表姐去年腊月二十九还在群里问:给不给表侄子压岁钱?
给多少?
底下清一色“别给,给了明年他结婚你得随双倍”。
最后谁也没给,集体装死。
那天我算了笔账,一趟亲戚跑下来,油费加红包加礼盒,587块,抵我半个月通勤。
钱花了,还得赔笑,笑完背后被说“混得也就那样”。
麻烦只是第一层。
更膈应的是被当韭菜。
我同学阿芳,前年她二姨开口借二十万周转,说三个月还。
她心软,瞒着老公划了账。
一年后二姨家换了辆奔驰,提都没提还钱。
阿芳去讨,二姨拍桌子:“你大城市一套房值几千万,还缺这点?
”
官司打到现在,利息没见到,亲情先死透了。
最高法说亲戚间借贷纠纷一年涨18%,每一条记录背后,都是一次“原来你把我当提款机”的寒心。
后来大家学乖了,干脆把边界焊死。
我妈以前爱攒局,现在只在家庭群甩一个“云聚餐”链接,每人上传一道菜的照片,齐活。
抖音上#视频拜年#播放45亿次,不是噱头,是救命。
隔着屏幕,红包一点,表情包里抱一抱,既全了礼数,又不用闻对方家的二手烟。
有人吐槽“冷漠”。
我倒觉得,是把力气留给自家。
社科院那份报告里还有一行小字:核心家庭幸福感比扩展家庭高28%。
翻译成人话——关起门来,三口人涮个小火锅,比坐在大圆桌听谁谁家孩子考上公务员爽多了。
亲戚这个词,本该是备份的温暖,不是默认的消耗。
把线划清楚,少见面,多存钱,关键时刻互相拉一把,比天天凑在一起演“我们是一家人”强太多。
所以,别再问“你怎么不串门”。
门不锁,心才锁不上。
省下那587块,给爸妈买个好点的枕头,他们睡得香,比二十个远房点赞实在得多。
有些亲情,远一点,才留得住。
来源:一遍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