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拿善里村来说吧。我有个表亲就住在那里,小时候常去玩,记得那地方风沙不小。后来才听说,这儿原来就叫“沙里”,还真是名副其实。可清朝光绪年间,来了位姓夏的县太爷,他在这一带巡查时发现,这村子虽然地处沙土之中,可民风出奇地好,多少年都没人打官司告状的。这位县官感动
说实话,在咱们晋州这片土地上走了大半辈子,直到最近才有心思停下来琢磨琢磨——为啥这个村叫这个名,那个庄叫那个号?是真有历史和文化。
就拿善里村来说吧。我有个表亲就住在那里,小时候常去玩,记得那地方风沙不小。后来才听说,这儿原来就叫“沙里”,还真是名副其实。可清朝光绪年间,来了位姓夏的县太爷,他在这一带巡查时发现,这村子虽然地处沙土之中,可民风出奇地好,多少年都没人打官司告状的。这位县官感动得直点头,大笔一挥就把村名改成了“善里”。你说,这不正是咱们常说的“人善人欺天不欺”吗?
再到儒林村那边走走,你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现在分成了前儒林和后儒林两个村,可早先他们统称“千家店”。后来因为村里读书人多,就改名叫“儒林”了。明朝时候,还出了个赵姓的御史大人,在村南头另立新村,这才有了前后之分。有意思的是,听说这两个村还为谁前谁后打过官司,可见读书人把名节看得多重。如今你去村里转转,还能看见不少人家门楣上挂着“书香门第”的匾额呢。
说到读书,孔目庄也是个有讲究的地方。原来叫“孔孟庄”,顾名思义,就是崇尚孔孟之道。虽然后来改名叫孔目庄了,可村里人那股子尊师重教的劲儿一点没变。我认识那儿的一位老先生,家里还供着孔子像,每到开学前,总要带着孙子先给孔夫子磕个头。
八里庄的名字来得更有意思。老辈人说,唐朝时候这儿叫“霸王庄”,因为村西寺庙里的和尚横行霸道。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百姓嫌这名字太难听,干脆改成了八里庄。这不正应了那句老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吗?
要说最能体现咱们晋州人实干精神的,还得数那些以手艺命名的村子。
盐厂村就是这么来的。明朝那会儿,这里的村民靠轧制食盐为生,村名就直接叫盐厂了。现在虽然不制盐了,可村里人那股子勤快劲儿一点没丢。
打绳庄更是实在。原来叫新家庄,后来全村人都以打绳为业,就改名叫绳家庄,到了清朝干脆就叫打绳庄了。我去过那儿几次,现在虽然用机器打绳了,可老人们闲下来还是习惯性地搓几根麻绳,说是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跐鼓张家庄。年轻时听说这个村名,还以为是“踩鼓”,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制鼓的一道特殊工序——工匠要站在鼓面上跳动,让鼓皮绷得又平又紧。这样做出来的鼓,声音特别洪亮。这张姓祖先真是聪明,能把一门手艺做得这么精细。更难得的是,听说北宋末年,金兵逼他们制鼓,他们宁可让手艺失传也不给敌人干活,这份骨气,真给咱晋州人长脸!
马家庄的故事也挺励志。原来叫楼家庄,后来村民们发现沙地适合养马,就全村改行养马卖马,日子越过越红火,连村名也改成了马家庄。这不正是咱们常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吗?
楼底村的来历更朴实。明朝以前,有娄氏兄弟在这里开荒种地,把开出来的地叫做“娄地”。后来慢慢地就叫成楼底了。每次路过那里,看着一片片整齐的田地,我都能想象出当年兄弟俩挥汗如雨的情景。
要说历史最悠久的,还得数十里铺和鼓城这两个地方。
十里铺可是个古地方了,公元前550年白狄人就在这里建了鼓国,都城叫“鼓聚”。到了明朝,这儿成了官道上的急递铺,因为离县城总铺正好十里地,所以叫十里铺。想象一下,古时候送公文的人骑着马,十里一换,不就跟现在的快递驿站一个道理吗?
鼓城村更是了不得,从隋朝到明朝初期,这里做了七百多年的鼓城县县城。村子边上有个土堆叫“鼓山”,村子在鼓城坡上,最早叫“坡城”,到了清朝才改成鼓城。站在村头,仿佛还能听见历史的回声。
塔上村原来叫“塔儿村”,因为村里有座元代的白果塔。可惜啊,文革时候给拆了,现在就剩下个地名让人怀念。不过这也提醒咱们,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小樵村的名字来得挺有意思。元末明初发大水,人们逃到土岗上避难,这些土岗在水里像礁石,住在小土岗上的就叫“小礁”,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了“小礁”。这不正是咱们老祖宗随遇而安的智慧吗?
万庄村是唐朝时候几个小村合并成的,取个“万”字,既表示人多,也寄托着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现在你去万庄,还能感受到那种大家庭般的和睦气氛。
总十庄是民国三十年才合并的,原来分别是“总管庄”和“十字路”两个村。合并后各取一字,就成了总十庄。这倒是个解决矛盾的好办法——既然分不清谁主谁次,那就合二为一。
最让人感慨的是龙泉固村。原来是三个村共用一口井,这井水旱涝不竭,老百姓管它叫“泉”。清朝道光年间,来了个风水先生说这是“龙井”,要是井能永固,就能保佑大家平安。后来三村合并,就叫“龙泉固”。更特别的是,这个村1956年才从无极县划归晋县,因为发大水,村子被淹了,重新划界时就划过来了。这口井现在还在,井水依然甘甜。每次看到那口井,我都想起老话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东贾庄有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候有个老翁早起拾粪,听见奇怪的声音,就学鸡叫,把怪声吓跑了,所以最早叫“假鸡庄”。明朝时改成贾庄,因为西边也有个贾庄,这个就叫东贾庄。这故事现在村里人还当笑话讲呢。
从这些村名里,你能看到晋州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就像儒林村;能看到晋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像盐厂村、打绳庄;能看到晋州人与人为善的品德,就像善里村;还能看到晋州人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坚强。
老话说得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咱们这些村名,就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声音。听着这些声音,走着脚下的路,心里就特别踏实。这就是咱们晋州,一片有故事的土地,一群有根的人。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