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石。今年,厦门迎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成20周年、“餐桌污染”治理25周年。回溯2001年,按照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的“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要求,厦门在福建省内率先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章淑娟 黄煜 记者陈家华 发自厦门)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更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石。今年,厦门迎来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成20周年、“餐桌污染”治理25周年。回溯2001年,按照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的“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要求,厦门在福建省内率先启动“餐桌污染”治理工作。25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始终将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健全协调监管机制,构建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食品追溯监管模式入选全国市场监管十大智慧监管举措,在省对市食安工作评议考核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或A级,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
图为2025年厦门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现场
近日,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主题的2025年厦门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顺利举行。活动不仅集中展示了厦门25年治理“餐桌污染”的成果,为新一届市食安委食品安全专家代表颁发聘书,更推出了全国首个网络外卖服务全链条团体标准,推动外卖食品安全监管迈入标准化、全链条治理新阶段。厦门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开局在即,各部门将从优化责任体系、聚焦全链监管、强化标准引领、深化社会共治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建追溯体系:织密“一张网”,实现全链条可管可溯
走进商超,拿起一包小白菜,扫描标签上的溯源码,其种植基地、种植时间、施肥记录等信息便一目了然。这背后,是厦门历时多年搭建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全市统一的“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海洋、海关等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依托系统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形成“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的完整追溯链,实现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一张网”全覆盖监管。
在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探索上,厦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9月1日,《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针对生鲜食品监管的地方规章。当时的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该规章为依据,在全国率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造“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的生鲜食品实施全覆盖监管。“系统整合了工商、检验检疫、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政府部门等五类共8000多个注册用户,覆盖全市28个批发市场(企业)、40个超市、128个农贸市场。”参与规章起草与系统创建的时任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处处长杨先德介绍,为解决生鲜食品“市场准入、来源合法、质量合格”三大难题,系统设置了当日索证索票公示、上市凭证信息查询等窗口,要求经营者必须上传合格证明才能打印“上市凭证”,凭凭证方可入市销售,切实把好源头准入关;利用工商红盾网的系统资源与互联网相连接,方便市民随时查询监督;还实现工商、卫生、质检及市场开办单位间的数据流实时共享,大幅提升执法效率。系统在夏商(中埔)农产品批发市场等5家专业批发市场、松柏农贸市场等10家农贸市场启用后,“厦门市生鲜食品上市凭证”成为生鲜食品的“身份证”,工商部门通过联网实时监控,确保安全生鲜食品端上百姓餐桌。
2011年,厦门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同步建成“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该系统在全国首创‘入市必登’机制,按照‘紧抓超市、倒逼批发、规范零售’思路,借助网络技术清晰掌握食品进销渠道与数量,为经营者提供履行法定义务的线上平台。”时任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处处长、现厦门市湖里区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建成表示,系统构建起流通环节食品“准入—销售—退市”全程网络监管模式,基本实现预包装食品追溯监管全覆盖。2012年4月,“食品监管移动平台”在厦门工商系统率先投用,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2018年,厦门市市场监管局依据《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整合原有“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与“厦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升级为“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将覆盖范围从流通环节拓展至食品生产、餐饮、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等领域。自“入市必登”机制推行以来,经营者需上传合格证明、获取“上市凭证”方可入市,从制度上杜绝未经检测或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截至目前,厦门已有14.26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80.6万种食品纳入追溯系统,经营者累计备案台账超7.9亿笔,追溯覆盖面超90%,为市民“菜篮子”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此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重大活动与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中也发挥关键作用。在金砖厦门会晤等大型活动期间,系统通过严格监控食材采购、加工、配送全流程,确保食品安全零事故,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的风险管控目标;在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中,市场监管部门依托“入市必登”系统,将供校食材全部纳入管控,确保食材来源清晰可查。
强标准引领:打造“鹭品”品牌,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安全,标准先行。作为典型的食品输入型、消费型城市,厦门80%以上的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来自外地,尤其是外地种养殖的农产品,存在监管难度大、输入性风险高的问题,一直是影响市民“舌尖安全”的重要因素。2019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列为食品安全战略十四大重点工程之首,通过更高标准引领供厦食品整体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经过多年深耕,厦门已构建起以“标准建设、产品评价、源头审查、全程监督”为支撑,企业、技术机构、行业协会、专家、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供厦食品标准体系,覆盖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链条。截至目前,已发布150项供厦食品标准,其中米、面、油等大宗民生产品标准占比超80%,3000余项指标严于国家标准,40余项标准为福建省乃至全国首创,填补多个领域标准空白。
为加快标准落地、惠及市民,厦门市食安联在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指导支持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申请注册“鹭品”公共品牌,作为供厦食品专属标识。2025年9月16日,中国质量(南京)大会发布区域公共品牌传递质量信任提振消费信心典型案例,从全国报送的231个案例中,评选20个典型案例。其中,厦门市食安办申报的《“鹭品”护航,食安厦门:打造舌尖上的品质符号》入选综合类区域公共品牌案例。
作为厦门首个食品全域公用品牌,“鹭品”现已覆盖米、面、粮油、肉蛋、果蔬等日常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成为市民心中“食品安全”的代名词。据统计,目前厦门已有186家企业的1000余款产品、32个省内外食用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严于国标的评定获得“鹭品”授权;另有百余家食品企业承诺执行相关管理规范。夏商、元初、天虹、山姆会员店等大型连锁超市的200多家门店,设立或明示“鹭品”销售区,相关产品年销售额超50亿元。今年以来,厦门市食安办持续开展“‘鹭’享食安”供厦食品标准宣贯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形式活动,组织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共同擦亮“鹭品”品牌,推动更多供厦食品标准落地见效。
在2025年厦门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现场,还推出供厦食品标准《厦门市网络餐饮外卖服务管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网络餐饮外卖服务全链条的食品安全团体标准,将推动外卖食品安全治理迈入标准化新阶段。“该标准从厦门市网络餐饮外卖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存问题,梳理外卖食品从接单到送达的全链条流程,明确外卖平台、餐饮服务提供者、配送机构、配送人员等所有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厦门市产品技术审评与审核查验中心高级工程师高静介绍。
具体来看,标准要求外卖平台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严格审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名称、经营地址、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量化分级等基本信息,必要时实地核查经营场所,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及时更新,杜绝虚假信息;餐饮服务提供者需持有效食品经营许可、在许可范围内经营,不得委托他人加工食品,按订单制作餐品,加工过程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及国家标准要求,保障线上线下餐品“同标同质”。同时,标准还从订单分配、出餐、打包、取餐、送餐、送达六方面,对配送全过程提出管理要求,例如打包需选用合适容器、加盖密封、防压防漏,送出前加贴食安封签等,为全链条主体提供清晰操作规范。
图为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等代表公开承诺将严格执行《厦门市网络餐饮外卖服务管理规范》
活动现场,美团、淘宝闪购、京东等第三方平台,以及厦门餐饮相关协会、企业代表共同向社会作出承诺,将严格执行该标准,助力提升厦门网络餐饮外卖服务水平。
促共治共享:凝聚多方力量,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引入社会多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是厦门25年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核心举措。厦门市食安办主动转变宣传思路,将单向宣传升级为双向交流,把职能宣传调整为与民互动,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食安斗阵行”系列宣传活动(“斗阵行”为闽南语“一起走”的意思),深受市民喜爱。2018年,该活动荣获市场监管总局、中国工商出版社主办的首届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全国十佳案例,且是食品安全领域唯一获奖案例。此外,厦门市食安办制作的保健食品、特供酒等6部食安科普视频,荣获全国新媒体传播类奖项;近年来,“食安斗阵行”活动、农村集体聚餐和“小饭桌”共治模式、供厦食品标准建设等成果,连续入选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共治十大优秀案例。
图为厦门市 “月月十五查餐厅”行动现场
为扩大社会参与范围,近年来,厦门市食安办还推出“月月十五查餐厅”“月月十九查酒”“‘鹭’享食安”等18项特色举措;组建“月月查”民评队、人大政协监督员、法律顾问团、专家库、协管员、志愿者六支队伍,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员队伍,打造“食安卫士”共治品牌,逐步构建起“政府推动、部门牵头、平台协同、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同时,厦门创新建立食品安全公共保险制度,出台《厦门市食品安全公共责任保险实施办法》,由政府拨款统一购买保险服务,保障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自然人,涵盖市域内公共食品安全事件(含学校食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人身伤亡损害赔偿。今年,食安公共责任险共保体进一步推出“食安益企行”活动,创新“风险分担+专家问诊”机制——由保险公司委托专业机构为企业开展风险评估、提供解决方案,实现风险管控前置;同时聘请食安专家深入企业开展指导帮扶,助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探索新路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从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到餐厅餐桌上的热菜热饭;从农贸市场的鲜活食材,到外卖骑手配送的餐食;从日常三餐的简单搭配,到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食品安全始终牵动着百姓的心。25年来,厦门牢记嘱托,在治理“餐桌污染”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放心食品从田间地头端上百姓餐桌。但食品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未来厦门仍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持续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稳稳托举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幸福”。
来源:食安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