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逼死一位高官后,亲历狱中生活:人性的丑陋暴露无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16:47 1

摘要:“蹲号子最怕的不是打,是‘表演’——跪地求饶、自扇耳光、学狗叫,演砸了,一夜别想睡。

“蹲号子最怕的不是打,是‘表演’——跪地求饶、自扇耳光、学狗叫,演砸了,一夜别想睡。

”这条高赞留言,把不少人看懵了:都2025年了,监狱里还这么原始?

先别急着震惊。

去年冬天,一个刑满释放的哥们出来直播,没卖惨,没哭,就一句:“现在新人进去,第一件事还是‘过堂’,只是换了个名字,叫‘文明训导’。

”弹幕瞬间刷屏:文明?

训导?

听着像企业团建,骨子里还是那套“服软仪式”。

有人不信,跑去翻司法部2023年的“智慧监狱”白皮书,数据很漂亮:30%监所装了AI监控,电子脚环、情绪识别全上线。

可评论区一条“内部”留言被顶到最前——“摄像头再多,也照不到死角:厕所隔间、洗衣房、水房头顶,老犯管新犯,照样按‘规矩’来。

”一句话,把高科技的滤镜干碎。

再说量刑。

最高法2022年给毒品案打补丁:运输小马仔,只要证明“确系被雇”,可降一档。

听上去像给“刘局长”们留活路?

现实是——“上线”早学精了,微信语音秒删,现金转USDT,链条断得干净,被抓的小马仔还是百口莫辩。

去年广东判了17个“跑腿”,16个依旧死缓,唯一改判有期的,是因为姐姐花大价钱调出了路口监控,拍到他当天被塞进行李箱的全过程。

律师私下吐槽:“证据得靠家属拍连续剧,法条才睁眼。

冤狱纠错也一个味。

巡回检察组五年纠了246起,听着不少,可对比同一时段“疑罪从无”才9个人真正拿到国家赔偿,平均每年不到2个。

那位“坐十年冤狱”的农民,要是今天才曝光,流程依旧:先等省检立案,再等最高检复查,最后打回县法院重审——一圈下来,头发都白了。

狱里新进来的大学生问管教:“现在不是终身追责吗?

”管教笑出一口烟:“追啊,追到你出狱那天,追得你签字‘自愿放弃赔偿’,就算结案。

文化那块更魔幻。

监狱图书馆的确建起来了,书单却得先过“安全审查”。

推理、犯罪、官场小说一律下架,留的是《缝纫机维修》《中式面点师》。

有人想看余华,只能去“高墙淘宝”——用两包方便面换一本《活着》,书皮撕掉,外面包上《蔬菜种植技术》。

文艺汇演也办,节目单万年不变:合唱《感恩的心》、诗朗诵《妈妈》、小品《毒品的自白》。

想演《监狱风云》?

先写检讨,罪名“煽动负面情绪”。

最扎心的是出狱那一刻。2023年民政部“曙光计划”文件写得温情: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帮扶、公租房绿色通道。

真到街道,办事员先问一句:“有案底,五险一金单位肯交吗?

”答不上来,就指条路:夜班保安、外卖众包、快递装卸,日结160,不挑。

心理帮扶更省事,拉你进微信群,名字就叫“重启人生”,三天后群友开始发拼多多砍一刀,辅导员销声匿迹。

那位写“坐牢18年,社会把我当外卖员”的帖子,半小时被删,只剩截图在贴吧流传。

所以,别光盯着“智慧监狱”那几个炫酷大屏。

真正的“升级”,是手机端“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家属可以隔空给犯人缴款,30秒到账,手续费6%。

狱内购物机扫码支付,价格跟机场看齐:一包涪陵榨菜18块,外面卖3块。

犯人工资每月200,想吃饱,还得家里打钱。

有人算过,一个犯人一年“生活成本”最低6000,相当于外面一个大学生学费。

监狱经济,从来不在新闻里。

说到底,高墙里面,科技可以换门锁,却换不掉那套“谁弱谁被吃”的隐形账本。

只要“案底”两个字还跟在档案里,只要出狱那天家人接站时先抱头痛哭再掏出旧款智能手机,所谓的“回归社会”就还是一场大型cosplay:囚犯扮常人,社会扮宽容,两边都清楚戏码,却得继续演。

来源:灾难空间晓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