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猫又上热搜了,点进去却像踩到狗屎”——屏幕里,一只橘猫被绑胶带,弹幕刷“解压”;划两下,另一条视频里,姑娘给流浪猫喂三文鱼,评论区骂“伪善”。
“猫又上热搜了,点进去却像踩到狗屎”——屏幕里,一只橘猫被绑胶带,弹幕刷“解压”;划两下,另一条视频里,姑娘给流浪猫喂三文鱼,评论区骂“伪善”。
同一天,同一只物种,被捧成神也被踩成屎。
情绪像跷跷板,哪边先落地,全看哪边嗓门大。
没人记得从哪天开始,为猫吵架成了互联网固定节目。
爱猫的把猫当亲娃,头像、壁纸、社交名片全是猫,一言不合就“你咋不给你爸妈绝育”;厌猫的把猫当原罪,小区草坪里出现一坨屎,立刻拍图发业主群:“看,猫奴干的!
”两边越吵越像照镜子,用词不同,逻辑一样:先贴标签,再喊口号,最后上升到“你这个人就有问题”。
可真正的猫在哪?
躲在车底、趴在空调外机、被塞进纸箱丢在高速路口,它们不会打字,也不会举报。
它们只是繁殖,然后被“处理”——要么被爱心人士抓去绝育放归,要么被黑衣人拎进暗网直播间,打赏到账,惨叫变背景乐。
去年浙江警方端掉的“萌宠之家”就是个例子:仓库里堆着几十只奶猫,买家花120块就能点“花式套餐”,视频定制,包邮冷却。
主犯才24岁,学的是动画设计,说“只是赚点外快”。
你看,虐猫也能卷出创意产业。
另一边,爱猫赛道同样内卷。
北京某高校动保社团直播给猫做TNR(诱捕-绝育-放归),本意透明公开,结果被网友截图质问:“为什么猫耳朵剪缺?
虐待!
”志愿者气得直哭:不剪耳,二次捕捉会吓应激;剪少了,又说不明显。
怎么做都是错,只好把直播关掉。
关掉那天,弹幕飘过一句“假圣母露馅了吧”,点赞两千。
平台也头大。
B站今年第一季度封了287个虐号,可新号像蘑菇,头天封,第二天名字换成“反爱猫联盟”又冒头。
算法识别得了血腥,却识别不了阴阳怪气——“今天吃龙虎斗”配个火锅表情包,你举报都不好选标签。
知乎更绝,直接上线“极端动保言论”模型,结果把科普绝育的兽医也误杀,申诉入口藏得比彩蛋还深。
法律姗姗来迟,但总算来了。
新版《动物防疫法》写了一句“不得虐待动物”,没罚则,被吐槽“纸老虎”。
可别忘了,十年前连“虐待”二字都进不了法条。
农业农村部今年开始调研《反虐待动物法》,专家透露:大概率先管“传播”,再管“行为”。
简单说,上网卖视频可能先坐牢,线下偷猫反而难抓。
听着别扭,却是立法妥协的常态——先堵住流量口子,让黑产没钱赚,再慢慢补实操漏洞。
上海、深圳已试点“文明喂养”备案:想喂流浪猫?
登记姓名、投喂点、是否绝育,物业、居民、喂养者三方签字。
有人嫌麻烦,可试点小区一年下来,投诉量降了四成。
最意外的是,原本最反对的老头老太成了支持者——“起码知道是谁喂,屎能找到主”。
你看,当名字被贴在公告栏,道德绑架就少了,谁也不敢把猫粮碗一放了之。
有人把这场拉锯总结成“代际战争”:Z世代把猫当情绪出口,大爷大妈把猫当耗子天敌,中间层被房贷KPI夹扁,谁吵赢都添堵。
数据也怪:62%的年轻人反感“云养猫”自我感动,却又有71%的人支持“严惩虐宠+规范喂养”的平衡方案。
说白了,大家不是讨厌猫,是讨厌被代表——不想被“猫奴”代表,也不想被“仇猫”代表,只想安静做个人。
那就回到人的尺度。
小区楼下,先别急着拍图发群,蹲下来看看:那只三花是不是耳朵已剪缺?
它要是亲人,就顺手填个线上档案,方便志愿者统一绝育;它要是凶,就离远点,别硬撸。
实在受不了猫屎,物业有沙土、樟脑丸、驱猫喷雾,几十块解决,比敲键盘骂战省力。
至于网上那些“解压”视频,别点赞、别转发、别截图骂,让算法收不到流量,黑产自然饿死——这比写一万字檄文有用。
猫不会上网,也不会投票,它们的价值是人给的。
人若把猫当投射工具,猫就永远夹在神和鬼之间;人若把猫当邻居,猫就能在垃圾桶和夕阳之间,找到一条缝活下去。
下次再刷到“猫事热搜”,不妨先停三秒,想想自己想看到的到底是猫,还是借猫骂人的自己。
这三秒,就是互联网留给理性的最后缝隙。
来源:巫师火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