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议下,建文帝仓促推行 “削藩” 政策,短短一年间,周王、齐王、代王等藩王相继被废,矛头很快指向了实力最强的朱棣。
中国有各种神兽传说,麒麟是其中一种。它是瑞兽,身姿威武,性情温和,“身似鹿,头生角,见则天下太平”。
《礼记·礼运》有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它代表着祥瑞与吉祥,是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图腾之一。
麒麟从来只活在典籍与传说里,人人都知道它长什么样,却从没人真见过它“真实”的模样。
可就在明朝永乐年间,南京城却出现了两只“麒麟”!有不少文字图画记下这一盛况。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我们现代人看到当年宫廷画师绘制的“麒麟”画像时,却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穿越六百年,回到明初。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在大臣的建议下,建文帝仓促推行 “削藩” 政策,短短一年间,周王、齐王、代王等藩王相继被废,矛头很快指向了实力最强的朱棣。
面对侄子的步步紧逼,朱棣以 “清君侧,靖国难” 为借口,于 1399 年起兵反抗,史称 “靖难之役”。
燕王从北平打到南京,把自己的亲侄子赶下了龙椅。
传统儒家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朱棣是老皇帝朱元璋的四儿子,论资排辈本没资格继承大统。
自己取而代之,朝野上下虽不敢明说,但私下里的议论、文人笔下的隐晦批评,都让他如芒在背。
他急需证明自己的统治 “合乎天意”,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因此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用空前的功绩让世人信服。
朱棣还派一支庞大的船队下西洋。这支船队既要带着大明的丝绸、瓷器远渡重洋,向海外诸国宣扬国威,让他们前来朝贡,证明 “天朝上国” 的强盛。
古代还有证明“天命“所在之一,就是“祥瑞”——古人相信,帝王有德,上天会降下吉兆。
他最信任的“海上特使”郑和,就给他带来了瑞兽麒麟。
郑和本姓马,出身云南回族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前往麦加朝圣,是当地有名的穆斯林。洪武年间,明军平定云南,年幼的马和被掳入宫中,后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当差。
在 “靖难之役” 中,马和凭借出色的军事谋略,多次为朱棣立下战功,尤其在郑村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朱棣登基后,为表彰其功绩,不仅赐他 “郑” 姓,还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让他掌管宫廷营造与采买。
从1405年开始,郑和率领着史上最庞大的远洋舰队扬帆出海。这支舰队包括二百四十多艘海船,配备船员、官兵、工匠、医生、翻译等近三万人,其规模在当时世界堪称空前。
郑和下西洋有着双重使命:对外“宣扬大明国威,拓展朝贡体系”;对内“彰显朱棣作为天选之君的功德”。每一次返航,船队都会带回各国使节和奇珍异宝,成为朱棣宣示其合法性的活广告。
永乐十二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这次航行抵达了东非沿岸的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在这里,船队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奇异动物——身形高大,颈项修长,皮毛斑斓。
当地土著将这种动物视为珍贵礼物,交由郑和船队带回中国。
当这两只“神兽”抵达南京时,立刻引起了轰动。朱棣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迎,见到这两只动物后,他欣喜若狂。
朱棣和朝臣们对照古籍描述,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
在朱棣看来,这无疑是上天对他统治的最大肯定——只有在圣明君主的治理下,麒麟这等祥瑞才会现身。
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朱棣举办了盛大的国宴,邀请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节共同观赏“麒麟”。
他还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告谢天地。更下令让宫廷画师沈度绘制《瑞应麒麟图》,并亲自撰写颂文《瑞应麒麟颂》,以永久记录这一“祥瑞之兆”。
在画师的笔下,“麒麟”被描绘得神秘而庄严:身形高大,鹿身牛尾,顶生肉角,身披鳞甲,目光炯炯,步伐优雅……这幅画作和颂文很快被复制传播,成为了朱棣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
当我们现代人看到这幅被古人奉若神明的《瑞应麒麟图》时,却都忍不住笑了。
画中那被明朝人顶礼膜拜的“麒麟”,分明就是一只——长颈鹿!
对比现代动物学知识,画中动物的特征与长颈鹿完全吻合:长脖子、斑点皮毛、长尾巴,甚至连头顶那对“肉角”都是长颈鹿特有的骨突。
那为何古人会把它认成麒麟?
首先是信息差。明朝人对非洲动物的认知几乎为零,只听说过“麻林国在海那边”,至于当地有什么兽,全凭使者和画师的描述,加上长颈鹿和记载中的麒麟有些相似,于是就被当作是麒麟。
我觉得还是政治需求。朱棣需要“祥瑞”来锚定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满朝文武就算有人觉得这并非“麒麟”,但也不好说什么,也得跟着夸“陛下圣德感动天地”。
而东非斯瓦希里语则称长颈鹿为“giri”,发音与“麒麟”惊人相似。这种语言上的巧合,也可能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判断。
这场六百年前的“美丽误会”,在今天看来是令人捧腹,但我们若是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很可能也会欣然加入朝拜“麒麟”的行列。
毕竟这是时代认知的必然局限。
来源:长风文史