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下午天突然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地里。邓娴和同事们扛着镰刀冲进田,一人多高的田菁被捆成垛放上秤,数字定格的瞬间,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一亩地 2.7 吨鲜草!这意味着荒了十几年的盐碱地,如今能长出价值上千元的优质饲草。
8 月底的山东东营,台风过后的雨幕让邓娴揪了一整天的心。这位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的青年研究员,盯着试验田的方向反复琢磨:“要是淹了,测产就泡汤了!”
没想到下午天突然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地里。邓娴和同事们扛着镰刀冲进田,一人多高的田菁被捆成垛放上秤,数字定格的瞬间,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一亩地 2.7 吨鲜草!这意味着荒了十几年的盐碱地,如今能长出价值上千元的优质饲草。
“以前种啥都不长,现在既能变绿还能喂牛挣钱,这就是点石成金啊!” 旁边养殖企业的人忍不住感叹。而这一切的背后,站着一位关键人物 —— 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是她带着团队,让热带 “小草” 扎根北方盐碱荒漠,把 “死亡之土” 变成了希望之地。
邓娴和团队成员罗丽兰在给田菁测高
曹晓风的科研路,原本和 “盐碱地” 没半点交集。2003 年她留学回国后,一直扎在植物表观遗传学的前沿实验室里,研究植物基因的 “开关” 机制。
转折点发生在 2015 年。那天,她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聊起农业现状,这位曾牵头 “渤海粮仓” 工程的老科学家叹了口气:“东北有近 5000 万亩苏打盐碱地,pH 值超 9,土硬得像石头,要是能改好,对国家粮食安全太重要了!”
就是这句话,让曹晓风动了心。她立刻查资料:传统改良法要么用石膏,一亩地要半吨,成本高得吓人;要么物理翻耕,一场雨下来又板结如初。“得靠生物的力量!” 她果断带着团队 “跨界”,从实验室走向了满是白碱的田间地头。
这一扎,就是近十年。团队里的宋显伟最有感触,2006 年他就跟着曹晓风读博,从 “毛头小伙” 熬成了同事口中的 “宋老师”。他说:“发顶刊论文当然开心,但看着田菁种进最难治的盐碱地,那种成就感才最踏实。”
宋显伟在黑龙江哈尔滨田菁实验田
要靠生物改良,首先得找对 “先锋植物”。曹晓风团队翻遍古籍,发现春秋时期先民就用绿肥养地,于是从全国搜集了 800 多份绿肥资源,在黑龙江安达的重度盐碱地里展开 “生存大考”。
2020 年夏天,奇迹出现了:其他植物都缩成 “小矮桩”,唯独一种开淡黄色小花的植物,窜到了 2 米高 —— 这就是田菁。
可新问题来了:田菁原产热带,北方低温、生长季短,它能活吗?曹晓风带着团队开启攻关:
杂交驯化:历经 6 代筛选,培育出耐低温的新品系,让田菁能在北方安全越冬;技术配套:研发 “微生物固氮菌剂 + 除草剂” 组合,帮田菁在盐碱地抢占地盘;破解基因密码:发现田菁的 “磷高效转运基因”,就像给它装了 “土壤寻宝器”,能从贫瘠土里抓磷元素,打破 “缺磷 - 碱胁迫” 的死循环。2023 年,吉林长岭 100 亩试验田给出答案:灰白的盐碱地变成了绿色海洋,土壤 pH 值降了 0.4,有机质多了 30%,连蚯蚓都回来了。第二年种玉米,长势比相邻地块好一大截。当地农民摸着松软的土说:“这片地,终于活过来了!”
曹晓风的目光没停在东北、华北。当得知新疆有 2.44 亿亩盐碱地(占全国近 1/4),且南疆缺饲草、运输成本高时,她立刻带着团队闯新疆。
今年,他们在南疆布局了 2000 亩示范田,还把曹晓风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建在了这里。针对当地特殊情况,他们拿出定制方案:
红胶泥地难出苗?那就先育苗再移栽,打破土壤胶结的难题;新疆缺水?改进覆膜滴灌技术,用种棉花 40% 的水量,就种出了 2 米高的田菁。如今,在新疆的光伏板下,田菁顶着黄花随风晃,光伏企业负责人直呼:“没想到板下还能长这么壮的草!” 而在松嫩草原,田菁和羊草混播,让退化草地重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景象;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种上田菁,成了村民打卡的 “网红地”。
曹晓风常跟团队说:“我们是站在前辈肩膀上做事。”
去年 2 月,她特意去看望 101 岁的草业泰斗任继周院士,才知道老人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研究过田菁。任继周握着她的手,写下 “田菁事业大有可为” 的题词,这份传承让团队更有干劲。
2025年2月3日,曹晓风与任继周院士在会谈
现在,曹晓风团队已收集 1000 余份田菁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内最丰富的田菁资源库,还破译了核心基因组。6 个 “中科菁” 品系进入国家区域试验,今年全国示范种植超万亩。
“我国有 11.7 亿亩边际土地等着唤醒。” 曹晓风说,他们启动了 “田菁培优计划”,不仅要让田菁当 “盐碱地改良大师”,还要让它成为 “蛋白工厂”—— 田菁粗蛋白含量超 20%,媲美苜蓿,能帮畜牧业降成本。
就像她在获奖感言里写的:“不要畏惧土壤的贫瘠,生命的奇迹往往诞生于逆境。” 这位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院士,正带着一棵小草,改写着中国边际土地的命运。
来源:搞笑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