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孕育了波澜壮阔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是国家实力的生动注脚,更是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
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孕育了波澜壮阔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是国家实力的生动注脚,更是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将这些新时代发展成就深度融入思政课育人体系,以鲜活实践为教材、以伟大成就为课堂内容,使大学生增强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将新时代发展成就融入思政课,其核心意义在于为青年成长提供“精神坐标系”。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新时代发展成就是立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教育范本”。当学生们看到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0多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4.9万亿元,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和稳定锚,这种直观的数据能够极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当他们了解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就能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这些成就既是鲜活的数字,更是无数奋斗者用汗水浇灌的果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创造的人间奇迹。将这些发展成就融入思政教育,就是用最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把握中国发展的逻辑,在国际与国内的比较中坚定“四个自信”,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从育人优势来看,新时代发展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性、感染力和引领力。传统思政教育有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现实疏离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政课是抽象说教”的认知偏差,而发展成就以其“发生在当下、感知在身边”的鲜明特点,有效破解这一难题,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例如,在讲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如果仅从理论层面阐释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可能难以产生共鸣。但当我们引入“嫦娥探月”实现月背软着陆与采样返回、“奋斗者”号深潜突破10000米、“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等重大科技成就,结合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8万公里、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数据,学生便能真切感受到我国在科技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基于事实的感同身受,比任何单纯说教都更具说服力。同时,发展成就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能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构建全课程、全场景、全过程的育人格局,推动发展成就从素材转化为养分,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首先,要推动发展成就进教材、进课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力。思政课应将发展成就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开设“新时代伟大成就”专题模块,系统梳理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编写配套案例集和数据手册,通过数据对比、案例解析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专业课则要深入挖掘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讲科技自立自强,以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伟大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等。其次,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悟成就。组织学生开展国情调研、乡村振兴观察、企业走访、红色研学等活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查看、亲身体验、基层调研,在实践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通过微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将中国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生动呈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脱贫攻坚前后贫困地区的村容村貌变化、青藏铁路建设者克服高寒缺氧等艰苦条件的奋斗场景。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大国工匠等走进校园,通过面对面分享,让学生感受成就背后的奋斗故事和精神力量。
引导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培养爱国情怀方面,成就教育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学生了解到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便能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情感认同是爱国情怀最深厚的根基。
在强化社会责任感方面,成就教育不仅展示“已经取得的成绩”,更引导学生思考“未来需要担当的责任”。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生态环境治理挑战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务艰巨,激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主动将个人专业所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
在激发创新精神方面,成就教育能够点燃学生的奋斗激情,鼓励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从青蒿素的研制到量子计算机的突破,这些创新成果背后的探索精神、攻坚精神、团队精神等,能够激励学生树立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和科研中追求卓越,主动投身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