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自菲律宾?不能换钱 ”—挪威机场拒兑风波引发外交交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00:04 1

摘要:知名主持人兼新闻主播格雷琴·霍(Gretchen Ho)在社交媒体发文,指责其家人在挪威奥斯陆加勒穆恩国际机场(Oslo Gardermoen Airport)遭遇不公对待——仅仅因为来自菲律宾,就被拒绝兑换美元。

近日,菲律宾媒体圈掀起一场关于“国家形象与侨民尊严”的争议。

知名主持人兼新闻主播格雷琴·霍(Gretchen Ho)在社交媒体发文,指责其家人在挪威奥斯陆加勒穆恩国际机场(Oslo Gardermoen Airport)遭遇不公对待——仅仅因为来自菲律宾,就被拒绝兑换美元。

她在Facebook上写道:“我家人到机场外汇柜台换钱,对方看了护照后说:‘你们来自菲律宾?我们不能换你们的美元,因为菲律宾有贪腐和洗钱问题。’”

一句话,让整个菲律宾社交网络炸开了锅。

据格雷琴描述,这起事件发生在10月6日。她的家人试图在机场外汇柜台将300美元(约合17,500比索或2100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却被柜员拒绝。

柜台工作人员还称,因“菲律宾与洗钱风险有关”,不接受来自该国的资金兑换。柜员随后建议他们“去机场外面另找地方换钱”。格雷琴在帖文中写道:“太离谱了。菲律宾,我们要怎么面对这种事?”

这条帖子在短短几小时内被分享上千次,引发媒体、外交圈与民众的高度关注。

格雷琴在留言区附上柜台照片后,数位网友也陆续留言称自己遭遇过类似经历。

一位网友表示,2024年3月去换欧元,也被告知“菲律宾在红色名单上”。两人最终都只能到市区其他换汇点处理。

更令人关注的是,还有旅客在今年8月于挪威、丹麦及澳大利亚等地遭遇同样情况。他们说:“柜台并不是不给外国人换钱,而是只要护照显示居住地是菲律宾,就直接拒绝。”

一名长期居住在奥斯陆的菲律宾人留言称,他打电话向机场外汇柜台求证,对方确实承认此类情况存在

柜台解释,他们遵循的是欧盟(EU)与北约(NATO)的反洗钱规定(AML regulations),对部分被列为“高风险地区”的国家旅客,暂时不提供现金兑换服务。

该网友写道:“柜台人员说,如果你是菲律宾护照、但居住在挪威或其他国家,就可以换钱;但如果你是住在菲律宾本地的旅客,他们就不能办理。这不是歧视,也不是种族歧视问题,而是政策规定——要怪就怪我们政府。”

这番解释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更复杂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是合理的国际金融防范机制;但更多人指出——当政策被执行得粗暴、甚至连“沟通礼貌”都缺失时,它就变成了对普通旅客的侮辱。

面对大量讨论,格雷琴随后更新帖子表示,已正式向菲律宾驻挪威大使恩里科·T·福斯(Enrico T. Fos)递交报告。她说,大使馆已关注此事,并将与挪威外交部沟通。

她在回应中写道:“据我所知,菲律宾早在2025年8月的国际报告中已被移出‘高风险国家名单’。
那为什么现在又被拒绝。如果我们又被列回去了,那应该有一个正式的说明。”

格雷琴还补充说,她理解柜台人员只是执行命令,但希望相关政策能更加透明与人性化,以免影响菲律宾人的国际形象。

事实上,欧盟与北约确实定期更新“高风险国家名单”,名单上的国家通常被认为存在较高的洗钱、恐怖融资或金融监管漏洞风险。被列入名单后,相关国家旅客的银行业务、外汇、转账甚至签证流程,都会受到更严格审查。

菲律宾曾在2021年被列入欧盟“灰名单”,但在2025年中被正式移除。然而,从这次事件来看,部分欧洲金融机构仍沿用旧数据或内部风险标准,导致执行落差。

这类事件凸显一个现实: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国家声誉就是个人的信用背书。当“菲律宾”这个标签被错误关联到腐败与洗钱,受伤的不是政府,而是普通民众的尊严。

格雷琴·霍事件不仅是一场换汇风波,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国家信誉、外交沟通与个人体验之间的断层。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这不是钱换不换的问题,而是被一句话定义的屈辱感。”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